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的一点解读
名词解释——
信条(Tenet)
tenet这个词源自拉丁文,这个词正读和倒读都是一样的,它们被称作回文(palindrome)。显然,《Tenet》这个回文片名,暗示着影片中时间可以逆流的概念。
但诺兰的有趣之处还不仅于此。早在庞贝古城时期,就有一块石碑刻着一组拉丁回文咒语,也就是所谓的sator square或rotas square(播种者方阵或轮子方阵)。这组回文有两种写法:

S A T O R
A R E P O
T E N E T
O P E R A
R O T A S

R O T A S
O P E R A
T E N E T
A R E P O
S A T O R

这组回文的奇妙之处在于,它从各个角度和顺序都可以严谨的对称性!最简单的一种读法,即从这个方阵横竖任意一条线组成词语,都是这五个词!换句话说,在方阵中S A T O R、A R E P O、T E N E T、O P E R A、R O T A S这五个词每个词都出现了四次。你甚至可以用斜线、放射线等等顺序去拼写,所得到的词也都是对称的!

很多解读《信条》的文章都提到了这个回文方阵。但绝大多数都没有提到,这组回文与《信条》的关系:这五个词语,在影片中都出现了!我们来看看这五个词语的拉丁文原意以及在电影中的意思。
S A T O R:
原意为播种者,也有引申为先驱的意思;在影片中,试图毁灭世界的俄罗斯富翁就叫安德烈·萨塔尔(Andrei Sator)。他也是影片中最先得到时间穿越的当代人。顺便说一句,萨塔尔这个角色的饰演者叫肯尼思·布拉纳,这位仁兄除了做演员,其实更正式的职业是导演,曾经执导过《无事生非》、《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哈姆雷特》、《魔笛》、新版《足迹》、《雷神》、《灰姑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影片!
A R E P O:
拉丁文原意不太确定,很可能指埃及的太阳神,也是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信条》中,女主角凯特曾从一位好友那里拿来了一幅戈雅的画作,并通过拍卖行卖给了自己的丈夫萨塔尔,没想到画作是仿制品,由此凯特被丈夫控制,威胁不许带儿子离开他。这位擅长模仿戈雅的未出场角色就叫Thomas Arepo。
T E N E T:
拉丁文意思为“持有”、“掌控”、“包含”等。在影片中,“信条”是一个代号,一句暗语,也就是男主角创立的秘密组织名称。tenet也可以看做是把ten(十)这个词正反组合在一起,而影片中出现过多次“十分钟”倒计时!这个词位于方阵的中央位置,是这五个词语的关键。
在影片中,“信条”这个手势既有“掌控”的意思,也可以认为用手势在描绘“时间钳形运动”。这个词作为暗语出现过几次——
1, 男主角假装工人来到实验室,遇见女科学家劳拉·芭芭拉。她说:“穿个反光背心再拿个文件夹,就能进入到任何地方”,男主角做出了那个手势并回答“真是个令人费解的信条”。
2, 男主角和尼尔在孟买侵入军火贩子的房子,用枪顶住他的头,这时,年老的女子普利亚说:“泄露客户机密会违反他奉为准则的信条。”,与此同时,普利亚双手端着杯子,等于就在做出那个“信条”的手势。
3, 男主角让尼尔把普利亚叫到奥斯陆来,两人对话中,普利亚说:“信条不是在过去建立的,而是为未来而设立的。”
O P E R A:
拉丁文原意为“工作”、“救助”、“服务”等。影片一开始的恐袭事件,就发生乌克兰基辅国家歌剧院。男主角为了让萨塔尔信任他,问萨塔尔“你喜欢歌剧吗?”以此暗示他知道歌剧院事件中,几方未能得手的钚241的下落。
R O T A S:
原意为“轮子”或“旋转”。在影片中,萨塔尔雇佣的保安公司就叫ROTAS Security(罗塔斯保安公司)。在自由港,我们能看到很多箱子上都写着ROTAS公司的名称。

时间钳形运动(temporal pincer movement)
整部影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应该就是尼尔在结尾对男主角说的:“整个行动就是一次时间钳形运动。”也就是说,影片中的男主角是正向运动到了片子结尾,拯救了世界;而尼尔则是从结尾开始,逆向返回过去,接受未来男主角的招募和训练,在已经了解了未来一切的情况下,回到开头去帮助男主角自己完成任务。Btw,这种一进一退,一正一反的运动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中国的阴阳!
乌克兰基辅歌剧院:
原型为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车臣绑匪闯入一座位于莫斯科东南区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胁持文化宫内的850多名人质,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车臣。10月27日,俄国军警及阿尔法小组以秘密化学气体麻醉表演厅内所有人,将车臣绑匪歼灭,事件导致39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至少129名人质因为俄罗斯军队的麻醉气体而死亡。
这个开场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有点类似《盗梦空间》,这场戏其实是一种概念植入:一是暗示所有观众都将开始被催眠(也就是进入一个时间可以逆转的世界);另外也预示着一场大秀即将开始。
此外,在被乌克兰特警发现男主角是假特警时,背后一个人用逆向子弹干掉了特警,男主角看到那人背包上有一条红色绳子加铜钱的绳结,看完电影,我们才知道这人其实就是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
我们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黄昏之后无故人。(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
这是一句暗语、切口,类似于“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有趣的是,后来反派萨塔尔对男主角也说出了前半句,而男主角回应说这是“惠特曼的诗”(其实并不是!)。我理解,应该是表示反派曾逆行回过去,知道了“信条”组织的这句接头暗号。从诗句本身看,twilight是白天与黑夜交汇的时候,阴阳晦暗不明,1959年版的经典科幻美剧The Twilight Zone就被翻译成《阴阳魔界》或者《迷离时空》。此外,尼尔的饰演者罗伯特·帕丁森之前拍的电影《暮光之城》就是Twilight,这也算一种调侃或者致敬吧。
问答时间——
钚部件是怎么落入反派之手的?
男主角开始真的不知道他从歌剧院得到的部件怎样落入了反派之手,直到他逆行回去,才发现是自己的车子夹在反派和之前自己的车子中间,部件从箱子里掉出来,落在逆行的自己车上,结果车子翻倒,部件被反派夺走。
女主角的伤是怎么治好的?结尾在船上的女主角是正向还是逆向的?
这两个问题的解释是一致的:女主角被逆向子弹所伤,在正向世界里,伤口会越来越严重。男主角带着女主角先进入逆向世界,这样伤势不会继续恶化;接着,他们借助奥斯陆的转换门,再次把女主角送回正向世界。这样两次时间逆转,结尾在船上的女主角也就是正向世界的人了(尽管她回到过一周前),所以她不需要带面罩。

结尾的门是怎么打开的?尼尔怎么能帮主角挡子弹?
影片结尾处,尼尔应该是出现了三次:一次正向,两次逆向。第一次逆向,是加入蓝队,在基地逆向化,等到红队的战斗即将结束时,到达战场,配合红队发起逆向进攻;在进攻基地时,尼尔发现反派的雇佣兵设置了诡雷,试图警告男主角和红队队长未果,于是通过基地的转换门转为正向,在基地顶端开车解救了被困在地下的男主角和红队队长;在结尾跟男主角道别之后,他必须再次逆向回去,到通道里去牺牲自己,打开那道门,完成时间闭环。
尼尔是女主角的儿子麦克斯吗?
有很多网友分析认为,尼尔就是女主角的儿子麦克斯。原因包括女主角和尼尔的演员脸型相近;尼尔的头发是金色的,跟麦克斯一样(而罗伯特·帕丁森本身是棕发);还有Max这个名字的法文拼写是Maximilien,逆转过来就是“neil-im-ixam”等等……
然而,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且不说故事会变成女主角、麦克斯和男主角的三角纠缠关系,尼尔/麦克斯还得独自一人在逆向世界里坚持十几年,才能在合适的年龄遇见男主角。这也未必太牵强了!按罪案剧的说法:“所有证据都是间接证据。”何况,当女主角中枪生命危急时,并未看出尼尔对她有特别的关注。
总之,这种猜想未必能增加影片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恐怕不会有正确答案出现。
最后,《信条》是一部在概念上颠覆因果律的影片,同时也等于否定了自由意志,它仿佛是一个西西弗斯的故事:男主角和尼尔都知道了未来及过去的宿命,但他们仍要一丝不差地把宿命完成,同时落入一个闭合的时间循环。这才是细思恐极啊! 借海因莱因的两部科幻小说标题来概括一下影片:《你们这些还魂尸》+《傀儡主人》……
© 本文版权归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