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70年的甑子饭,我家八旬老太和蒸子饭的那些事
每个季度,总有一位农民大叔背着大麻袋的白米,敲开我家门,奶奶收下大米,掏出衣服深处的钱包,大叔拒绝多收运输费,两人就在门口来回推搡。
最后,大叔执拗不过一口气爬上华山的奶奶,把钱折叠插入装烟盒的胸部口袋,笑着说“老太婆太客气了!”
无论是住在小县城,还是搬去市区,奶奶只要上菜市一周,就可以和农民小贩称兄道弟,田间果实都会乖乖落入奶奶的厨房。
我们家的白米不是雍容华贵的泰国香米,也不是饱满丰腴的东北大米,就是普通的南方水稻,只有简单的两款。一款小而细长,被奶奶称作“小头”,一款厚而椭圆,被奶奶称作“大头”。

记得初中上地理课,地理老师讲粮食的分布种植,说她们家吃的是泰国香米。这种米在国内市场卖十多块一斤,人吃了能长得特别高。
坐在讲台旁的“小疙瘩哇哦一声,对老师头去羡慕的眼光,接着转过头,大声问坐最后一排、长到1米65的我,“班高,你们家是不是也吃泰国香米?”
刚上初一还不谙世事的我,喊出从最后一排到讲台的回答,“不是!我们家吃的是一块钱的土大米!”一群毛头小孩哄堂大笑,地理老师的脸紫成了糊锅后的锅粑。
至今,奶奶坐镇的厨房也没出现泰国香米,爸爸那一辈吃土大米,我们这一辈还是吃土大米。爸爸那一辈的男人高于1米8、女人高于1米6,我们这一辈男孩高于1米82、女孩高于1米62,
抛开一切变量谈伪科学,土大米在促进人类生长上无米可及。
有中医认为电饭煲蒸出来的饭,会影响高血压糖尿病,于是不少老人拒绝吃电饭煲饭。奶奶偏不信这个邪,非常知乎体地反问,“那天天吃牛排汉堡的老外怎么也要得高血压糖尿病?”
奶奶不吃电饭煲饭,只是单纯认为蒸子饭更好吃。爸爸常说奶奶多此一举,做电饭煲多省事,一洗一按一开锅,这饭就好了。然而,几十年如一日,奶奶重复做着蒸子饭,洗米、滤米,起锅煮米、脱生后滤米。
接着架锅烧水,蒸子放上面,之前煮过心的百米倒进蒸子。大火煮开锅中水,温火煮到蒸子涌上白气,关火,再任由余温焖三两分钟。揭开蒸子盖,扑面而来的白气,夹杂着土地、木头与粮食的混搭气味。
米汤盛起来,奶奶说,放在过去,这是小孩抢着喝的饮品,放到现在,就拿来洗碗浇花。我读书时,认为米汤洗碗不干净,吵着让奶奶用洗洁精,而老一辈的人绝不会用洗洁精这种“化学武器”,厨房里时常爆发我和奶奶抢着洗碗的争夺战。
直到我独自租房,了解更多生活常识,才明白大密度液体具有清洁作用。以前奶奶用的米汤、面粉,就是最天然环保的的“洗洁精”。

奶奶煮的蒸子饭特别软,盛在碗里,一颗一颗可以看清轮廓,放到嘴里,唇齿一磨,一秒即化。爸爸调侃我们吃的是“粑粑饭”,比粥好一点,但比米糕还软。吃习惯奶奶做的“粑粑饭”,出门下馆子,我都觉得外面的米渗牙齿,泡上一碗汤,才能找到合嘴的口感。
又有现代营养学者认为,传统的蒸子饭是最好的主食。一定要用明火煮饭,一定要用蒸子蒸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用本地大米。我不太明白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以及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但我比较相信表冠遗传学的观点,得一个地区延续千年的传统饮食,必然是基因最需要的深度营养。用我奶奶最无礼也最有理的话,“我吃了7、80年,我还没有你们那么多怪病”。
随着饭桌上的菜式增加,,除了奶奶,大家的饮食习惯有了深度改变,大口吃菜小口吃饭。只有奶奶,依旧托着手掌大的碗,大口大口地吃白米饭。

听奶奶讲,他们家在旧时代是大地主,家里仓库堆着墙高的麻袋,装得全是大米,后来解放了,仓库里的麻袋全上交了。
困难时期,奶奶啃红薯、啃土豆、啃树皮、啃草根,看着别人扛麻袋,她跟在后面流口水。趁别人不注意,奶奶用钉子划开麻袋,结果流出来的不是大米,而是煤渣。
奶奶成家后,每月拿着粮票领大米,熬成稀粥,三大碗下肚,不是吃饱而是喝饱。有了儿女后,每个孩子都在长身体,每个孩子都吃白米饭,每个孩子都抢着铲最后的锅巴饭。
改革开放后,吃白米饭不是困难事,奶奶还是用手掌大的碗,一顿吃上好几碗。
跨入2020年,奶奶还能吃进几大碗白米饭,一旦麻袋里的大米不到一半,奶奶就急切地给农民大叔打电话,
“喂,我要一袋大米!一大麻袋的大米!” /
欢迎大兄弟来公众号:作者战士韩 捧场,有关美食、摄影、读书、电影,拒绝成功大道理,朋克养生才是正经。
不来也没关系,反正早已习惯自言自语,人生嘛,最重要的是入戏。
战士韩Choc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粉上周笔畅,是我30后的苟中大乐,负债的精神避难所 (7人喜欢)
- 3天,股市挣的3万飞了,聊聊买股的底层逻辑 (12人喜欢)
- 家政为什么都是阿姨?没有阿公?(三) (3人喜欢)
- 家政为什么都是阿姨?没有阿公?(二) (5人喜欢)
- 家政为什么都是阿姨?没有阿公?(一) (10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