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孙子兵法》讲了什么?
很久以前,一位山东小伙决意出离故土,远赴姑苏。年轻人看中了吴地最热门的行业龙头企业,于是他下了番功夫攒作品、找内推。
工作一找就是五年,他的自荐书经历7次推荐才被呈至领导的案台。好在明珠并未蒙尘,一次领导持卷翻看,不禁惊奇于他的才华,安排上了迟来多年的面试。
后来,风云际会,虎啸风生,小孙辅佐两代领导数十载,期间屡创奇功,使得企业称霸一方,名震天下,成一段佳话。回首再看,当年那本让吴王惊异的自荐书却是如何呢?
意气风发,笃定谨慎,思路清晰。
这是年轻人孙武的风采,也是他笔下自荐书《兵法十三篇》的风格。十三篇兵法,即后来的《孙子兵法》,信心与才华一应俱全。同时,这还是一套系统的军事问题解决方案,简明实用,新手友好,用格言“手把手教你打胜仗”。当年的孙武虽未亲历战事,却得以轻装上阵,成为天然的军事策略设计者,如此写就的兵书自成风格,不囿于战局,独辟蹊径。
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于春秋战国成书,《孙子兵法》几乎奠定了华夏两千年的军事作战战略,更深深渗透在古代战场官场的权谋策略之中。影响之大,至今辐射海内外商场、企业管理等诸多领域。也许孙武并未料想,他高度概括的智慧言论,可被承袭至解决一批类似问题。
然而于我而言,读《孙子兵法》最直接的意义是收获一种新的视角,至少在触及古代权谋作品和谈及军事问题时,能以半个内行人的视野,看出一点门道了。

解决高难度问题,答案一定不在这个问题的层面,必须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才能解决问题。——爱因斯坦
《孙子兵法》无愧于奇书之名,因为关于打仗,孙武在更高的思维层面给出了解题思路。在孙武看来,打仗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因而重点不在于“打”,而在于“赢”。那么,如何“不打就赢”呢?孙武的解答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
接下来,就来拆解一下这本奇书吧。
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孙武对军事问题的解答,全书共6k字,由平均500字的13篇小作文构成,按照逻辑顺序编排,内容包含备战、作战、特殊计谋三部分。前1-6篇,就战略战术智慧来说最具代表性,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重点。

为全面、系统地解答,孙武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拆分军事业务中的各要素,理清其中的运行逻辑,最后完善关联信息、实战实例。如此,读者便能通过了解业务中需打交道的每一个节点,了解这项业务的全部。
01

作为面向领导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开篇就回答了吴王阖闾最关心的问题:我现在有没有可能夺得天下霸主之位?以及,我这个段位需要采取什么方法实现目标?
对第一个问题,孙武提供了实用干货:庙算。庙算,是指运用“五事七计”,评估本国军力,回答胜算几何。

用兵,国之大事,须多方评估。“五事”,即需要纳入考虑的基本面。
虽然五事都要考量,但也有主次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道”的大前提:如果君民上下一心,稳固的军力就能保障。然后,考察天时、地利的作战环境,如果具备外部条件的助攻,便能委任贤能,择优为将。而将领充分发挥领导才干时,好的军队制度就出现了。
在五事中,孙子对将领“智、信、仁、勇、严”的素质要求,恰与狼群选头狼的标准如出一辙。头狼常常是母狼,因为狼群最看中的是头狼的智慧与经验对团队的效用,而非单兵的勇猛。其次是赏罚分明,它能让队员一致信服,保障团队有效运转。其三,对成员有包容之心,能让狼群和睦友善,团结长远。“勇”在其四,头狼不必身先士卒,当机立断即可。最后的“严”,管理策略上有分寸感,并不用万事严苛。
而七计,则是与“五事”相对应的判断方法。

七计是七个问题:敌我双方,谁的君主更得民心更有号召力?谁的将领更厉害?谁的天时地利占得多?谁的法令执行得好?谁的兵力更强大?谁的士兵训练有素?谁的赏罚更分明?
在完成七次自问自答后,胜算多寡、实力几何便了然于胸。如果结论是胜算少,便不能出兵,需韬光养晦,积蓄实力;如果结论是胜算多,那么还有进一步增加胜算的方法:在战场上营造有利态势,掌握主动权。

诡道是12条不能事先说明的计策,“诡”字在于变化与意外,本质就是让对方看不透自己的用意,或使对方露出破绽,从而让胜负的天平进一步倾斜。
然而,诡道是胜券在握后的锦上添花,并非全然可仰仗的底层实力。虽然历史中总有让人拍手称奇的险胜传奇,但崇尚“谨慎”更“慎战”的孙武深知用兵利害及于家国生死,以小博大与险中求胜也非人人可以复制的成功。
02

通过《始计篇》可以知道,靠开战夺取霸主之位,可行。
但实现目标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却是钱够不够。
孙武算了一笔账:十万之师,战车千驷,辎重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春秋战国的军费开支换算下来,要20民供养一卒。尤其打仗所需粮草,实际大半用在往来途中,没到开打已然损耗很多。如果战期越久,兵卒越疲惫,国库越空虚,民生越困苦。
战争的一端连接兵卒,另一端扎入国土生民。所以,很有可能战事还未捷报,自己就因为国力空虚先输了。
为解决这个弊端,孙子想出了两条策略:第一,降低成本。打仗越久开支越多,最佳速战速决,控制我方成本。或就地夺取敌方粮草,节约物资的路途损耗与运费。第二,激励士气,做好宣传。激发士兵对敌人的怒气值,从而提高我方杀伤力;赏罚分明,用奖赏激励士兵的斗志,鼓励勇武之士,带动军队士气。
第二篇名为“作战”,讲的却是不要恋战。不错,胜利收获的只是战利品,失败却会丢掉国运与脑袋,两相比较,不输确实要比获胜来得重要。速战速决,惜民惜物,是保持国力的方法,也是投资的初衷指向:开战如同耗费巨大的投资,控制作战成本等同于保护军事实力。而实力就是本金,一旦耗尽,玩家便出局。
03

维持军事实力的方法一是省钱,方法二是低功耗输出。
而最低功耗的输出,是不战而胜,以最小代价收获最大效益。
孙武评比了四种用兵策略的优劣情况,得出结论——上兵伐谋:做到计高一招,使对方无计可施,主动投降。其次伐交:外交上破坏联盟,对方孤立无援,被迫投降。其次伐兵:我方无计可施,用武力击败敌军。其下攻城:我方迫不得已,深入腹地,攻打城池。

四种用兵策略,依次可见我方代价渐长,而得益减少。
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保护的不仅是我方实力,更能保留对方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军事行动实现自我壮大。
说完不杀敌就取胜的目标愿景,有时还得回到不太乐观的条件:出兵势在必行。不过,即使必须用兵,也有法门可依。

我方与敌方的军事实力落差,决定了军队到底是战是避。
面对如下几种情况,孙武提出了不同的用兵技巧: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围攻,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强攻,两倍于敌人则分割敌人,实力相当可以一战,我方人数少时需撤退,实力弱更要避开对方。总之,有绝对优势才开战,有小优势还可以靠分割敌人的方式创造我方更强的态势。但若兵力不济一定不要硬撑,否则只是用自己的败绩充实了对方的营盘。
04

在这一篇中,孙武终于解开了“稳赢”的奥秘:别人攻不下自己,而自己只捡低阶做对手。
“军形“,是指军事实力。
对“如何靠打仗实现称霸目标”的疑问,孙武给出了一条方针:让我方军事实力足够深厚,同时,耐心等待时机。

这条方针涉及两方面,守与攻:防守是我方可控面,进攻则是需要对方参与的未知面。我方军事实力足够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对方的实力,需要试探才能现形,充满不确定性。
道理上来说,对于严阵以待的敌人,我方没有军形优势,就不可冒进,而需要等待时机,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军形,让他人钻了空子。而当对方出现破绽时,敌人就成了相对低阶的对手,从而让我方有了压倒性优势。
因此,必胜的秘诀=【守】我方无懈可击 +【攻】对方有可趁之机。
可以看出,孙武的方法并非奇谋妙计,同样,他倡导的“善战者”,更是“无智名,无勇功”的普通人。平平无奇的人的胜利可以十拿九稳,是因为他们只在必胜的条件下出手,不会心怀侥幸地盲目上场,因而稳扎稳打,无风无浪。如同股市大佬巴菲特,实现高概率盈利的方法十分简朴:只买好公司。
《军形》给出的“稳赢”解答,其实是“高胜率”,而非必胜保障。“善战者”依靠有利的军形,不一定做到每战必胜,却一定能保住自己。不谈胜多少,不输已然超过许多敌手。实际的战场形势复杂,变化多端,想要分析出更精准的获胜方法,就需要纳入更多的关联要素:军势和虚实。
05

有了军事实力,该如何发挥呢?“军势”做了解答——管理部署兵力,形成出奇制胜的态势。
手里牌好,更要打好。具体怎么打,首先要做到指挥军队如臂指使,然后需根据对方的行动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面对千变万化的战局,孙武直指门道:“战势不过奇正”。在他看来,作战方法只有“用正兵”和“用奇兵”两种。正兵负责正面交锋,奇兵负责出其不意。正因为奇和正的组合可以千变万化,才有了万千战局。也只有先将兵力划分开,才有调动军队在关键时机一招致命的机会。

明白了这个概念,想看懂打仗就容易多了。用兵如下棋,有主攻,有助攻,主次互相转换,战术相互配合,制造破竹之势。巧用奇兵打破预期,最终形成掣肘或致命一击,从而为自己创造获胜的态势,实现“我配合我自己”的局面。
06

《虚实》是十三篇中的关键一章,可以说,“兵不厌诈”就是运用虚实。
这一篇解释了作战要点:信息战。掌握信息,就可以突破敌我双方优势弱势的局限,从而制造主场地位。因此,“虚实”也是实战中最常接触到的。而有了“诈”,才能调动敌人、得知军情。
虚实何以成为关键?在这之前,先要了解防守和进攻的局限性:精力、物力限制,防守与进攻必然存在短板。越想防得细,兵力越被稀释,要兼顾就都不牢固。进攻目标越多,进攻密度相对越低。
然而运用“虚实”,恰能化解这个问题。虚为弱点,实为强项,虚实之战便是主场之争。运用虚实,就是隐藏自己的实力与目的,防守时不暴露破绽,让敌人无从下手;进攻时不暴露目的,让敌人不知在哪防守,丧失主动性。
同时,掌握对方的“虚实”,也能为自己创造主动性。 一旦“知彼”,对方就无法抵御,因为进攻的是对方必败的弱点;防守时对方不出主力,因为敌方的进攻方向已被调开。正如在影视作品《琅琊榜》中,悬镜司首尊夏江,明知言阙在城外约见是调虎离山却也不得不去,一大原因便是对方掌握了自己的弱点,提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
那么,如何得知对方的实力?
靠试探,或者说,“诈”。投饲于池可以现鱼形,用试探的方法可以摸索出对方的出招规律、所处地势、兵力多寡。同样在《琅琊榜》中,梅长苏等人想营救聂风却不知关押地,于是诱骗夏江,使对方主动前往监牢查看,从而得知营救地点。这一步便是靠“试探”达到的。可以说,在对方掌握相对优势的情况下,梅长苏成功完成营救目标的方法,便是“虚实”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