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元年分家协议 | 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藏品
中华传统文化中,父母故去,后辈要分家;也有父母在世,儿子们要成家立业,为了更好的独立发展,也会分家。分家是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形成一套严格的约定成俗,具有约束力,以示公正,是中华传统乡绅治理文化的见证。
在传统的分家协议中,一般开头都有这样一段话“盖闻江河别派,同分银汉之源;花萼联辉,实共蟠根之本。”语义为兄弟本为同根生,就像江河的支流;还像同生一枝、共同保护花瓣的花与萼,所以即使分家,仍应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宗族的繁荣昌盛。
分家协议除了有当事人、执笔人之外,必须要有本家族长辈、娘家长辈在场证明。如果没有两方长辈的见证,则这份分家协议不被认可。有的分家协议还会写有主持人、见证人等。如此这样,一份分家协议才能以本族长辈和娘家长辈以及执笔人信誉和声望为担保的,基本保证分家的公平公正。

传统分家会以儿子的数量将家产分配,而女儿是无权参与其中的。在传统中,由于嫡子与庶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兄弟之间经常因为财产继承发生纠纷。争夺家产的事情也是大家能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见的场景。一般嫡长子都会留住在老宅院,通常还要分父母结婚时用的旧家具,以示继承父母的“衣钵”。
分家是将财产分配,具体包括有田地、房屋、农具、家具等财产的分配。为防止留有未分清楚的财产导致以后产生纠纷,甚至几颗树木都要分清。
分家协议用毛笔书写于纸上,利于长期保存。内容应通俗易懂,叙述清晰,根据弟兄的数量相应写出,每手人一份,由上述有关人员签名画押后,交由儿子各人妥善保存。
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收藏有一份落款时间为洪宪元年三月初十的“分单”。

这张《分单》书写在一张宣纸上,上面有分家的时间、人物、财产的分配、分家的代书人等。不多的分单文字内容不仅将分家财产分割写的明明白白,词语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人情味,让我们感觉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增多和儿女都有继承权和赡养义务。“分家”已经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 “分家”的传统文化习俗也渐行渐远,让我们透过这份珍贵的“分家”协议:“至分后兄弟努力成家,以光门第,不得因(应)产争论以伤兄弟之亲。”;“因人口众多,勤惰不一,惟恐日后家道不和以伤手足之情”等充满情感的语句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浓浓的亲情味,让亲情成为中华传统文明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记忆并将这种美好的传统在华夏文明中发扬光大。
注释:
1.花萼:【è】华,萼和花同生一枝,且有保护花瓣的作用。
典出《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故后常以“花萼”比喻兄弟或兄弟间和睦友爱之情。
2.篪【chí】: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也就是所谓的竹埙,是一种低音吹奏乐器。
典故“埙篪相和”,旧时比喻兄弟和睦。《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3.茔【yíng】地:坟地
4.畛【zhěn】:畛,井田间陌也。--《说文》十夫有沟,沟上有畛。
-
奉贤品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09 14: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