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我们会忘掉只有50%的听众——聆听宁峰演奏贝多芬协奏曲的现场

原载上海交响乐团公众号,新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上,宁峰对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处理令人难忘。深感这是当今宝贵的演出,宁峰现在的状态是越来越好了,虽然他已经是在国际舞台上稳占一席之地的独奏家,可相对于实际水平,小提琴家受到的关注仍是不够的。
张可驹
上海交响乐团20—21乐季开幕演出(2020年9月1日)听后,甚感快慰。在演出市场受到空前冲击的当下,还有这么好的贝多芬协奏曲可听,让人一时忘了现实环境。当然,整场演出从曲目设计到最终呈现的质量,都非常用心。
这个乐季,宁峰担任上交的驻团小提琴家,后续的精彩演出很多。开幕音乐会的上半场,余隆指挥上交演出巴伯《弦乐柔板》,还有于京君《贝多芬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下半场是宁峰与该组合演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巴伯的作品隐含着悲悼的意味,上交的弦乐音响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透明度,但更重要的,无疑是曲情的表现。指挥家对于旋律线的塑造始终走内敛的一路,没有强化表情的扩张意愿。哪怕在情感爆发的高潮,表情的恰当与声音的层次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显然这样的控制深化了演奏的情境。
于京君的作品以致敬贝多芬为副标题,通过乐队作品的形式,将贝多芬一首钢琴变奏曲的主题再作变化。该作的配器效果与复调构思的繁密,都有很多引人注目之处,作曲家更在其中融入非常多元的风格。音乐本身易于接受,但或许要聆听多次之后,听者才能真正领略它的全貌。

整晚的重心仍是下半场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宁峰呈现了当代堪称宝贵的演绎。贝多芬这首协奏曲几乎被演奏得太多,而熟悉经典录音的人们,在当下的现场聆听,是否常常出现今不如昔的感叹?最简单地归纳宁峰这次演绎的宝贵,我想有两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他的演奏非常感人,第二,小提琴家的美学较为老派。这并不是说,宁峰单纯模仿过去的演绎,而是他明白黄金年代的技巧与艺术水平,以此作为某种衡量标尺。他的演奏让人感到,小提琴家始终在做自己当做的事,无论是对于作品,还是对于小提琴这件乐器,却从不勉强音乐去做什么。

近几年,我多次聆听宁峰的现场演出,包括纪念奥伊斯特拉赫的独奏会,巴赫小提琴无伴奏的全集演出,还有他作为龙四重奏一提的现场。9月1日晚的贝多芬协奏曲是我印象中小提琴家音色最美的一次。这样的美是综合性的。宁峰没有受到目前本真学派影响的局限,采用类似轻弓压、少揉音的方式演绎贝多芬。
他让乐器发出十分丰满的声音,质感醇厚,色调在温暖中富于变化。小提琴家很好地证明,为了所谓的历史性的忠实,而摒弃很多音乐表现的技巧未必可取。毕竟,贝多芬本人不正是竭力开拓乐器性能与表现力最崇高的典范吗?可另一方面,宁峰也杜绝了音色、分句中出现任何过度的、造作的修饰。他的音乐表现异常丰富,演绎的品格却特别追求自然。
当第一乐章乐章进行过半,我实在不能不感叹:如今想听到如此有美感,又根底扎实的演奏,难啊。让小提琴自然的歌唱,这听起来像是对一位独奏家的基本要求,目前能做到的人却着实不多。正如黄金年代的很多小提琴大师那样,宁峰通过他的演奏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小提琴家绝对不应该强迫他的乐器发声。

在力度与色彩方面的强迫性,都会带来美感的缺失,然而要在乐器完全自然震响的基础上,获得充实的音量,足以平衡大乐队,且能传到音乐厅的后排,这就真正考验小提琴家的功力了。宁峰以相当丰满的共鸣让他的琴沛然歌唱,我的位置距离舞台很远,接近最后一排,小提琴家发音中润泽的、人声般的品质,却分明可感。从细致到洪亮的声音层次,也没有因距离受到湮没。
但这仅是宁峰音响造诣的一部分,他对于揉音的运用相当自如,那种馥郁的特质,我们聆听过以往的录音会感到熟悉,在当代却越来越少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选择揉音的密度,揉或不揉,都能在一个整体性的美学构思中取舍。
表现贝多芬的协奏曲,小提琴家在古典风格的框架之内,追求声音的丰富,而当他演奏巴赫的作品,又会展现完全不同的音响构思。乍听之下,简直不像同一位演奏家,但两种风格同样迷人,各自言之成理。关键在于,宁峰是有他的观念和美学,而能让自己的技巧为之服务。但目前很多演奏者,那种时断时续的揉音,根本就是技巧不足,没有音乐表现的目的可言,并且这种情况也已经“蔚然成风”了。

宁峰更为坚决地抵挡鄙俗演绎风格之处,无疑是他的结构表现。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篇幅巨大,对独奏家的大局观和深层的技巧都是艰难考验。如果弓子的控制不到位,句法的表现力就大打折扣,塑造这个超大格局的乐章很难吸引人。而倘若控制得尚可,却没有崇高的视野来观察,也可能让小句子的连接听起来不错,整体却终归无缘一个大境界。
宁峰却能够两全其美,他的演奏充满自发性,Rubato运用随心,整个乐章的基本脉动却非常稳固。细节中的激动,总是推动而非阻碍结构的呈现。小提琴家的运弓技巧高超,换弓往往了无痕迹,这为他在第一乐章塑造结构的筋骨,而到之后的慢乐章中,则支撑小提琴家将其歌唱美学发挥到淋漓尽致。
音响是表层,线条才是基础。在第二乐章中段,乐队的拨弦衬托着独奏小提琴丰美的歌唱,上一次聆听这样具有高度纯粹之美,技艺令人赞叹的小提琴演奏是在何时?印象中,仿佛还是穆洛娃来演出同一作品的那次。

协奏曲演毕,大家热烈的反应让我忘了目前只能坐50%的听众。谢幕时,余隆特别让宁峰长时间地单独接受人们的致意。但整部作品的成功,乐队的控制同样值得称道,种种力度与层次的拿捏很是用心,限于篇幅,此处就不多做展开了。在之后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宁峰还会演出贝多芬为小提琴和钢琴创作的全部奏鸣曲。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0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