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学盲言》上
(要从总体上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书应该是必读之书,粗读了上部,受益良多。主要是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系统性总结。关于道统和法统,君子和小人,仁与礼,政治和社会,群道和个人主义讲得比较透彻,但是仍需个人深刻领悟。尤其是群道和个人主义思想在今天的政治上表现为中美两大阵营,当今社会也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怎样领悟古代圣人的群道思想变得很有必要,至少在心理学上已经表现出来家庭人伦群道思想的关键,人需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在各种关系中成长完善自己。个人主义只会导致自大,自闭。到目前为止,其实对古代人伦的建立,道统思想的逻辑,搞的还不太透彻,之前一味地关注道佛的心性之学,其实人要吃饭,人要相处,相爱相杀,仍然是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的。据说本书是作者八十六岁并且眼睛不能视物时口述而成,叹服之心由然而生,对本书感通之处略作记录。)
1.宋儒言变化气质,乃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而为二。天地之性亦称义理之性,乃宇宙大自然所赋予人之共同性。人类即本此以演出种种大中至正之人生道义来。限于躯体,则为气质之性。故人自婴孩,为子弟,即当从学守教,求能变化修养,以上达于天命之共同性,而跻于大中至正之大道。此为中国文化传统人生哲理中一最要宗旨,最要目标之所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就是修率性之道之谓教,什么是率性之道?我想在孔子的眼里就是仁和礼。仁有发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同理心,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礼,礼合仁,仁本天性,这是儒家文化的逻辑。跟西方认为的《自私的基因》有根本区别。在作者看来,古人认为私心是小层面的,对应人的秉性,之所以言变化气质,就是要提升小我为大我,因为天性无私,自然正确,是根本遵循。儒道的根就在此天性上,包过政治构架,社会理想,人间道义,都是此中演化而来。)
2.君者,群也。必通于群道,中国人讲一切学问思想,在求为一君子,不为一小人。君子不器,做人如一架机器,限于专门一用途。纵谓其有生命,仅一小生命,乃生命中之一部分,而不得通于生命之全体。全世界人类前进终将以何一目标作领导?人有生命,为人之道,首当认识自己之生命,再由认识自己之小生命,而认识到人类共同之大生命。儒家分君子小人,知有己,不知有群,则为小人。中国人对禽兽之德性观,尤可举家畜为例。如群字从羊,因羊最能群。善字亦从羊,为惟能群始为善。如美字从羊。群水汇聚则为洋,洋洋大观。
3.喜怒哀乐皆是情,情必对外而发,对人对事对物皆有情。心无对,谓之未发,但不得谓心之无情。方其未发,则于喜怒哀乐之分,故谓之中。中即是其情而存于内之总体,喜怒哀乐则为其动而分向对外之部分。中和,亦即人生总体中一无处,专一注意于其有处,则惟见分别,又何来得中得和。有心终不能无物,有仁终不能无智,有静终不能无动,有体终不能无用。要言之,仍当执两用中。
4.中国人重人之德性,故重公更过于重私,重大更过于重小。马克思乃犹太人,非欧洲人,倡共产主义,乃经济问题,非政治问题。俄国人列宁,借为号召,排除沙皇专制,创造无产阶级专政之苏维埃政府。于是…至是始成为政治问题。
5.中国人传统观念,学尤在政上。中国政与学合,西方政与学分。秦汉以下,政治以学术为向导。而五十年来,白话文盛行,学者皆不读旧籍,传统堕地,无可复拾。故在今日而论中西学术之是非得失,则只分新旧,西化则是,传统则非。而自秦始皇帝以下,乃为近代中国人内心一大诟病,一若中国文化无足称道,即此一节已足论定。其实此种观念,乃就西方文化来衡量。全部二十五史,天下高于国,社会高于君,学术高于政治,例证明显,举不胜举。…近代国人一意以西方历史来衡量中国,乃谓中国秦后尽属帝皇专制,不知帝皇乃中国传统政治中一职位。君统即以代表治统。
6.中国古代政治组织由宗法来,同一政府即同一宗族,及周室东迁,春秋战国时代,宗法在政治上乃渐失其重要性,亲亲转而为尊贤。中国人观念,政治须由天理人道来作领导。
7.汉武帝因于当时贤良政策,遂来改革朝廷上的博士官制度,把代表后起百家言的博士尽废了,专由研究古代经典王官学的来任博士,谓之五经博士。唐代科举重辞章,魏晋以来一部《文选》人人朗诵。然史学已不如两汉。经学训诂考据,义理阐发须有师传。故科举兴,而太学制度遂衰。求仕者不向太学,转向科举,不务道义,仅夸才能,而士风遂因此而大坏,治道亦由此而不振。求仕者为数远多于入仕者,社会士之地位远不如政府之官僚。师道亦衰,高尚不仕,则为僧侣为道士,老释地位,亦远超于孔子儒家之上。故唐代学业以诗成风。汉唐虽同称盛世,而唐代之诗人,就文化大传统之意义与价值言,其所贡献,远逊于汉代之经生。韩愈力矫其弊,倡为古文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又提倡师道,辟佛辟老,而其道終不行,士风颓于下,而政风亦坏与上。五代后,中国終以复兴,此乃中国文化传统之功,非唐人之力。
8.今再要言之,中国文化大体,道统必寄存于社会,政治法统则必尊道统。(率性就是我们的道统,就是要本本分分做人,要追求“至诚”,达到率性。可以说做人,做大人,做君子就是我们古圣人认为的人生目标,活着的意义。这样是最自然正确,最自在的方式,了解佛道思想的人知道,天性是无私的,儒家追求率性,佛道追求无心,无私,这种状态就是最自由,心境最好。而不是现在普遍认为的物质占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样也是为个人的升华服务,不仅仅是利益交易。当然,在无外敌,其他强势意识形态的情况下,道统可立,有的情况下恐怕先解决的是自强的问题。但似乎能看到有很多人已经在追求个人的觉醒。)汉武帝之表彰五经,最足发明此义。此下历代帝王乃亦終不敢以道统之继承人自居,读历代帝王诏令可知。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最要精神之表现。惟中国社会信仰,有道统,无宗教。佛法传入,而中国社会乃遭遇一大变。两汉以来道统一尊之精神,由此乃不振。最著者在师道上,唐代一和尚,可得尊奉为国师,每一僧侣,亦尽得师称,而士人乃循至无师。如是演变,岂不社会之基本已臻摇动。唐代之士与汉代有大不同,一则汉代之士在门第之前,而唐代之士在门第之后,汉代之士上承战国诸子,其志在治平道义上。唐代之士则上承门第与佛法。…就汉代经生与唐代诗人,可见汉唐社会之变。社会变,政治必随而变。道统不振于下,而政治法统渐趋于无所遵循。单靠政治权力,一中央一帝王何以维持一世之治。此见中国传统文化一大衰败。首识其危者,为唐代中叶之韩愈。 宋代实为中国历史上之文艺复兴时代,而唐代实乃其衰落时代,所谓复兴,则在社会,不在政府。孔子曰,道之不行,我知之矣,不仕无义。其志在出仕用世可知。 元代以蒙古入主,统一全中国,为中国传统政治一大衰落。但社会则依然是中国社会。元代于全国郡县中设书院,长官到任,必先到书院听讲,此犹是尊道统于政统上之遗意。科举考试一遵朱子《四书集注》,其影响后世乃可与汉武帝之表彰五经相提并论。 9.农业社会以乡下人为主,工商社会以城里人为主。农业人同此田野,同此耕耘。农业是和合的,群而不孤。工业则是分散的,孤而不群。农业家庭成一工作单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心理个人与家庭,农尚辛劳不尚技巧。农人每见其业之可以相通而为群,而工业者则每感其为分别而成孤。
10.人生乃由人与人相搭配,相联结,相互成伦,而始成此群体,此之谓人伦。个人主义与人伦主义的区别。真讲个人主义,必无伦可言,真讲独立自由平等,必无群可言。 11.秦汉以下君臣体位有一大变,秦前为封建,秦后为郡县,一君巍巍在上,全国受其统治。后君尊臣卑之势,远甚于孔孟时代,后人论君臣一伦每严于臣而恕于君,乃特提一忠字,与孝并言。忠臣孝子乃若并悬为中国人做人两大标格,此已与孔孟言父子君臣两伦异。而且孝专对父母双亲言,从不移作别用。忠字则为对人之通德,不专为君而有忠。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楚辞云,交不忠兮。是凡人相交皆当忠。 12.我之神奇即此腐败中来。
13.依儒家言,德出于性。孔子言人文之道,而其道乃由天来。
14.人而不仁如礼何。则礼虽表现于外,而必属于心,仁与礼当表里一致内外一体,亦不能仅存此仁而无礼以为表。中国之人生变文化变,当以礼之变为最重大最首要。所变者不在其仪式之表于外,乃在其情感之存于心。此非礼变,实乃心变。 15.实则西方自始即是一商业社会,个人之交接,以及群体之团结,皆赖财富。故不贵礼而贵法。中国文化大传统中之所谓礼,则与商业与宗教信仰皆有杆格不相容处。…此有待善言历史文化者有以阐发之。
16.譬之治水,西方如鯀,仅知筑堤防,中国大禹乃知导其流以归于海。此乃通知水性以为治,正乃如孔孟儒家之通知人性以为教。知共通之人性,乃知共通之人道,斯知有共通之教育,故中国人言,主持教育者为师。师即有众义,非通知大群之共同性,又何以成为人师以有教。西方教育以知识为教,故尚专家。中国教育以人道为教,故必尚通德。
17.心与物,自然与生命,会通以为知。
18.生命与大自然起共鸣,此即其德性。德性人所同有,知识则可独出。故德性乃平等,可自由,可独立。知识不平等,乃成为一权力。只争在己之德性上,不争外在之权力,乃以成为和。德性为至广大至悠久之个人主义,争财富争权力为短暂狭小之个人主义。近代人务求之外面之财富权力,乃愈见己之不独立不平等不自由,尽力以争,所争仍在外。所谓道在迩而求之远。
19.人生大道必以生命所天赋之德性为根据。济其深而达于远。德本于性,而性则是人生行为不断生发之真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