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的结局,让你失望了吗?
看过《误杀》90%的观众,可能都对结局比较不满,甚至失望,我也是。虽然之后我经过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和不理智的逻辑梳理,可刚看完那一阵子还是有些不愉快。 结局失望的原因? 不同于印度原版 被印度版先入为主对比后的失望,没有印度版的高帅过瘾。其实印度版的结局几乎是开放式的,父亲慢慢走出警察局,顺便重演了当时同一地点作案的全过程,然后结束。 我认为,原版的结局不明确也是为了给观众自己填补结局的作用,只不过,这样的方式人们更容易接受。 《误杀》制片人陈思诚也说过:并没有想和印度原版一样,如果一样,就没有翻拍的必要,所以这结局就几乎和原版是相反着拍的。 不是心中的理想结局 难道理想结局就应该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冤冤相报才行? 李维杰在出差回到家发现了老婆、女儿误杀了官二代素察后,他自己也说:“我们才是受害者。”于是他分泌出了强大的勇气和智慧,准备与警方殊死一搏。 观众应该也被李维杰一家的处境所感染,不知不觉站在了维护他们的立场上。 叛逆和对抗 所有人都是带着某些负面的叛逆情绪,想看看到底能不能有个盖世英雄站出来打破常规,可李维杰的结局还是像大闹天空的孙悟空一样,压在了五行山下,辜负了所有人。其实善恶仅在一念之间,每个人心中都有邪恶的怪兽,关键你能不能控制得住。 因为《误杀》不是神话,不是网络小说、爽文、过瘾戏,而是带有敏感话题的现实题材命案。 这个结局告诉我们:现实就是现实,尽管充斥着那么多的浪漫、悬疑、紧张、刺激、胆寒、幻觉,结局还是逃不掉的失望。 这部电影的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全部告诉了大家 开场时,李维杰给颂叔讲越狱故事,颂叔说:“费了这么大力气,还是没有逃出去,这叫什么结局?”然后李维杰给颂叔讲希区柯克的悬疑,蒙太奇的欺骗观众手法,讲《肖申克的救赎》的经典桥段,其实就已经串成了整部电影的骨架。 一开始误杀是紧张悬疑,中间李维杰利用蒙太奇手法欺骗了警察以及周围一切替他发声的人,最后的结局是救赎。 电影结尾采访颂叔时,颂叔一言难尽的表情说明了结局也正是并没有什么期待的结局,因为他早就知道了。 电影里所有人被李维杰骗了,集体无意识,台下观众也跟着无意识了,无形中大家都被误杀了。可究竟谁是误杀的元凶呢? 还记得那句台词吗?这围墙很有趣,最开始你憎恨它,后来习惯它,最后你依赖它。 究竟谁误杀了谁? 儿子被父母误杀。素察从小被父母惯坏,打伤别人眼睛也无所谓,迷奸少女,录视频威胁…… 儿子素察几乎没办法和父亲沟通,上一秒还人前谦逊和蔼的父亲一进门见到儿子动手就打,然后换来的是儿子驱车逃之夭夭,继续危害社会。 父母的言行和教育方式无形中塑造了孩子扭曲的世界观,与其说素察是个悲剧,不如说这悲剧一直是他的亲生父母造成的。有权势有地位有一切的父母,什么都给了孩子,就是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爱和教育。 好人误杀了坏人。不会自我保护的大女儿平平,自卑善良却不够锋芒,和同样依赖丈夫多年的母亲,共同误杀了素察。一开始素察只是被打昏,并没有死,但母女二人鲁莽的埋尸确实是真正杀死了素察。 开棺验尸那一刻,所有人都在雨中愤怒地宣泄情绪,只有李维杰一直看着棺材盖里面素察几道挣扎的抓痕。 电影里没有公布素察的尸体究竟在哪里,其实已经演的非常明显:素察的尸体和羊掉了包,羊死在了警察局门口,当时李维杰正和他的朋友警察局电缆承包商讨论工作。所以,素察就在那里。 好人被自己误杀。李维杰一家确实是受害者,可他也忘了,素察同样也是受害者。 众人被“好人”的手段误杀。他们坚定地认为李维杰是好人,李维杰一家的“真话”是真实的,在没有任何的劝说和误导下,集体配合他们一家,也无意中成了舆论误杀的受害者。 于是,整部电影发生了多起误杀案件,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件。 电影的英文名字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寓意羊群失去了牧羊人,还可解释为《乌合之众》。于是羊成了整部电影基调性的代表。每一次羊的出现,都为电影拉开了新的帷幕。这点简直和《教父》里的橙子出现一模一样。 第一次李维杰在寺庙布施,羊是善良平静的,犹如每个心存善意的人一样;第二次,李维杰把素察的车推入湖中,羊群走过,包含牧羊人都是漠视的态度,对于投湖事件毫无察觉,视而不见;第三次,警察桑坤路边打人,为了解气和恐吓,随手开枪打死了路边的羊,羊是无辜的受害者;第四次,开棺验尸,羊被掉包,成了“替罪羊”,也成了李维杰玩转整场戏中戏的最后赌注,李维杰依靠棺材里的羊再一次剥夺了观众的同情,羊是无奈和被动的;第五次,李维杰再次走入寺庙忏悔,羊和李维杰一样的平静而从容。 人们同情羊的同时又忽略了羊,因为它们那么弱小、安静、活该又认命。当警察去大女儿平平的学校调查案件时,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是:羊天生视力不好,经常离群,容易被大型动物吃掉。我的解释是:判断力不行,思想很容易被吞噬。 李维杰为什么要自首? 一开始就错了 李维杰一直强调,泰拳的拳台上只有一方获胜,所以他们全家必须赢。可最后的结局却是,警察局长家的儿子被误杀,李维杰自首坐牢,两个家庭双双破碎的悲剧,失败的子女教育,导致了双输的结局。 教育子女做榜样 李维杰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要以这种方式与大女儿重新沟通和建立信任。他的出发点是无怨无悔的挡在家人前面,保护家人。 可当他发现大女儿平平的不勇敢,小女儿安安的爱说谎,才意识到,一定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不要做那个被误杀的人,更不要做误杀人的人。恐惧面前一定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被别人利用了你的恐惧,更不要轻易的随波逐流,被无形之手误杀。 不要悲剧再重演 李维杰的父母在他小时候因为暴乱死去,他成了孤儿。而在这场瞒天过海、不断发酵的事件中,后来演变成了打砸竞选人住宅,舆论把矛头指向警察乱用职权,最后导致了大规模的暴乱。李维杰一定不想让更多类似的暴乱出现,更不能让更多家庭的孩子成为孤儿。 救赎的起点和终点 费尽周折绕了一大圈仍然回到原点,自首是值得传播的行为,不自首只能让李维杰永生不能心安。 还记得《少年的你》里面,警察多次调查,可一对少年就是互相包庇,打死也不肯说出真相,最后小北替陈念顶罪,可是警察郑易还是找到了陈念,对她进行最后的劝说。 郑易告诉陈念:“如果小北替你坐了牢,你会难受一辈子的!”这里的自私又上升到了另一个概念,为了自己的相安无事而让别人替自己煎熬的结局就是,自己会一直煎熬下去。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里也如出一辙,天才高中生小琳和同样优秀的男同学班克一起策划了一场跨国、跨时差的作弊事件,顺利帮土豪同学拿到了名校录取通知书,他们也获得了高额的报酬。可后来,小琳还是在爸爸的陪同下,去自首。费尽周折,为什么最后一定要自首?是为了影响别人?给人启示?还是传播善念正能量?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想一辈子活在内疚中,应该都有吧! 印度电影《起跑线》里,土豪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女儿拿到私立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不惜伪装成穷人住进了平民窟。最后,他们阴差阳错的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可他们还是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上破烂不堪的公立小学。 与其说李维杰的做法是救赎,不如说是他想在自己自导自演、完全掌控的这出戏还没被揭穿之前,自己提前收场。只有这样,他才能挣脱心灵那道深深地枷锁。 《武林外传》里的盗圣白展堂,被人称为“劫富济贫、盗亦有道”的盗圣,可后来他自己承认了,偷就是偷,不要因为打着帮助穷人的旗号的偷就是好事。 这里也一样,不要把打着惩治恶人的坏事判定为好事,错了就是错了。 不要做那个被误杀的人,电影里的人,第一次误杀别人是因为不会保护自己,第二次误杀是做错了事还不敢面对,第三次又间接误杀了周围一直信任和帮助自己的人。 善良有很多个角度,勇敢也一样。不仅是面对凶恶时,还有面对自己内心时也应该足够勇敢。做个问心无愧的人,不要被别人把你的信任利用了,不要像离开了牧羊人的羊一样迷失了自己。 写在最后 捂了大半年的文章,2020年年初看的第一部电影,结果成了至今唯一一部院线电影。十几天前发现《误杀》重新上映了,于是把这篇文章放出来,希望疫情能持续好转,希望更多大片早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