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you wanna get into... éric la casa
作者:Matthew
时间:Aug.18.2020
我总是在录音,所以我不断地倾听着各种声音,并把它们视为运动中音乐的一部分......一种活着的音乐。

好吧,写完这篇我将暂时不写关于实地录音的文章了,但是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为一个实地录音三部曲的第三部分,前两部分分别是Jana Winderen和Kate Carr。Winderen经常去遥远的地方,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地方去录那些很少有人能听到的声音,Carr通过散文式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主题,而 éric la casa 则将注意力转向日常的,平凡的声音。他录了比如去市中心,去博物馆,坐电梯,坐自动扶梯,在停车场闲逛的声音。
但是la casa更大的项目是对实地录音与现场即兴之间的界限的独特解读。他经常与一些即兴音乐家合作,如 jean-luc guionnet,seijiro murayama和dan warburton,他在公共场所录制这些人的即兴演奏,或者在他们录制好的即兴演奏中混入自己的录音。通过将这些带入公共场所(或者某人的家里),la casa和他的合作者将一些不期而遇的人以及他们的反应,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和周遭的环境邀请入他们的音乐里。这些以记录声音的名义所产生的作品,虽然有着时间、地点与方法的限制,但是其内容却是总是意想不到的。
正是La casa对麦克风使用的技巧,让这些听起来不会像一团乱麻。为了完成这些作品,比如在巴黎地铁中的即兴演唱会,在大风天的公园里的声乐训练,在建筑工地中的萨克斯演奏,你需要知道你的麦克风能做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你的合作者也需要知道你会用麦克风做些什么,否者这只会是浪费时间。
La casa有太多的作品,光是在他的bandcamp上就有52个,而且也不包括他在其他厂牌发行的作品。因此我选择了他最好的作品以及他某些主题作品中的代表,一共10个,以逆时间顺序列出:
Intérieurs (Swarming, 2020)
La casa的最新作品也正好是一个非常适合推荐给他的新听众的作品,同时也是一张非常“当下”的专辑(如果你的“当下”仍然=quarantine)。专辑中的三个部分分别录制于他的公寓,一个艺术家工作室和一个博物馆中。像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张专辑也是通过将麦克风本身当做乐器来对日常声音的重塑。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同时说出这个房间的名字并且录下一些属于这个房间的环境噪音。这一部分最开始听起来就像世界上最枯燥的法语教学录音带,而公寓的安静通过麦克风的自然失真和(我认为的)后期的编辑,很快就演变成为一个充满反馈和混响的动态声音空间。相似的,“atelier”这一部分也是以一些工具的移动声音最终变成整轨似乎都录制于水下;“musée”伴着la casa在诡异安静的特殊时期博物馆中的步行所建立起的静态音像,使得博物馆更加嘈杂与陌生。这张专辑展示了la casa的工作方式,他用自然的声音作为后期制作的原材料,同时以一个具体的目标,麦克风像凿子一样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工具。
Paris Quotidien (Swarming, 2017)
这张专辑和 Intérieurs 相似,但同时却非常不同。Intérieurs 是通过麦克风所塑造的封闭室内音像,而这张专辑是开放,广阔的室外(除了最后一首中有很多的高频电子声)。La casa在远离市中心的巴黎19区打开了它的窗户,记录了通常不会被注意的城市音像,从建筑噪音到鸟叫再到交通,这里有这惊人的声音序列。像这样的记录可以让你更了解自己所处的声音环境。我曾经在西班牙短暂的居住过,旁边是音乐学校、繁忙的大街和一个13世纪建造的大教堂,因此我听到的是毫无特色的钢琴练习,一些兴奋的对话和婚礼的钟声。直到听到这张专辑我才意识到我对日常环境的贫乏审美:空调声、邻居的电视或者时而出现的警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潜意识下忽略这些日常的听觉信息,直到有新的噪音侵入。但是就像一个美丽的风景一样,一组有趣的背景声也可以丰富你的环境。你可能不住在巴黎,但是这张专辑至少能让你重新审视你自己的周围环境——对我来说,空调声、电视声或者警报常常会被淹没在蝉鸣或者火车鸣笛声中,这需要更多的训练才可以注意到他们。
Parazoan Mapping (with Taku Unami) (Erstwhile, 2015)

这张专辑是la casa和伟大的宇波拓共同制作,并且在伟大的Erstwhile厂牌发行的唯一一张专辑,它也像是一个难以攻破的坚果。很难仅仅靠听来辨别出发生了什么,我也没有注意到有任何官方的解释来说明这张专辑是如何制作的,但是我找到了la casa联系到乐评人Derek Walmsley 和Brian Olewnick,并透露出他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想法的两个例子。总体思想是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首先是由宇波拓制作(编程?)的机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之后通过人为操作该机器发出声音,最后用人自己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很明显可以听出,这张专辑中有很多的机械运动声音,杠杆点击,电机声以及嗡嗡的通风口声。虽然没有很清楚的表明那些是通过宇波拓的编排的自动机器声,哪些是人为操作的,但是可以大致猜出来,第二首最开始的疯狂的嗒嗒声是自动操作的机器声,而第三首最开始的类似时钟的拨动开关声应该是人为操作的。从第五首开始,人成为了重点,各种有节奏的人为制造声成为中心(比如第七首的切菜声,第九首的篮球声以及第十一首的人群欢呼),然后在第15首的末尾最后一秒突然出现的神秘的吱吱作响回归了机器。这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所有这些声音的来源都熟悉得可以确认,同时也足够陌生到可以否认。
Home: Handover (with Jean-Luc Guionnet) (Potlatch, 2014)
这个作品很“大”,所以请忍受我先详细介绍一下:la casa和它的长期合作音乐家 jean-luc guionnet 被邀请到glasgow的uninstal音乐节去制作一个基于一些当地居民的居家采访音频的声音作品。他们邀请了四个当地居民并且记录下了这些“(连续的)镜头”,“镜头中”la casa、guionnet和被访者在公寓中走动,同时被访者介绍着他最爱的房间,播放他最爱的歌曲,录制自己的声音并且回答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你可以在这里下载到“house booklet”的pdf文件并阅读到其中的规则。在这之后,Aileen Campbell,Gael Leveugle,Lucio Capece,Neil Davidson和Seijiro Murayama将这些录音素材用于他们的现场演奏会中并录制;这之后Keith Beattie将这些现场演奏的录制在他自己的家中重新编排;这之后la casa和guionnet将前三步所记录的所有声音混合。这四个步骤(公寓、演奏会、家、合成),每个15分钟,为每个受访者重复1次(共16轨)。
结果是这张长达4个小时的声音探索。由于它发生在现场,同时又有音乐性的诠释,还被另一个人家中在制作,最后又被混合,听起来似乎它会成为一种极度的混乱,然而事实的结果是令人信服的。一方面,这些互动是完全自然的:其中包括了未经彩排的独白,背景中其他家庭成员的活动以及未经预料的使其打断了录音。另一方面,它却又是非常不自然的:有陌生人来到了我的家中,我正在被录制,还不被告知会被多少其他的陌生人听到我的独白。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以不同的模式来获取原材料并且用于创作,这种对立也随之倍增。显然没人会预料到他们的反应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从受访者到演奏会上的乐手,再到Beattie,最后再回到la casa和guionnet的手中,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复杂的记录,一部分声音的写实,一部分实地录音,一部分的即兴演奏,一部分的非即兴音乐,一部分的混音和一部分的想象力。
Paris : Public Spaces (with Seijiro Murayama) (Ftarri, 2014)
我们从封闭的室内 (Intérieurs) ,到开放的室外 (Paris Quotidien) 再到巴黎的街道。在这张la casa与打击乐手seijiro murayama(村山政二郎)合作的作品中,他们去不同的场所,并根据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即兴演唱(有时只是嘴的声音)。我读到很多的评论都说村山的即兴发声很难引人注意,但是我的体验却恰恰相反——在每个曲目中他都有发声,或是吸气、或是哼唱或是对着麦克风呼吸。但是这并不令人分心或者不愉快,事实上,他确实在这里,他的参与使这个场所与平时有了区别。和la casa其他作品一样,村山的出现是更大的项目的一部分,他们模糊了即兴创作与实地录音的界限。你可以把这些作品看做未经宣布的即兴演唱会的即兴的现场录音,而听众只有你一个人。
Chantier 1 (with Pascal Battus / Bertrand Gauguet) (Another Timbre, 2012)

Chantier是法语中“施工场所”的意思,并且这是他在施工中的建筑中记录乐手的即兴演奏系列的第一部。要知道的是,在即兴乐手演奏时,工人正在那里工作。可以想象一下你正在操作电锯发出刺耳的锯木声,而在这声音背后Bertrand Gauguet正在吹奏萨克斯。很明显在这个情况下可以产生很多的对立,而且音乐家与施工人员的互动也产生了很多的趣味。正如Gauguet所说:“我们与施工人员之间的关系是真诚的,但是却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做他们的日常工作。比如当时一个施工人员对另一个正在看着和听着我们的施工人员说‘回去工作吧’。”有些工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有些不知道;有些人向其他人解释他们正在干什么。一名库尔德(伊拉克北部)工人听说他们正在录制,就播放了自己所录制的库尔德牧羊人吹奏卡瓦勒笛子(Kaval Flute)的录音。就像在 Home:Handover 里,我们通过声音感受到了他人的日常生活,不过这里是在工作场所而不是在家中。同时这里的日常生活经验主题也暗示了听众们,如果你仔细聆听,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到处充满了有趣的声音。

Supersedure (with Seijiro Murayama) (Hibari, 2009)
这是la casa和村山的第一次合作,熟悉村山的人都知道他擅长军鼓的即兴演奏,所以这张或许更加说明村山的其他作品。他打鼓,是的,但是他还会震动、拍打他的小鼓或者利用鼓制造回声,嗡嗡声等。la casa的工作,则是用他的实地录音与村山的演奏混合在一起,塑造出引人入胜的音像。有时二者相辅相成,难以区分——那是雨声还是敲击军鼓的声音?又或者是雨落在鼓上的声音?其他时间里,他们用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分隔开来,比如突然的交通噪音、警笛、人们的闲谈和地铁广播声,但是仍旧保留节奏与动态。即时la casa在后期制作中没有创造节奏,但是村山的鼓声却突出的自然的节奏,听过他的鼓声,你则可以在la casa的其他作品中更容易地找到自然的节奏。
Slapshot (with Jean-Luc Guionnet) (Self-released, 2007)

说到这里,早在Jean -Philippe Gross录制冰壶比赛之前,la casa和Guionnet就一起录制了一场冰球训练。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麦克风,从冰面上的接触式麦克风到为了捕捉这个冰场氛围的电容麦克风,他们二人记录并整理了从训练到比赛的声音。他们的想法是捕捉这种具有独特“签名”的运动之声,虽然篮球场上鞋子摩擦地面发出的吱吱声和篮球碰撞的砰砰声(见Parazoan Mapping track 9)或者一场网球比赛(Indian Wells - Night Drops)的击球声也同样有趣,但是他们选择了曲棍球,因为每个动作都会产生它独特的声音——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摩擦声,急停时的尖锐sssshk声,教练的呼喊声,击球的撞击声以及身体碰撞声——所有这些声音都包含了足够多的信息,使听众游离在具体叙事与纯声音的界限上。
Les Oscillations (Fringes, 2005)

这个作品背后的思想十分简单,但是却得到了听起来极为复杂的结果。在1和2两部分中,la casa使用的是从1995年至2003年所录制的相同音源,但是确实以一种镜像的模式对称排布,即part1中所有音源以“A,B,C...Y,Z”的顺序排列,而part2中这以“Z,Y...C,B,A”的逆序排列。作为一般听众,很难直接听出这种创作方式,因为每一段的录音都是无缝过渡到下一段的。你可能会在part2中认出来part1中似曾相识的片段,但是当你从A听到Z转变成Z到A时,这部分的前后却又如此不同,你的大脑会自动将其处理为不同的声音。可能有些听众有最强大脑(o'rourkian ears(不懂))可以在脑中创造出时间线并将各部分声音按照时间戳匹配,而对我来说,我还好,我很喜欢实地录音,则是普通的音源(水,风,飞机)但是录得细致。
Metro Pré Saint-Gervais (with Jean-Luc Guionnet on sax + Dan Warburton on violin) (Chloë, 2002)

这是la casa的麦克风作品中的经典,即使Guionnet和Dan Warburton在这张专辑中也有着同样经典的演奏。如果你看到了这里你应该知道了规则:公共场所中的即兴现场演奏,以及正在发生的事物与周遭环境与演奏的联系。虽然这个创作方式在这个逆时间列表的最底部不再新奇,但是它在2002年却是非常新颖的东西。实地录音以及街头演奏,又或者对街头演奏的录音是常见的,但是以专业手法录制一场移动的动人即兴演奏音乐会却是非常少见。这是对la casa未来工作的一个好的预示,对于即兴音乐、实地录音和职业性麦克风工作的爱好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