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的艇仔粥和远去的疍民
正如南方常有的的阴雨连绵,性格中带一丝阴柔的广东人在制作粥品时常常熬制得很软烂。
舀一勺入口,被煮透的米呈絮状融化在你的舌尖,随着喉结上下滚动,一碗粥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你上升的体温里。
而艇仔粥,是广东人喜爱的粥品里比较丰盛又较为亲民的一种。
海鲜粥太过豪华,一般人家一年半载也不会做一次;虽然甘美,却不接地气。
皮蛋瘦肉粥过于常见,要犒劳自己时,吃皮蛋瘦肉粥总感觉只是又一顿早餐罢了。
唯独这一碗艇仔粥,能很好平衡享受与家常的两极,让疲惫的身心融化在一碗粥里。
选大粒的瑶柱泡发,稍微清洗一下后用手细细揉搓,揉成瑶柱丝备用。
把鱿鱼和鲩鱼片成片待用。鲩鱼取最鲜美的鱼柳段,平刀切片,能隔着晶莹的鱼肉隐约看见碗身的色泽为佳。
鲩鱼片在碗底铺平,鱿鱼随手切丝,宽度约合小拇指甲粗细即可。
当然,没有鱿鱼也可以弄点鱿鱼丝泡发,做菜不就一个随机应变嘛。
这时候可以开火煮粥了,把鱿鱼丝、瑶柱丝、去腥用的姜丝一并加入复滚的粥内,若嫌淡还可以加点调味料调味。
煮粥时,摊一个鸡蛋,打匀后在平底锅里煎成蛋皮,切丝备用。油条也切成油条圈备用,总之怎么方便怎么来。
准备工作都做完了,把沸腾的粥倒进铺好鱼肉的碗里,撒上切好的蛋皮、油条圈,再加一把油炸过的花生即可开吃。
这样一碗叫人食指大动的艇仔粥,背后是疍家人民在水上沉浮百年的历史。
旧时夜半,在珠江边,荔枝湾河涌旁,忙碌了一整天的疍家女人把当天的收成一并放进粥里,对着游船或岸边的居民叫卖。当天捕捞到什么,这碗粥就包含着什么,河海鲜与早上卖完的油条等混杂在一起,被热腾腾地送到游人手里。
疍民以水为生,他们高唱着咸水歌,在小船上养猪养鸡,甚至还在大一点的船上开起了学校。炒田螺、艇仔粥之类的小吃,就诞生在他们的手里。
一个典型的疍民,就连婚嫁也不在陆面上举行,甚至不与陆地人通婚。彼时的疍族被大家称作第五十七个民族,不论岸上的人好奇还是嫌恶,他们都悠然地过着自己的水上生活。
这样的生活,配上一瓶蜂胶清满沐浴露,也许还会更加悠然。
但最终他们还是上岸了,不是因为一纸政令,而是因为他们惊恐的发现,时代正在抛弃他们。
大功率的渔船一趟就能带回来无数的收获,海边的养殖户也使得市民无需倚靠疍民不稳定的收成来满足自己对海鲜的食欲。
岸边工厂一间间地开设,污水排进每条河涌,珠江再也不适合他们以捕捞为生了。
他们仓促地走进吊脚楼,在简陋的码头边或水棚里挣扎求生。
政府趁热打铁,为他们盖起了一栋栋气派的住宅楼,希望他们能回归陆地。
就这样,珠江边再也见不到渔船,渔村的面积愈发变小,可疍民们的生活并没有随着上岸而变得安稳起来。
他们随城市的变迁在各处颠簸流离,只剩下一些老去的疍民还留在各处曾经的疍民聚居地。或许对于他们来说,走上陆地的一瞬间,就是这辈子永无休止迁徙的开始。
如今我们再不能轻易找到他们的身影,但希望你在喝完一碗艇仔粥之后,偶尔也可以想一想,那些遗失在历史支流的疍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