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的若干问题
因为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音频节目一直没有更新(虽然从上个月开始已经恢复录制)。接下来一期应该是迄今为止最脱离现实生活,也最难临场发挥的一个主题——关于书的若干问题。为了更好辅助节目的录制,我必须借助文字将我的观点事先阐述出来。
虽然严格来说,我养成读书的习惯不过2年,但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失且越来越感到值得的个人习惯。然而,观察我们身边的人,真正保持阅读习惯的人仿佛不太多,而用于阅读那些需要投入一定精力或产生一些思考的书的人就更少了。我的小伙伴火柴果比我更早养成了读书习惯,但我们由于阅读书目和阅读时间的不同,很少机会去探讨读书。于是,这次我们想深入聊聊我们的阅读经历,阅读偏好,以及阅读带给我们的意义。
前菜——回忆当初
1. 有读书的习惯多久了?最初为啥开始读书?身边读书的朋友多吗?
如果是规律性持续性的读书,其实也就2年左右。最开始是因为回国之后找工作,平常除了健身、准备面试、做菜也没什么事情做,就自然而然开始读书。
2. 当初开始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什么感受?你最近最喜欢的类型是?你的阅读偏好有什么改变吗?
第一本《岛上书店》。印象最深《1984》。最近最喜欢的类型是近代欧洲纯文学(20世纪以来),也喜欢看偏文学评论、随笔、哲学随笔之类的。阅读偏好的变化挺大的。大学期间通俗小说+言情。大学后期:喜欢各种类型各来一本,那个时候属于探索期,各种类型均有:社科类、心理学、历史、商科、设计。最近一年:更偏好近代纯文学,尤其是和自我、价值观有关的。
主菜——开卷有益
3. 在你阅读的初期,让你最为震撼/认同的一本书是?还记得当初的感觉吗,描述下?
《1984》。“这是一本越往后读越心惊胆颤,拍腿称赞的书。相见恨晚,无法形容,唯有震撼。”对极权社会的深刻描绘,对男女主人公恋爱的浪漫描绘,对社会的孤注一掷的反抗,以及那必然的悲剧主义的结局,都留下深刻印象。概括:故事设定大胆且逼真,浪漫主义和悲剧主义的结合,对人性和政治的深度挖掘,让我觉得是这本书的文学成就极高。
4. 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好的坏的)?你从中获得的最大乐趣在哪里?
在我没习惯性读书之前,即我的大学时代,我其实已经对一些问题存在自己的看法,但是围绕的主题大多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例如女性权利、社会议题、个人成长,且大部分情况下是混沌的、矛盾的、自卑的、脆弱的,这代表了无意识的可能性。在我打算持续读书的初期,我其实对读书能带来的益处存在疑惑,这种疑惑就在于,似乎我认为在我不读书的时代,我似乎也已经形成了“自我意识”和“个人看法”这种看起来像是从读书中才能获得的东西。但是在我短短两年的读书体验之后,我认为读书带给我的东西是远远超出之前任何一种形式的。读书让我更沉稳,更自信,更自洽,更有逻辑和理解力,也提高了我对人性的洞察。读书带给我的东西不再是trendy的,而是tranditional的,是普适的。读书给我带来的是有意识的可能性。我不知道是年龄带给我的还是读书带给我的,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但同时,读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坏处:我读到一些能理解却难以化解的书,导致我有一段时间非常低沉;更加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以至于会感到无聊;过于注重精神层面的生活,对日常的生活缺乏热爱;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可能会导致黄粱一梦。“含读书的三个阶段性的图景”。但我想,没有一件事情是有利无弊的,去选择,去接受,去克服后果就可以了。
-->最大的乐趣:之前有一个问题“我的内在的快乐源泉是什么?motivation:”思考和幻想-->读书兼具二者。让我感到自信,感到时空交错的共鸣,感到不孤单,感到人生的不平庸。这种读书的体验可以概括为完全正向的两方面:1.如果我能理解和共鸣,那么我感到自信和快乐。2.如果我无法理解,那么我觉得我能进步,我有希望。读书给我带来的长期影响就是,让我开始对未来抱有期待。
5. 关于读书你有什么长期目标吗?你还想了解但没有了解的领域是?
有的,我的长期目标是写书和书评。我还没有了解的领域太大了,中国近代文学,包括18-19世纪“小学课外阅读”中的名著原本,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6. 十年之后,关于读书,你成为了什么样子?畅想未来你和读书的关系。
已经写出自己满意的一部中短篇作品(10-15万)。已经阅读过80%的文学必读书目(当然是我认为的必读),包含英文原文的阅读;对著名作家的作品有一个成体系的了解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高质量的读书讨论社群;hopefully, 接触到一部分自己很喜欢的当代作者,以及读书与自己的工作存在一定关联。
“坏”菜——“不忍卒读”
7. 在那些优秀的作品里,你读过之后最无法理解/无法感受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有哪个著名作家是你读过后最无法欣赏/理解的吗?为什么。
王道乾译《情人》。王小波的称赞“ 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第一次读时,你会感到极大的震撼;但再带看挑剔的眼光重读几遍,就会发现没有一段的安排经不起推敲 ”。“ 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种无与伦比的创造。 ”
特别多,比如太宰治, 詹姆斯·乔伊斯 。“就这?”
8. 有没有一本书你承认很棒但是不喜欢?
其实,一本书我觉得棒,我就不会不喜欢。除非是像上面我列举的,我看完之后get不到,来一句“就这?”,那么我可能就不喜欢。
比如伊恩麦克尤恩《只爱陌生人》“ 不是很能欣赏文风: 故事性极弱,大量的篇幅用于景色描写,人物的对话动作和行为没有沉浸感。幸好篇幅不长不至于弃读,个人不喜欢。 ”
《美丽新世界》“ 设定很好,行文枯燥,可能就只有个别段落能引起比较深的共鸣。 ”
《都柏林人》“ 如此著名的作品,我看完却毫无感觉,我思考了下原因如下:1,篇幅太短,且不以故事整体性或反转为目标,因此故事会显得没头没尾;2,语言方面,对话比较散,没有前后文,而且语言的表达和意境太"外"、太"古"了,难以引起我的共鸣。3,关于文章表达方面,作者好像完全没有想要蕴藏什么深意,表达什么观点,塑造什么有内在力量的角色,他只是截取普通都柏林人生活的片段,呈现给读者而已。 ”
压轴菜
9. 读书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看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书当成你的另一个生命。看书不能主动停止,读完之后获得什么都得承受,没获得什么也需接受。看书不一定会获得幸福,获得智慧,获得进步。人生无意义,看书是在另一个人生上寻找意义。”这是我前一段时间写在豆瓣上的话。
非要用“点”来概括的话,分几个维度来:1.它让我变成一个我更想成为的人:理解力强的,可塑的,strong-will(有想法/立场的),...;2.他让我摆脱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压力;3. 美的感受——“给我带来幻想和思考”。
10. 为什么普通人需要读书?
1. 我觉得人人都能从思考中获得快乐,这就是书即便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也与电视节目不同的地方;2. 视野更开阔,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3. 对整个社会的价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