一个人旅行的经历
查看话题 >城市印象碎片【2】- 塔林(爱沙尼亚)
之前碎片系列第一篇整理的是到过很多次却依然无法彻底理解的纽约,对我而言算是“熟悉的陌生城市”。那么这第二篇打算写另一种熟悉的陌生城市。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是我去年北欧散步之旅中为了体验波罗的海游轮而设的中转站。轮船抵岸之前我对她和她的国家一无所知,匆匆离开之后今生可能都不再有缘分重返。但是我后来做硕士毕设时,她却频繁出现在我的研究资料中,让我真正开始了解了这个当初漫不经心路过的城市。当初走在塔林街道上对这个城市的种种疑问也在研究中重新闪回并得到了解答。重新翻看那时带着不求甚解的心态捕捉到的塔林瞬间,我似乎突然get到了”大脑被知识玷污“的意思,越发感觉自己当初走过的塔林和后来在资料中读到的不是同一个城市,而是我当时心情的一部分,只属于那个纯粹的夏天和那个一人一箱不带任何目的性的北欧之旅。
【城市印象碎片】系列会不定期更新,照片为主,文字想起来什么就写什么,想不起来就空着:P

塔林Tallinn
斯德哥尔摩到塔林的过夜游轮中,最便宜的混用卧铺设在客舱中部,靠近轰鸣的机器,没有窗户而且空调间歇性罢工。这里除了我之外塞满了到瑞典务工的俄罗斯人和其他东欧国家的打工者。在闷热的空气和噪音中,我从三个俄罗斯铺友那里得到了关于塔林的基本信息:波罗的海劳工中转站和物美价廉的爱沙尼亚伏特加。他们谈起伏特加,语速开始加快,突然就跳下卧铺开始翻箱子。我意识到今晚的睡前聊天没那么简单,于是尿遁离开了铺位,在上层客舱的24小时吧台处和一个不打算睡觉的德国背包客聊天,得到了塔林的另一面信息:中世纪古城,苏联解体前哨,以及欧洲数字游民基地。带着这些听上去互不相关的杂乱信息,我迎来了波罗的海的日出,也似乎在海平面上看到了塔林的幻影。
在塔林的三天里,我基本没有离开市中心的老城范围,也没看到后来做毕设研究的机场工业和苏联式单位小区等计划经济遗产。但仅仅是可以用脚丈量的老城区就有足够丰富多元的城市体验了:城墙内的古城保留区塔楼林立,除了熙熙攘攘的外国游客外基本和几个世纪前一样;东边靠近港口的旧工厂与充满当代设计元素的公寓楼并肩而立,作为房地产开发天然的广告被包装成高逼格文化历史元素;港口开发区高耸的塔吊与古城的中世纪塔楼遥相呼应,工地围挡上科幻质感的规画效果图上每一个像素都像是印着Zaha Hadid Architects;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古城西侧破败的工业铁路带,铁路本身被自然植被逐渐吞噬,废弃厂房则成为嬉皮士的艺术圣地,废墟之间的咖啡馆是数字游民们网络办公和创业的根据地,在这一片流浪者天堂中居然还夹着一个朋克风的幼儿园。这些大相径庭的元素似乎并没有试图和谐相融,同框却互不打扰地在各自位置上运转。坐在老城咖啡馆门口的台阶上,听着服务员在爱沙尼亚语,俄语,芬兰语,和英语之间自由切换,我想也许这座城市的根基就是对万物的适应性吧。
虽说我现在对塔林的回忆难免参杂了后续文献研究的影响,但看着当时的照片,我明白自己很多体验是瞬时的:落在餐桌上和客人大眼瞪小眼的海鸥,穿过郁郁葱葱废弃铁路的小女孩,在咖啡馆外紧盯着电脑的数字游民,日落时在海边玩乒乓球的孩童,还有傍晚在Airbnb房间喝本地lingonberry口味的伏特加喝到睡着,醒来时凌晨2点刚好看到码头处开始泛白的天空,那是高纬度夏天才有的奇景。
【古城:活化石】



















【古城以东:新塔林】












【古城以西:游民天堂】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