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读《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帮定鼎天下后,在洛阳南宫举办酒宴,问各位功臣:“你们都不要隐瞒我,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
将军高起、王陵的答复是:“您轻视我们还常骂我们这些手下,项羽却很仁爱团结下属,但您和项羽争天下时,很多将领都降服与您,是因为你同我们共同分享成果,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打胜仗后不给人升职,得到土地后不分给下属,所以失去了天下”。
刘邦听后,反驳说:“你们只说了一点,更重要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镇国抚民、供需赈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军打胜仗。我不如韩信。但三位人杰却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能取胜的原因。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所以被我所擒获”。
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字字珠玑,都是别有深意。相信在刘邦宴请时,大家都会各抒己见,不乏张良、陈平者,然而通过高起、王陵的答复和刘邦的回复,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官方对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的总结,即:
(一) 大胆赏赐,不吝啬权位和土地。
(二) 放心大胆用干部。
刘邦的起步靠的就是自己宽大。短暂的楚怀王当政期,虽然不是好心,但让刘邦捡便宜走武关道,还是靠了他的风评。“项羽彪悍猾贼,刘邦却宽大长者,不会侵暴秦民”。
刘邦还想:70岁的范增,还因为陈平的谍战而被离间;而老家长官萧何、邻国贵族张良、漫天要价韩信,这些人我都敢用,我能有今天还有什么好奇怪的。
因此,他死前说“我本布衣,提三尺剑而得天下”一方面是本我对身份的自卑,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功绩的肯定。
刘邦用人一直都很精准吗?也不尽然。雍齿,向来不服刘邦,但在刘邦予以极大信任的情况下还是背叛了他,以至于刘邦一想起就牙痒痒。
大家都很服气刘邦吗?也不尽然。不谈在位期间就此起彼伏的叛乱,刘邦死后,妻子和其情人谋划想杀功臣,原因是“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原来大家都是兄弟,打下江山后天天低头给刘老三,一想就不开心。
所以最后司马迁给出的是“乘蔽易变”之说,在他看来。王朝更迭是有规律的,有三个特色。
比如夏商周三代,分别享了400、600、800年的国祚,都属于很长的了,怎么做到的呢?
夏代的特色是“忠”,即质朴厚道,但是缺点是民众没有礼法。
商代的特色是“敬”,即强的信仰,但是缺点是信仰多了,就有些走极端。
周的特色是“文”,即礼法约束,缺点是民众逐渐不诚恳。
三代之道循环往复。秦要制胜于周,本应是要以“忠”字破之,但是用秦律,不亚于周礼的方式去统御民众,就失了民心。
司马迁认为“乘蔽易变”是真正合乎逻辑的治理手段。其实项羽也并没有大错,只不过在“苦秦久矣”时代选择了“约法三章”宽大的刘邦。之后汉初行黄老之说,也适应了时代,划定了汉400年的江山。
PS:后朝代是否“乘蔽易变”呢?
作推论:
元:忠,粗鄙少文;
明:敬,朱元璋以民族为精神,最后天子守国门,崇祯吊死煤山。
清:文,国家各方面典章制度的强化,最后死于天平天国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民国:忠,北洋军阀的粗鄙。
新中国: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