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秦海燕:编剧要拥抱生命中的痛苦
8月28日,第四届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正式落下帷幕,经过以章明导演为主席,包括吕松野、秦海燕、李梦、张大海在内的评委会的辛苦工作,共有8部作品从入围的16部短片中脱颖而出,荣获七项华语短片荣誉。

作为本届86358短片交流周的终审评委,著名编剧秦海燕在接到短片周评审邀请时说,“诚实生活,诚意创作,见真我,见众生,我相信在这里会看到更多有才华有潜力的青年电影创作者。”她从故事与影像两个维度切入评审工作,强调短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短片体量的问题,“我们看到有一些故事感觉是把一个长片压缩成了三四十分钟的一个短片。”另外,一部短片是否有一个比较新意的概念或者点子,能不能抓人,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短片创作其实更自由,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来做的。”
在接受此次邀约之前,秦海燕曾经担任“青葱计划”复审导师,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评审等。多年的职业编剧耕耘,让她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既有《刺杀小说家》《找到你》《分手合约》这样的商业类型片,又有《她的名字叫红》《新娘》《结果》等经典文艺作品。对于自己22岁大学毕业后就从事的这份职业——编剧,她表示“编剧是需要10年才能成熟的,要写到10年基本上才能觉得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我虽然20出头就开始写了,投拍了,但现在回过头再看,就觉得有很多稚嫩和缺憾的地方。”

现在秦海燕已经是一个创作工作室的负责人,带团队意味着更多责任和指引。她常常跟年轻编剧们说要认真生活,“用诚实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察觉自己。对他人,要用平视的眼光去观察。那些发生在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或是痛苦,你都要去经历。编剧只是有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写作,去拥抱这些痛苦,感受生命的成长。”
此次短片交流周期间,拍电影网Pmovie与编剧秦海燕进行了一次诚恳的对谈。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秦海燕向我们分享了关于短片创作、编剧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拍电影网Pmovie:此次入围的短片作品里,有没有哪些让您感到惊喜的?有些作品是国外创作学习回来的创作者拍的,总体来看在影像语言上面还是有一些比较新鲜的东西。
秦海燕:对,我个人比较喜欢《秘密基地》这部。因为短片有它的体量,我们看到有一些故事感觉是把一个长片压缩成了一个三四十分钟的短片。《秘密基地》的故事就是短片的长度,切入的角度也比较有新意。首先它是选取了一个比较密闭狭小空间来拍,然后有着很简单的人物关系,但是其背后所带出的是:迁徙与融入、个人与大环境之间关系、世界工厂、人与人之间纯真友谊等比较有内涵的议题,整个故事以小见大、管中窥豹,这个角度很新颖,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拍电影网Pmovie:您第一次看这些片子的时候,会首先以编剧这个角度切入吗,还是说以一个正常观众的角度切入?
秦海燕:这很难分清楚,但肯定会有一些职业习惯,我对故事和人物可能更关注一点,不过对影像也是比较关注的。因为我本身不是学编剧的,而学的是编导,所以对影像这一块也很在意。有的短片可能看起来故事还蛮完整的,但是在影像上面就感觉支撑不够。看到这样的割裂,我是有点不能带入这样的东西。
拍电影网Pmovie:那您觉得对于短片剧本创作,侧重点是哪些呢?
秦海燕:从创作来说,其实很多是相通的。因为我是编剧,所以如果从故事角度切入评审,我会觉得短片的表意层面反而更重要。有些故事有可能是很完整的,有起承转合,很规整,但是不太容易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如果有一个比较新意的概念或者点子,会比较抓人。
拍电影网Pmovie:那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就是概念先行,但是在基础操作层面上完成度不够。
秦海燕:其实看多了在故事层面饱满起承转合完整的片子,就会有一些审美疲劳。它们不会像《秘密基地》这样的切入,有这样抓人的概念。短片创作其实更自由,是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意来做的。

拍电影网Pmovie:您觉得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您是特别鼓励他们在做短片的时候先从自己的创意或者自己的想法开始,还是走比较商业的路子?
秦海燕:不管短片还是长片,对我个人来讲,重要的是个人价值这一块。其实自我表达和类型化创作是不冲突的,个人表达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输出的问题,而类型是技法的问题。我不认为商业片就不需要个人表达。商业片也是需要个人价值的输出,然后在和大众的共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一个共振。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创作中,特别不能有撒谎的东西,观众感受的是很真切的。
拍电影网Pmovie:您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女性视角出发,探讨女性的困境,在创作初期您会做一些调研吗?还是更多的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秦海燕:首先我觉得从创作本身的流程来说,肯定是需要有采访这一关的。可能是近两年我越来越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所以创作上关于女性角度的东西会比较多,不过这也是相对的,因为之前包括现在也有一些还是以男性为主。我不过也是一个普通女性,在认真的生活中。角色里她们有些东西和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我的困境,她们经历的痛苦也是我在经历,创作时候就会有一些融入。
采访调研过程中,需要观察身边的很多人,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事实的真实,比如要写的职业是律师,那么关于职业的东西就得是真实的。

拍电影网Pmovie:您刚才其实提到了,个人经历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您能不能举例,比如说哪一部作品,或者说在哪个年龄阶段,对自己在观念上或者说在创作上有很大的不一样的或者变化的地方。
秦海燕:首先我觉得编剧是需要10年才能成熟的,要写到10年基本上才觉得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我虽然20出头就开始写了,投拍了,但现在回过头再看,就觉得有很多稚嫩和缺憾的地方。
其实观众所看到的影片可能是我们创作全部的1/5甚至1/10,有时候是因为编剧它是大的工业流程下面的一环,所以尽人事听天命的东西也很多,你可能写出来但不一定拍出来。后来我发现创作阶段比较顺利的、比较浑然天成的作品,最后在面向观众的时候,可能票房或者其他方面的效果也会比较好一点。有些时候诚实地表达自己,结合自己当时的一些困境来创作,这样出来的反而会更有效果。
拍电影网Pmovie:《找到你》这部电影中情绪(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您在创作剧本的时候是怎么带入这些情绪的?
秦海燕:我觉得情感很多是由影像、演员等带出来的。我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比较关注的部分一个是人物,一个就是情感,也可能是我比较擅长这一块。针对故事里人物情感的时候,作为编剧,你可能要去跟他(她)共情,或者是把你身边看到的人和事移情到其中。比如刻画《找到你》里保姆孙芳这一角色,有很多是来源于我的生活,因为身边就有一位跟我相处了15年的阿姨,我们的关系已经像是家人这样亲近。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会带入很多移情的部分。

拍电影网Pmovie:您觉得做编剧,除了通常的剧作技法或者在书本中学习,在生活中需要修炼哪些技能,或者说需要去捕捉一些什么东西?
秦海燕:因为我现在也带团队,会跟年轻编剧们说认真生活这个事情还是蛮重要的,用诚实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察觉自己。对他人,要用平视的眼光去观察。那些发生在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或是痛苦,你都要去经历。编剧只是有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写作,去拥抱这些痛苦,感受生命的成长。
拍电影网Pmovie:《找到你》其实还有一个韩国的版本,就您个人而言,您更喜欢原创剧本还是改编剧本创作?您觉得改编最重要的是什么?
秦海燕:《找到你》这部当时我们在拍的时候,韩国的还没有出来,有的只是这个故事一个核心的东西——一个保姆带走了雇主家的孩子,然后一个中产的妈妈去找——这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我们创作者把它种下去,精心培育,最后成长起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个核心基础上,把其他人物、情节填充搭建起来。

改编的话,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做不同的对待,有的是有一个核心故事的动机,但有的最后可能只剩下一个名字。但有个基本的,就是不破不立,你要把改编的过程也当成是原创,找到能够连接你和观众的那个点,这个东西是比较重要的。
拍电影网Pmovie:《七月与安生》是由您担任策划的,和《找到你》一样都是双女主的设置,两组人物都是相差比较大的,看似对立但又惺惺相惜,很容易观众引起共鸣。您在创作这一类型的作品时,是否会参考以往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
秦海燕:其实对我来说,不管是双女主还是双男主,从故事的模型上面都是接近的,只不过我们看到大部分作品中双女主的设置少一些。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这个故事模型本身还是蛮经典的。我们现在做这个,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切口,两个人物的关系建立起来,然后就有冲突,有和解,逐步建立起情感。

拍电影网Pmovie:其实我们看到目前比较成功的几部电影《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等,都在剧作上有很严谨的结构,沿用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但同时它们在内涵与艺术上也有一定的进步。就此您怎么看待我国这种商业类型片的发展的。
秦海燕:我是比较在意技法和工业流程的人,包括现在身边合作的创作者,像郭帆、饶晓志、路阳他们,其实也很在意这部分。好莱坞经典叙事,无论是节拍表、麦基的编剧方法,还是《救猫咪》中所提到的,如果你仅仅是背下来然后生搬硬套地去创作的话,故事是不会成立的。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从你的个人表达出发,你要想明白故事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再去写的时候,那些东西可能是默默在心里头的生发,浑然天成的东西更会打动人。
拍电影网Pmovie:您有没有特别想尝试的新题材?
秦海燕:我只能说目前在写的一个片子,是有一点宏大叙事的。另外还有一个是和我亲身经历相关的,这部我可能要做一下导演。我做的片子其实有一定的共同性,就是比较有现实感的,人物是从现实生长出来的,甚至是有一定原型的这样的片子。
拍电影网Pmovie:众所周知,编剧是比较累的一个职业,想请教您,平时您有一些调节身体、调节工作的方法可以分享吗?
秦海燕:我觉得首先一定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吃好睡好是朴实的道理。做职业编剧,要养成一个很良好的工作习惯,每天要有种仪式感,就是要让自己去坚持写几个小时。上手写,就一直写,不管成败,不断地练习比较重要。编剧要先要求自己坐在那里,然后通过写的过程中慢慢输出所谓的灵感。不能光靠灵感支撑驱动写作。另外。不要熬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