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157-158卷 南北朝的三国杀 东西魏的拉锯战
我们看到《大宋提刑官》宋慈从刁光斗中获取了朝中大臣贪赃的证据一箩筐,将其交给了南宋皇帝,皇帝没有依据这些证据来定这些人的罪,反而当面全部烧掉,宋慈如大部分观看电视剧的人一样,心灰意冷。
我们分析下南宋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烧掉证据是保护或者说是笼络这些人,那么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这样讨好士族,为什么?因为这是形势决定的,因为不这么干,人才就要反动起来,自己的皇位也将岌岌可危,尤其是在偏安于南方的南宋。

如同是偏安于南方的南宋皇帝,高欢虽然说控制了半个北方,但是手下的这些人,完全可能投靠到西魏宇文泰那边,如果过于严查贪赃之事,“水至清则无鱼”,逼急了这些士族就要反水,自己的政局可能就不稳定了,为了避免“恐督将尽归黑獭、士子悉奔萧衍”,武将叛逃到西魏,文臣叛逃到南朝梁,高欢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略这些贪赃枉法的事,那拉拢这些士人。
行台郎中杜弼以文武在位多贪污,言于丞相欢,请治之。欢曰:"弼来,我语尔!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宇文黑獭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纲纪,不相假借,恐督将尽归黑獭,士子悉奔萧衍。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不计较这些贪赃之事的出发点是为了讨好士族,拉拢人才,为我所用:西魏宇文泰收了苏绰以及后来的西魏八柱国李弼、李虎、独孤信等人,高欢也为了取得士族的支持,拉拢了当时的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北海王氏、弘农杨氏、清河崔氏等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根本在于强大自己,因为高欢或者是宇文泰眼前更为重要的是怎么兼并对方、统一北方。

天下三分,北边的东魏、西魏、南边的南朝梁为“三国”,南朝梁偶尔骚扰东魏的南部,即便是依靠的儒将陈庆之,一直也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因为当时的最为强大的军力就是高欢的东魏,依靠其北方的士卒,南朝梁是无法奈之何的。
“三国杀”的主要方面是东魏、西魏横向拉锯战。高欢的东魏主动向宇文泰的西魏发起进攻,高欢依靠的主要是侯景来发起进攻,而西魏宇文泰则是主要依靠李弼、宇文泰等人来进行抵抗,东魏来势汹汹,动辄就几十万大军,看起来招架不住的西魏总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来化解,这一点高欢无可奈何。

北方的胶着状态持续了很久,高欢和宇文泰互有胜负,没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东魏虽然有着优势兵力,但是西魏有着关中天然防线,东魏虽然坐收鱼盐之利,但是西魏却是名义上的正统,两者相比较下来势均力敌,短时间内,谁也没法灭了谁。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魏改为北周,东魏改为北齐,北齐皇帝昏暴异常,北周皇帝励精图治,最终的这种拉锯战的天平,逐渐偏向了北周。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