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学会说谎。|你需要掌握的“坏孩子”才懂的生存能力
KY作者 / 野草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好,我是野草,KY最风骚的女作者。 今天来介绍一部1993年的美国电影,《山丘之王》。该电影由Steven Soderbergh导演,改编自A. E. Hotchner的回忆录。

电影从12岁的亚伦(Jesse Bradford饰)的视角,描述了1933年盛夏,帅气的亚伦在美国城市圣路易的一段成长经历。

Spoiler Alert 剧透预警 大萧条时期,失业笼罩着美国。面对父母的忽视(Child Neglect) 、贫困、饥饿和社会孤立,这些可能击垮任何一个成年人的压力因素,少年亚伦的精神世界没有被击垮。反而,他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得事件为他的生存服务。
那么,12岁的亚伦究竟有什么心理“魔法”?
01.说谎和调皮,是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生存能力
大萧条中,世界的一切都在萎缩,这包括家庭收入、人际联结和人性。亚伦的小世界和大萧条的时代背景相呼应,他身边的一切仿佛一直都在不断地坍塌和缩小。 12岁的亚伦,这个处在成长黄金期的男孩,该如何处理正在塌缩的外部世界——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核心。
亚伦有着过人的天赋,这种天赋主要体现在他超越自己年龄限制的环境掌握力(Environmental Mastery)(Ryff,1995)。比如说,他在失业大潮中找到了两种赚钱的方法,在父母不在几周里独自存活了下来,还获得了年级的品学兼优成就奖。
环境掌握力强调了通过身体或心理行为,有效管理自己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Ryff,1995)。Ryff认为对环境的掌握是实现个人福祉的6种关键能力之一。
亚伦调控环境的方式也非常特别,往往是中国社会避免谈论的心理能力,分别是:撒谎和嬉闹。在普世价值观中,这两种能力并不是“好孩子”的标配,中国的“好孩子”应该听话、懂事,是顺应环境的。 但我认为,撒谎和嬉闹被普世价值长期地误会了,它们恰恰体现了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满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1. 撒谎(Lying) 老师问亚伦他是否搬家了,如果离开了这个社区,那么亚伦必须要转校。亚伦机智地将父亲朋友的地址告诉了老师。

虽然老师识破了亚伦的谎言。但是,她对亚伦产生了同理心,并刻意帮他向学校提交了错误的地址。 小孩子一般从4-5岁开始才能慢慢学会撒谎,因为撒谎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Schaarschmidt,2018)。 a.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事实。
b. 同时,我们必须压制真相。
c. 此外,我们必须能准确评估听众的反应,以便在必要时能熟练地根据原故事的情节做改编。
d. 还有道德层面,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决定。
说谎是一个有意识的决定,要求自我控制、计划和调节情绪及行为。因此,说谎的前提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前额叶皮层。可以这么说,撒谎是孩子聪明伶俐的标志之一。
此外,我们习惯从道德层面要求小孩不要撒谎。但是对于手无寸铁的小孩而言,谎言是儿童保护自己的认知工具之一,有助于ta们躲避想要闯入ta们的安全区的人(Stangneth, as cited in Schaarschmidt,2018)。
比如说:小孩子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这时候,父母一定是希望小孩子能够撒谎,并告诉这个陌生人,自己没有钥匙,不能开门。
亚伦一家住在旅馆,如果不是这个创造性的谎言,他可能会被迫退学。亚伦通过撒谎的方式,一次次成功地改变了环境对他的限制。
2. 嬉闹(Playfulness) 旅馆告诉亚伦,他父亲没有付足够的租金,因此他必须被赶出去。为了守住房间,亚伦足不出门。但日复一日,亚伦的食物消耗完了。他被饥饿袭击,同时也被孤独围困,因为他不知道亲人何时归来。 万万没想到,镜头一切换,亚伦把杂志上的培根和面包剪了下来,大口“吃”了起来。


望梅止渴也好,苦中作乐也罢,亚伦脸上展露出久违的满足感,这也巩固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动机。

嬉闹通常被定义为:“倾向于以给自己(可能还有其他人)提供娱乐,幽默和/或娱乐的方式来构架(或重新构架)情境”(Barnett,2007)。
嬉闹的性质:嬉闹与愉悦和积极情绪的体验有关,可以起到预防心理,行为和身体问题的作用(Yue et al., 2016)。实验证明,积极情绪能够迅速消除消极情绪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反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Tugade & Fredrickson, 2004)。
嬉闹的效应:心血管从消极情绪中恢复,意味着ta可以更自主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ta为了应对这个困境而产生的想法和行动也会更灵活 (Tugade & Fredrickson, 2004)。
简而言之,消极情绪把我们锁定在一个对象上,而通过嬉闹,积极情绪被激起,解决问题的百宝箱也就被打开了。假设亚伦在此时批评自己之前做的一些决定不够好,那他只会进一步伤害自己,也无法有效地处理眼前的挑战。
02.有一种人,即便在极其匮乏的环境里,也能成为自身的精神源泉
经济萎靡不振,大家都企图从其他人身上得到什么。旅馆私自扣留旅客的行李,马路边的警察抢走小孩子的苹果,餐厅服务员因得到昂贵的手表逃路......
奇怪的是,亚伦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为被校园霸凌的同学解围,为被旅馆赶走的画家偷回画笔,阻止警察在路边欺负小朋友......
亚伦又展现了两种特别的调控环境的方式——人们往往在盈余时才能想到给予,在稀缺时苦心积虑索取和获得——但亚伦却在什么都没有的条件下选择:慈悲和慷慨。
亚伦使用这两种看似“亏了”的调控环境的行为,恰恰使得他在极端的环境下得以存活。为什么这么说?
1. 慈悲(Compassion) 亚伦和弟弟苏利文(Cameron Boyd饰)放学后一起回家,发现父母神情凝重。父亲(Jeroen Krabbé饰)告诉两人,弟弟将被送到舅舅家暂住,因为这样一周能省下1美金。

亚伦和弟弟告别时,他感受到弟弟的沮丧和无助。于是,他拿出了弟弟喜欢的玻璃球,并送给了他。要知道,亚伦之前可是不甘心把这个玻璃球给弟弟的。

亚伦没有否认离别的现实,而是识别、承认,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弟弟减轻忧虑和伤感——这是亚伦的一个慈悲的行为。

慈悲指:不带偏见地看见苦难,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解除苦难的渴望。慈悲可以给予他人,也可以给予自己(Hanson & Hanson,2018)。
慈悲的性质:它混合着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既温柔又刚健。例如,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慈悲时,大脑中的运动规划区域就开始为行动做准备(Hanson & Hanson,2018)。
慈悲的效应:不断地体验慈悲,我们的神经结构和功能会产生持久的改变。就像用老式录音机录制歌曲,随着歌曲的播放,当你体验它时,你可以帮助它在你的神经系统中留下物理痕迹(Hanson & Hanson,2018)。
亚伦有无数个小小的慈悲的瞬间,他不把苦难推开,苦难才没有堆积如山。用慈悲撑出一个有笑容、有希望和有尊严的小世界。这些瞬间使得亚伦的精神健康不至于随着时代的塌缩而消失。
2. 慷慨(Generosity)
亚伦养的两只金丝雀生了5个宝宝。他本以为5只小鸟能卖15美元,没想到,新生的小金丝雀都是母的。因为母雀不会唱歌,所以一共只能卖50美分。这让满心期待的亚伦感到万分失望。

失望之余,离店前,亚伦却用这50分买了一只小猫送给病怏怏的邻居。要知道,亚伦靠着用25美分换来的20个餐包养自己。但他竟用50美分买一只猫,送给因病重准备搬家的邻居姑娘——这是亚伦的慷慨。

慷慨的本质是:利他主义,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Hanson & Hanson,2018)。
慷慨的性质:尤其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小的事情,为他人的生活添彩,是一个让我们的精神资源时时焕然一新的渠道。这是因为当我们不能给予我们所能给予的东西时,内心会感到疼痛:有爱却无人接受;有天赋却无处施展(Hanson & Hanson,2018)。
慷慨的效应:乍一看,慷慨可能更像消耗而不是资源,但它巩固了你心里已经拥有的盈满的感觉,同时也将你与ta人联系在一起(Hanson & Hanson,2018)。
这些慷慨的瞬间逐渐扩大了那个可以被称为“我们”的圈子。当空间扩大,精神“氧气”自然流入,这使得亚伦的世界不至于淹没在时代的萎靡不振和麻木不仁之中。
03.“他们想埋葬我们,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是种子。(They want to bury us, but they don't know we were seed.) ”
从亚伦的撒谎、嬉闹、慈悲和慷慨中,我们看到他强大的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lience),即遇到重大的人生打击时,心理健康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弹回来”(“Bounce Back”)。
除了恢复外,Hanson和Hanson(2018)认为:真正的心理韧性能培养人的福祉(Well-being),而当我们内化了福祉的体验时,就会建立起内在的力量,从而使我们更有心理韧性,形成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心理韧性能够帮助我们从精神打击中走出来,也可能从一开始就预防了我们掉进精神挣扎的泥潭。难怪,心理韧性也被称为“平凡的魔法”( “Ordinary Magic”)(Masten,2001)。


在危机中,食物和财产是不可或缺的,但人们更容易忘记精神粮食的必要性。可是,压倒一个人的不只有饥饿和贫穷,还有绝望、抑郁、狂躁、自杀等等。
亚伦的环境掌控力使得他在一个正在萎缩的世界中成功地长大了,获得了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娴熟的环境掌控力。

明明是描述大萧条时代,电影的画面却不是灰暗的。相反,每个图像都发着光,被清澈橙黄的夏日光线填满。明媚的暖光烘托着的,正是亚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References:
Hanson, R.,, F. (2018).Resilient: How to grow an unshakable core of calm, strength, and happiness.Harmony.
Masten, A. S. (2001).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27.
Tugade, M. M.,, B. L. (2004).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2), 320.
Ryff, C. D.,,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
Yue, X. D., Leung, C. L.,, N. A. (2016). Adult playfulness, humor styles, and subjective happiness.Psychological Reports, 119(3), 630-640.
Schaarschmidt, T. (2018, July 11). The Art of Lying.
© 本文版权归 KnowYourself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听见自己的声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1-28 23:18:08
-
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1 15:23:51
-
ENV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8 12:43:01
-
老哭杨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14:31:18
-
納蘭尐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11:59:54
-
翻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09:57:07
-
低筋少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02:45:42
-
自定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01:16:32
-
ujnoh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7 00:09:47
-
鹿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6 23:00:37
-
气韵LandSTEA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6 23:00:15
-
本鄉小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6 22:05:40
-
身强体健4叶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06 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