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的动力与破坏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但共同富裕不代表同步富裕。在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不承认差异的同等富裕,常常导致共同贫穷,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大锅饭”做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体提高的前提下,承认有差别的富裕,而不是人民群众收入同时同步同样增长;承认合理范围的贫富差距,而不是平均主义或是两极分化。那么何为贫富差距的合理范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破坏力有充分的认识。 没有差异则没有动力,而差异太大,就会产生破坏力。适度的财富差距能够起到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作用,没有差异的社会就会失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社会运行的活力,但超过一定限度的贫富差距将带来较严重的社会后果。贫富差距的动力和破坏力是人类在财富创造和分享中的微妙规则,这其中也包含着资源配置与效率改进、理性与非理性假设的经济学原理,及社群心理和两极分化的社会学解释。 (一)没有差异则没有动力——“帕累托效率”理论 现代经济学上所说的效率通常是指“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如果经济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同时使自己的情况变得更好,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也即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基于“帕累托效率”理论,绝对平均主义或差异过小造成的动力不足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解释。 一是“帕累托效率”理论含有“没有浪费资源”之意。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收益率根据其稀缺性和供求关系,本应各有高低。但在差异不足的经济运行体系中,各种资源因为体制机制的强行约束,均只能获得相同或相近的收益率,必然不能引导资源有效配置,造成资源浪费。 二是差异不足的经济体系存在巨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帕累托改进”指如果一个人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同时改善自己的处境,他就在资源配置方面实现了“帕累托改进”,也因此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差异不足的经济体系往往是“共同贫穷”的低效率体系,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情况下,如果一部分掌握稀缺生产要素的人“先富”起来,就是“帕累托改进”,整个社会效率也会因此提升。然而问题在于差异不足的社会往往坚持平均主义,不鼓励“先富”,故而失去了“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机遇。 (二)适度的差异带来动力——“X效率”理论 传统经济学有“理性人”假设。基于该假设,在财富创造过程中,个人总是付出100%的努力做出使企业最大化、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行为。然而,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千差万别,排除天生禀赋的差异,个人的努力程度对个人工作效率、企业生产效率、社会运行效率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H. Leibenstein,1966)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组织能力、员工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因素对一家企业的效率影响非常巨大,而诸如努力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就像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将这种效率定义为“X效率”(X-Efficiency)。 在“X效率”理论中,个体呈现“有选择理性”,努力程度高低起伏。个体对理性的选择取决于其受到的压力水平,当压力水平较高时,个体就更多选择理性行为;反之,则更多选择非理性行为。压力既可以来自于个体内部原因,也可以是市场外在压力作用于内在要素起作用。而贫富差距是决定个人努力程度的重要市场外在压力。适当的贫富差距给个体带来压力,使个体更多的选择理性行为,理性的行为带来较高的努力水平,在有限的资源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过度的差异带来破坏力——“相对剥夺感”理论 针对贫富差距的负面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S.A. Stouffer,1949)提出了著名的“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贫穷人口会有日益强烈的被剥削感,缺乏合作精神,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相互敌视、对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经济水平较差人群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该部分劳动者对改革和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与不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同时,过度贫富差距将导致两极分化问题,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其带来的心理效应,催动富人对穷人的戒备和穷人对富人的仇视,产生社会人群价值观和心理倾向的分裂。这种社会结构极不稳定,最终将束缚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