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语】生了一次病,却开心至极。
1. 8月的最后一天,突然就被病毒击垮。 发烧,咽喉痛,鼻塞,难受的一宿不能入睡。 烧的迷迷糊糊,儿子帮我端水拿药,把口服液一瓶瓶打开递给我。 帮我冲秋梨膏,一杯水兑了5次依然甜如蜜。 这好像是在儿子长大后,我第一次在他面前生病。 突然就被这个大男孩照顾的感觉,SO GOOD。 正当我跟Ray先生炫耀儿子对我的这些小关怀时,儿子推开门,给我送来一块蛋糕。 我瞬间愣住了。 我有点语无伦次的问他,是爸爸让你买的? (因为我当时在和Ray聊天,我说我嘴巴苦,好想吃甜的东西。) 儿子说,不是你说嘴巴苦吗? 我完全没印象我说过,可能只是无意识的抱怨了一句药的苦吧。 结果儿子悄咪咪的点了个外卖帮我买了一块巧克力蛋糕。 这份惊喜真的一下戳进了我的心里。 连忙拍照拉仇恨,Ray嫉妒的非要回来也发个烧。

一个一直需要家人保护的小男生悄无声息的突然就长大了。 是我们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 我们一直坚强的想要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所有的事,似乎都想要为他出头,要保护他。 殊不知,他已经可以不需要任何安排的来用自己的方式爱妈妈了。 老母亲我真真的被感动到了。 这2天Ray总是有意无意的怼我, “我又没吃到一口儿子买的蛋糕,我也没喝到儿子冲的水。” 哈哈,赤裸裸的嫉妒。
2.
明天初中就要开始上课了。 七年级小男生的新征程即将开始。 小学六年,我们对他的学习没有过多干涉和担忧,我和Ray先生一直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不那么苛刻,考满分自然为他开心,但即便发挥失常考的不好也不会又打又骂的责备,而是帮助他找到没考好的原因,妈妈一直的观点是,如果这道题不会,没关系,我们好好补一下,下次就会了;如果考试的知识都会但因为马虎没做对,那就真的太可惜了,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失手毁掉的感觉。 有人说那些凡是说对成绩不在意的都是自家孩子成绩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或许是吧,但是我们曾经问过自己,如果儿子不是现在这样成绩好的孩子,那我们还爱他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以,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今天姥姥接到一个培训中介的电话,危言耸听的告诫,不上补习班是不行的,初中和小学不一样,小学成绩好不代表初中成绩好,姥姥被一阵贩卖焦虑洗脑后,果然来找我,我依旧是“后妈姿态”,六年,我们没有上过一天课外补习班,小升初的暑假,别人都在上衔接班,我依然尊重儿子的想法,最后一个没作业的暑假,嗨玩吧。 曾经和一些家长们交流过,经常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嘉嘉在家都是看什么书。如果我说他是一个连高晓松讲金瓶梅的节目都听过的孩子,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惊呆?我估计一定会有人跳脚的说,怎么可以让孩子听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处变不惊,是孩子出生后我和Ray先生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孩子会带来各种各样无厘头的状况,因为他们在学着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根据身边人的反应来权衡利弊和轻重。 就拿看书和听书这件事来说,嘉嘉有一个特别好的习惯,从出生到现在,将近13年的成长岁月里,每一个晚上都有读书声伴他入睡。所以他的图书输入量非常大,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时事政治各种类目,都会多少涉猎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免不了一些可能过于现实的话题,就比如上面我提过的高晓松有一期讲金瓶梅的节目,我当时是陪着孩子一起听,并没有什么不堪入耳的内容,毕竟人家也是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如果我在一听到金瓶梅三个字就立马呵斥关掉声音的话,那对一个正处在好奇探索期的孩子会产生什么后果?他会更加渴望去探索我为什么要制止这件事的缘由。我们没做什么夸张的反应,他自然也不会把这个话题当成一个不得了的发现,也就一带而过了。 我们是自身没什么成功经验的平凡人,没有上最好的大学,没有做最好的工作,所以我们曾经学过的东西和一些守旧的认知,都不能作为所谓过来人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了。因为如果按照我们以为对的方式来成长,或许慢慢就变成一个和我们走同一条路,做一个平平无奇的人而已。为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比我们优秀,所以有了这份自知,才让我们更加舍得放手他的成长,自己探索到的对错比我们说一万遍不可以有用的多。只是在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拐点处,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就好了。 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养,陪伴才是培养孩子自信和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部分。 陪着他,做他喜欢做的事,给足够的尊重和空间,适当示弱。 青春期,马上就到了。 希望我们不要有青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