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复盘 | 不曾起舞的日子

八月发生了很多事,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在医院度过的。第一次陪床到晚上九点,第一次经历亲人的逝去,第一次那么深刻地体会到:原来平凡地活着,就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01 葬礼
姥爷上半年查出肺癌晚期,因为年事已高,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妈妈一直隐瞒着我和家属,说姥爷只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住几天院就好了。加上过去几年时间,姥爷的身体状况一直时好时坏,我们也就没有多想。
直到八月上旬,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说姥爷状况不太好,细问下来,才知道原来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我和家属当即决定请假回老家探望,但妈妈却说老家因为疫情的关系封闭管理,即使我们回去,也会因为出发地为北京而无法进入。我用微信给妈妈转了五千块,也被退了回来。“钱够,你们什么也不用操心,也不用回来。”
我那天很慌,因为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做些什么,一直在跟家属抱怨。说你看我妈妈就是这样,她做好一切安排,从小到大我都没有任何决定权,只能服从。
8月14号下午,接到妈妈的电话,姥爷走了。请假、提离京申请、买好黑色的衣服,周六一早回老家参加葬礼。一路上我都有点懵,这是我第一次面对亲人的死亡,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02 孤岛
我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因为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从大学开始就很少回家,回老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每次见面总是匆匆忙忙,一顿饭的工夫就算是“探望过了”。其实从几年前我就发现,姥姥姥爷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他们很少出门,记性也大不如前,见了我总是重复说着相同的话,不住地叫我吃这吃那。我明知自己该多回去看看他们,但又本能地去逃避这份亲情、逃避见到他们,因为我害怕他们终有老去的那天。
连带着,和表妹表弟也渐渐疏远起来,彼此成为了朋友圈里那个虽然分类为“家人”,却几乎没有聊过天的存在。明明在年少时将对方奉为挚友,每个暑假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现在见面也只有不咸不淡地几句寒暄。
我常觉得自己像一座孤岛。离家多年,遇到困难的、难过的事情,再多的情绪也不愿意向家人表达。开始是因为失望,因为每次只要略有抱怨,父母总是摆出教育人的姿态,让我“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后来便习惯于将所有的负面情绪压在心底。
03 温暖
那个周末,大概是我近十年来和家人说话最多的一次。
因为担心姥姥的心理状态,我和家属只要有空就陪在姥姥身边陪她聊天。聊小时候一起划船、一起爬山、一起摘野果,聊那时我还是个小胖子,聊我和表妹合谋把表弟关在门外不跟他玩,结果现在一转眼他长到一米九几的个子,需要靠他“罩着”我俩了。
回去的那天刚好下大雨,我和家属的鞋袜全都湿了,脱鞋的时候家属发现袜子破了一个洞,跟姥姥开玩笑似的抱怨:“姥姥你看,我的袜子都破洞了,她不给我买,我的工资都给她了,我没钱~”“那就对啦!”姥姥说,“妞妞才不是抠门的人,你把钱都给她就对了。”我翻给家属一个小小的白眼:“选错告状人了吧,姥姥还是疼我~”
姥姥的手臂软软的、暖暖的,坐在她身边,就仿佛又变成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胖子,每天要担心的只有这顿吃多少以及下顿吃什么。
妈妈总说姥姥“糊涂了”,但在我看来,姥姥的意识很清楚。她依然会在我们姐弟几个回家时拿出家里的水果、零食,不住让我们多吃一些;她也会在吃饭过后颤颤巍巍地走到洗手台洗手、漱口,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她不愿意别人帮她做好一切,坚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即使已经相当费劲;她明白姥爷走了,那个陪伴她一辈子,听她唠叨了一辈子也宠了她一辈子的人走了。
这两天她总拉着我,说起姥爷的好,说和他过了一辈子,从没见过他发脾气。自己任性,总是欺负姥爷,“不把他当个人看”,可姥爷一辈子没和姥姥红过脸。“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啊,这么好的人,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04 谢谢
表弟因为工作的关系,周六中午才匆匆赶回来。他进入社会早,现在又是自己创业,无论是处事还是说话,都比我更像个“大人”。帮我们安顿好住宿后,晚上又张罗着请我们吃饭。
小表弟和我相差12岁,总觉得印象中他还是个叛逆的小孩,今年也开始参加工作了。周末两天,他跟着舅舅忙前忙后打点一切,俨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周日下午回北京的路上接到表妹的微信:小包崽,你们路上开车慢点呀,这次太忙没来得及和你好好说话,以后有时间我们再聚呀。听说你在备孕,好好注意身体,爱你❤
感觉自己像是在阴雨天裹进了一床巨大的棉被,整颗心都暖了起来。只恨自己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感谢,谢谢你们在我缺席了这么多年,仍愿意向我伸出温暖的双手,告诉我“我们一直都在”。
05 得失
这些年来,一直有心结。
父母都是严格的人,从小便是在指责中长大。遇上别人夸我,也很快被客气地“反驳”回去。
——“嗨呀,她就是个傻大个,光长个了,话都不会说。”
——“写字好什么好呀,越长大写得越差了,还不如小学一年级的字。”
——“你说话声音能不能大点?跟蚊子一样。”
——“我真没想到你出来吃饭穿这条裙子,太难看了,丢人!”
——“你以为他真喜欢你呀,你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他不过是玩玩你罢了!”
最后一句,是妈妈在高中时趁我上学,翻看了我的日记,发现我早恋后,脱口而出的话。
直到现在还是我的梦魇。前天做梦,梦里我死死捂着自己的本子,不让妈妈看。
我变得敏感、自私,不敢也不愿意相信他人。有段时间在知乎搜索“富养长大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边看回答边哭。
真的好想体验那种被无条件爱着的感觉呀,好希望有一个地方在我累了的时候就可以回去,有人跟我说“累了就歇歇,不努力也可以”,有人告诉我“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会站在你的身后支持你。”
因为不敢信任,所以我学会打点好自己的一切:大学每年拿奖学金、保研、自己找实习。毕业后自己租房,料理生活。
因为没有依靠,所以我总是努力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一刻也不敢松懈。
得到的,是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强大的内心。
失去的,是面对友情、爱情、亲情时的那份柔软。
06 孩子
想过通过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始终紧紧包裹着的内心让我在对话中也无法袒露真实的自己,后来连和医生的对谈也成为了一种心理负担,于是便不了了之。
快三十岁了,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工作中戴上“大人”的面具,冷静地处理人际关系,说一些该说的话,做一些该做的事。私下里,天真、任性、胆小、自私,逃避责任。
我对世界有时充满了好奇,想要尝试的各种新鲜的事物。从大学开始,学古筝、学素描、学水彩、学芭蕾、学插画…学了很多小时候被爸妈叫做“学那些有什么用”的东西,很多没坚持下来,但学过了就不再有遗憾。
更经常的,是觉得活着没意思。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走出过去,即使创造了很多能感受到幸福的时刻,但幸福过后,又陷入巨大的失落。
后来看到一篇文章,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孩,他是我们过去的自己,也是最本真的我们。她承受了很多负面能量,所以就算我们已经成年,但依然会觉得自己总是像孩子一样迷茫、无助、不够优秀、不够自信、总是被伤害。”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有人觉得是借口,但对我而言,却时常感同身受。
07 平凡
从6月末开始,慢慢减少了在社交网站出现的频率,睡眠的时长也慢慢增加了1个小时。
不再要求自己做一个“自律”的人,而是更多地去考虑自己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舒适的。
如果下班很累了,就允许自己躺在床上看一晚上视频;
如果很想吃甜点,管他今天热量有没有超标,开开心心地吃就好了;
不想打电话回家就不打,何必要做个孝顺的孩子;
不想等老公加班就自己开车先回家,等他加完班再自己打车;
对工作有不满,就明明白白说出来,通过沟通提高自己的工作幸福度。
焦虑的情绪,总是忍不住批评自己的情绪,也少了很多。
8月的第三个周末,在家里大扫除的时候,翻出了去年自己写的“未来想做的100件事”的小本子。
发现那时的自己有很多很多看起来很“厉害”的想法:出书、当瑜伽教练、练马甲线、留学、参加蓝带厨艺培训…
对比起来,现在的自己像条咸鱼——不控制饮食、只做少量的运动、凡事以自己的喜好为优先、没有目标,只想快乐地活着。
我狠狠地弥补自己那些年因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而疲惫已久的身体和心灵,慢慢开始重新积蓄能量。
08 未来
还是有很多悬而未决的心结,也时常对未来迷茫。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没必要进行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只要活在“此时此刻”就可以了。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的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也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但只要跳着就不会停在原地,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但并不存在目的地。
“累的话,不跳舞也行。”我轻轻告诉自己,也告诉内心中的那个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