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艺术家介绍——张钊瀛《24小时中国美术史》

张钊瀛
油画就好比是舞台上的背景,雕塑就是舞台上的道具,而影像和装置就是演员,观众也就是舞台下面的观众了。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位导演,可以自己安排一切。
【0 1】《24小时中国美术史》

《24小时艺术史》,综合装置,2019年
2019年,艺术家张钊瀛携《24小时艺术史》参展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节,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打造了体量庞大的艺术史剧场,由一位又一位艺术史论的著名角色上演一幕幕爱的剧目。
装置中的角色包括,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列特、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马格列特的苹果掉落化为爱的白鸽、弗里达的爱的种子长成动人鲜花。著名的梵高《向日葵》、安迪·沃霍尔的罐头等也在其列。

《24小时中国美术史》,综合装置,2020年
本届呈现的《24小时中国美术史》同属于该系列,延续了时髦的风格和流光溢彩的线条。张钊瀛尝试了一种更丰富的题材,传承中华文化并不断大胆创新表现形式,此次《24 小时中国美术史》以独特的视角还原了艺术史剧场,现场体验中国千年艺术盛景,24 小时徜徉中国美术史,更是拉近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意义深厚。


《虢国夫人游春图》
【0 2】“艺术剧场”


《泰坦之宴》,综合装置,2013年
九年学习表演的经历促使张钊瀛更加信任戏剧这种艺术语言的多元,它能够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丰富,而且对观者认知经验上的添加同样有所帮助。
他选择的是将“导演”、“述说者”、“画家”、“摄影师”乃至“造物主”的身份融合在一起,一切的形式语言都被用于表达其对“寓言故事”结构的编排和展现。这些作品呈现的不仅是一种细腻,他们还蕴含着故事性背后的意识形态的树立。

《人民广场NO.15》,120×80cm,布面油画,2015年
当作品之中的许多“部件”被剥离出作品而单独展示的时候,它完全可以在叙事上成立,原因在于张钊瀛对“物”的定义有着“造物主”般的野心和迷恋。在他看来,戏剧舞台中,每一个元素都将关系到戏剧发展的本身。

《奇珍博物馆NO.1》,100×200cm,布面油画,2014年
张钊瀛的艺术创作路径非常明晰,他希望将生活中自我的意识形态和感知经验转化为趣味和态度都相对丰满的戏剧化视觉,从而调动观者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各自不同的解读,从他的创作中强烈地感受到其独有的叙事性安排。


进入小程序,了解更多雕塑节内容
-
Sophie Zh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1 11:12:05
-
Cathy CH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1 02: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