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2020.9.4 简评近期读的太平洋战争相关传记

简单总结,也可以当导(tǔ)读(cáo)看。只放读过的版本,其他版本请参考豆瓣页面详细信息。 专业知识层面上,笔者完全小白读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 *
首先是几本尼米兹相关:
七十年代成书的“官方”传记,优点材料丰富,缺点罗列多分析少,必要的背景介绍也不够,好像读了一份事无巨细的大事年表但并不提前因后果意义何在。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写作aka反复横跳,这方面小白读者不友好。
作者认识传主本人并且一起工作过,但本书除了让人觉得作者是传主迷弟并没有对传主有什么更多深入了解。同作者之前曾写过做一部数万字的小传,触动读者的细节居然比这本厚书还多是怎么回事?
中文版是八十年代引进,翻译大体还可以,但细看也有些莫名其妙的错误,而且缺了结尾三章。
PS 虽然放在第一个,但并不建议零基础读者一上来就读读,尽管有中译本、也容易找到。
八十年代传记,线条粗一些,太平洋战争部分的陆海冲突矛盾写得比较“明”。二手材料较多并因此出现细节错误,部分细节略微“知音”,不知道是不是作者杜撰的。
中文版八十年代引进,比较容易找到。厚薄适合小白读者,但感觉写得一般。
2012年出版的传记,加入了一些新的采访获得的细节,整体感觉比官方传记多了分析和人情味——我特别喜欢那个父亲节电报的故事!
小白读者的话其实我比较想推荐这本,不过很可惜国内没引进。
传记作者波特和传主合作的战史教材,分第一版、第一版二战节选、第二版几个版本,个人感觉高光是二战相关章节。
编写初衷是海军军校课本,叙述深入浅出,特别点评部分言简意赅又一针见血。之所以放在这里是根据前面“官方”传记的相关叙述来看,传主对本书的贡献非常大——绝不只是挂个名:传主在回答写回忆录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想说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完整版还没看完,总体感觉不纠结于时间地点、脉络清晰小白读者友好,推荐。
国内还有其他一些尼米兹的中文传记,见过的基本是二(以)手(上)材(几)料(本)拼凑这里就不列了。
* * *
如开头的新版序言(见本文结尾)所言,好的传记该有的特点这本都有。深入浅出,即使是小白读者阅读体验也很愉快,背景知识部分甚至可以帮助理解其他传记。作者因工作原因与传主有一面之缘,但读者读完之后至少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对传主的思想性格为人处世方式已经有了充分了解——足够去写fanfic!
有中文版,看短评翻译不行我也没看过,就不列了。
关于中途岛战役的专著,附录包含了前面两部传记传主的采访经过,可作为传记花絮阅读。本身书的质量也很高,而且易读,推荐。缺点成书时间较早(初版1982年),考证并不是最新结果,例如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情况可以参考下面这本《And I Was There》。
出版于八十年代传主去世后。优点是很多第一手素材,特别驻日时期和太平洋战争时期,有些细节可以补上尼米兹传记。缺点是第二作者补缀部分和传主回忆割裂较明显,甚至略微影响阅读体验。同样的专业知识部分在结构上也比较割裂,于是基本都跳过了汗。
2021.7.14更新
和《The Quiet Warrior》出自同一作者Thomas Buell。Buell自述因为受前任传记合作者Whitehill影响写了本书,但金这人真是……emmmm 就我一个小白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不如《The Quiet Warrior》“好看”——后者能感觉到作者倾注的感情、而这本更“客观”。有些细节比较“颠覆”,但仔细想想也在意料之中,比如金私下里对尼米兹的疯狂吐槽,波特欲盖弥彰地“和谐”掉了很多矛盾,在这本里则很直接地写出来了。简直怀疑如果有人第一本书读这个会产生多少先入为主的偏见、被金带进沟里。有些第一次读到的细节挺有趣,比如珍珠港之后接到调令的金和尼务色参谋长的时候看上的是同一个人233 更多可以看这篇日记。
2021.7.14更新
金的自传,1952年初版、1976年再版,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有外国网友评价因为初版太早很多档案没有解密、当事人还在世,因此二战相关的内容意思不大,反而战前部分比较值得一读。上面这本七十年代的传记引用了自传的一部分,例如某人妨碍金调职“他must已经忘记了,但我记了many years”。让人想问当年出版真的没有风评受害?不过感觉得出来,Whitehill和金的关系可以称为“友谊”:他曾经在金去世后写了篇回忆金的文章,让我想起TQW的作者序。
海军几位五星上将的合集传记,出版时间比较近,美亚销量不错,似乎是被当作入门书。优点是安纳波利斯的切入点叙事效果很好,缺点是二手资料为主,入门读应该还可以,但不够深入。读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点:虽然写的人多但同一时期工作上有联系的几个人会一起叙述,结果发现其中一位(你猜谁)有相当一段时间做的都是没人愿意做的工作——他的经历要单独开一个章节。
2020.12.14更新
确实是给弗莱彻平反的作品,结果就是作者眼里谁都是坏人:洪(太)洞(舰)县(总)里无好人,除了弗莱彻和斯普鲁——斯普鲁恩斯传记再版的引言即本书作者所写。
确实一线最烦的就是莫里森、贝茨之流,“笔杆子”上帝视角站着说话不腰疼还讽刺挖苦:The carriers “could have remained in the area with no more severe consequences than sunburn.”对比之下特纳的“bare-arse”一类的粗鲁言辞都不算什么了。而且这点连日本人都看出来了:“(莫里森)谈到的一些看法不过是一个历史学家的个人见解。”
本书的观点看得我……原本想单独写一篇,但又犯懒(懒得查资料也不容易查orz),就捡重点写在这里好了:
所谓尼米兹后期态度转变我觉得是疑人偷斧:新书腰封这种场面话不能算证据。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见(来)敌(信)必(必)战(复)的尼在战后给各种寄的赠阅新书回了多少封信。作者所谓的尼对黑弗莱彻那本瓜岛的书的“支持”好歹写个序言(比如我见过的潜艇部队的科普出版物和洛克伍德的回忆录),《大海战》瓜岛章节不仅没有附和“笔杆子”,把该写的写了甚至还从技术角度给弗莱彻找了一个台阶下。而且书里列举的各种信件电报隐约看出,如果不是尼,金早就把弗莱彻轰去看守干船坞了——和罗彻福特一起。
波特写的那本传记一开篇就写了这么一段:“尼米兹对他的朋友安德鲁·汉密尔顿说过,“人们问我为什么不写回忆录,我的回答总是这样:历史最好由专业史学家去写。一个战时的指挥官,可能太容易感情用事而不能对自己和同事作客观的描述;他的偏见可能伤害曾与他共事的人。”” 结果尼发现历史学家如莫里森有那么多材料依然胡说八道……于是尼帮着海军学院编了一本海军史教科书,把他想说的都写进了书里。结果为弗莱彻鸣不平这位作者没get到这点,觉得尼不替弗莱彻说话,给尼编排了一堆莫须有的罪过。确实他没说话,其他人其他事还有吵得更凶的他也没说,都在那本书里了,然后这位作者又无视了。
美亚的评价粗略翻了一下很有意思,摘录两条:
"I am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reassessments of what King and Nimitz thought about Fletcher - Lundstrom seems to be not entirely sure, and while that it perhaps not needed in this book, to get the whole picture, that needs to be analyzed further." Michael Smith ——这条有同感,想看更多细节,比如来往信件。
"Anyone who thinks commanding a fleet is something FDR, King or Nimitz would assign to someone they thought to be a "loser" in time of war has obviously never worn a uniform. As an Annapolis graduate with over 28 years of active duty Navy service I can assure you that Fletcher was sent where he was needed most." Douglas V. Smith ——金梅尔可谓“loser”,直接退役撵回家,北太平洋的工作更像尼早年工作出错上军事法庭从此告别战列舰、去潜艇部队。
扯远了。总结一下,这本书有新鲜的材料(尼会在信里写“Aloha”),值得看,但总体而言是很“欧美”(对错不重要、自圆其说更重要)的写法相当主观,需要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再无厘头一句,作者明显喜欢斯普鲁恩斯是因为他在弗莱彻的事情上坚持讲实话,而尼的人品是斯普鲁恩斯钦佩的,这两个人私交也很好,顺着书里“特纳死恨弗莱彻+特纳跟尼私交好→尼因为特纳的小报告讨厌弗莱彻”的思路,尼为什么不能因为斯普鲁恩斯对弗莱彻有好印象?而且尼又不是金、他没有自己的判断吗?
* * *
这几本还没看完,待续。
* * *
附:什么样的传记才是【好】传记?

* 图源网络,侵删。
2020.12.20更新 要作为2020读书报告这个日记稍嫌不全,更多延伸阅读在这个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58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