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原》看家庭教育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后,迷上了张雨绮小姐姐的性格,这才去看了电影版的《白鹿原》。电影视角聚焦“田小娥”这个漂亮又可怜的女性,后又去看了小说,脑海中总是浮现着电影里黑娃和兆鹏放火烧粮仓的恢弘画面。

《白鹿原》小说里人很多,性也很多,人性自然多。
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大家族,历经几辈人世代生活在白鹿原,故事开篇于白嘉轩娶的七房老婆(前六房先后病逝),笔调虽然诙谐,但封建的残酷与压迫感已经开始顺着脚后跟往上爬了。
小说全篇集中于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以及其子女一代,两代人命运的转折固然是时代大局使然,但两个家庭不同教育观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白嘉轩有三子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子霖有二子:鹿兆鹏、鹿兆海。此外白家长工——鹿三有二子:黑娃(鹿兆谦)、兔娃。教育主线的开端,是白嘉轩作为族长,修完祠堂后修学堂,请姐夫朱先生引荐先生教学,孝文孝武、兆鹏兆海都去了学堂,白嘉轩又出资让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也同去学堂,却遭黑娃的反感“腰杆挺得太直”,这是幼年黑娃对正派形象最直观的感受。到后来,鹿家两兄弟离开原上去新式学堂念书,白家两兄弟继续留在原上学堂,黑娃则终于摆脱学堂,外出务工挣钱。此时,白家冒出了唯一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白灵,她先是求得父亲同意,去白鹿原上的学堂与男娃娃们一同读书识字,继而独自离开原上,接受新式学堂教育。
学院教育的历程大致这些,白嘉轩由于其自身封建保守思想,囿其二子于白鹿原,其教育目的不过修身立命、成家立业,为家族培养下一代合格的族长。唯一“漏网”的就是独女,又偏偏白灵从小娇纵,从白家的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子女看来,白灵的确最具反抗精神,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是新时代的女性代表,但究其根本,多少有些从小娇生惯养的自大,在革命中也是盲目前进,最终逃不过被战争“活埋”的命运。而鹿子霖则是机会主义的鲜明代表,他贪官好财,迷恋女色,疏于管教子女,反倒成就了兆鹏和兆海的革命自由。
白、鹿两家两对兄弟的人生对比可以说是全书最具戏剧性的了。先是白孝文继任新族长,也继承了白嘉轩身上的正直保守作风,却被鹿子霖的一招美人计破功。孝文自上了小娥的炕,穿着裤子行,脱下裤子又不行了,这是封建礼教给他的最后一道心理束缚,东窗事发后,脸面扫地,连带着白嘉轩的脸上也被揭了一层皮,至此才真正在小娥的炕上办成了事。作为长子,从小被按照继承人培养的孝文,一旦挣脱了压抑过久的束缚,继而就是无止的破窗效应。卖房卖地抽大烟,饥荒年代更是饿死家妻,乞讨裹腹。次子白孝武可以说是一直活在哥哥白孝文阴影里的,成年后跟随母系一族贩卖药材,常年居于山中,自孝文一门倒台后接手重任,前有哥哥的教训,孝武更是唯父命是从,恪守礼教,兢兢业业做好族长的本职,是全书中没什么鲜明性格特征的人,因此也是平辈中没什么存在感的人。至于白嘉轩最小的儿子白孝义,不好读书,不好做官,偏好农活,跟长工鹿三的次子兔娃同龄且最亲近。但孝义的媳妇却是白嘉轩挑选的三个儿媳中最满意的一个,但也逃不过丈夫不育,在长辈暗中安排下接种生子,终遭长辈日渐嫌弃的命运。
反观鹿子霖的家庭教育,他算是白鹿原上的革命第一人,从“外面”回来后,剪了辫子,脱了长袍,宣告不用再交皇粮。他送儿子去新式学堂,自己也是时不时的挑战族长白嘉轩的权威,可以说是冲破封建、冲破礼教的思想萌芽前的“土下”抗争。
鹿子霖的两个儿子自进入新式学堂后,就彻底远离的父辈的束缚。虽然中途兆鹏也被父亲鹿子霖的三个耳光打回家与冷先生的长女结婚,但这也是兆鹏有了革命新时代思想后的唯一一次屈服,所以他告诉黑娃,你与田小娥的关系是自由恋爱、自由婚姻,是白鹿原上最具进步思想的人。鹿兆鹏的经历更像是陈独秀、胡适等时代先驱者们的映照,他见证我党诞生,领导国共合作,见证十年对峙,参与一致抗战等一系列革命。他冷落家中包办婚姻的原配妻子,与怀有同样革命情怀的同志共结连理,生儿育女。
鹿子霖的次子鹿兆海是全书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他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接受军事学校的训练,任职军官,与白灵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即便后来与白灵政治观念不一分手,又眼见白灵从前女友变成现嫂子,仍然坚守此生不再他娶的承诺。最终战死“前线”,留下与白灵神似女子共育的一子送回白鹿原,留给鹿子霖夫妇养育。看到电视剧版的《白鹿原》选择了演员邓伦饰演兆海一角,脑海中顿时有了鹿兆海的具体形象。小说中关于兆海的篇幅并不多,远不及哥哥兆鹏发誓终有一天要在朱先生所编的县志上改“共匪”为“共党”的宏远抱负,只因他信的是“国党”,甚至最终牺牲也并非对白鹿原父老所言的对战倭寇而亡。作者立足当下政局,一颗红心献我党,未免有些失了文人傲骨。即便先儒智者朱先生,现世明朗前,不也说嘛,我觉得孙先生的三民主义是好的,毛先生的共产主义也是好的......



儒家礼教拥护者白嘉轩的教育失败,反倒是漫不经心的鹿子霖家中培养出了时代精英,谁能说父母的太强势,会不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呢?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