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能治理国家,下能经商赚钱?数风流人物,看《中国豪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本着对这观点百分之百的认同,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身体力行,创作了《中国豪杰》这本书,以自己的偏好,在历史里选出十六名他欣赏的优秀人物,构成此书的骨与肉。
作者说:"若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人生或许精彩,但不会被记载中文献里,所以说优秀的人之所以被称为'豪杰',正因为他们生于不幸的年代。"
"豪杰"用才学和能力成就了足以被记载的国家大业,用血与汗改变或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豪杰》里,陈舜臣毫不吝啬笔墨地表达出对他们的欣赏和尊重。

他希望读者可以知悉历史往事,但又不希望读者活得像那些豪杰一般,因为豪杰的人生充满宿命感和悲壮色彩,他不愿当下的我们再经历动荡年代的磨难。
那么陈舜臣笔下的豪杰们都经历了什么,又成就了什么呢?下面我也随自己的偏好,说说书中那几位有"赚钱"属性而让我印象深刻的豪杰。
01、急流勇退的他不是好臣子?不,他是有先见之明的豪杰
书中所言,范蠡是个天资很高的人。他洞察人心的能力不只在军事和谋略方面发挥,对于自己的处境也同样敏锐。用作者的话来说,身居高位的他并不眷恋高官厚禄,是"理智型的现实主义者"。
因此,当范蠡辅助越王夺得霸主地位后,他率先思考的是"退路"——以退为进,让越王以"会稽之耻"为由杀了自己。他的急流勇退皆因洞察了自己危险的处境,哪怕越王说"孤将与子他分国而有之"他也拒不接受,他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明白这是越王的试探。

共患难时,君臣之情坚如磐石;共利益时,君臣之谊薄如蝉翼。
君臣关系在一夕间骤变,套用现在的话来说,怕是"塑料情谊"吧?然而现实向我们证明了无数次,当身份地位和利益问题发生变化时,即使自己不想改变也会被环境改造。
况且人都有“趋利性”,都会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越王在意的是"永固自己的江山",范蠡在意的是"带着家人活下去"。
所以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果不其然,很快越王就赐死了文种,无疑印证了范蠡的担心都是先见之明,因此还产生一句警世名言: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儒家礼教下,古代人“固守家园”的情节是很深刻的。但范蠡行事当机立断,这不仅展示出他骨子里果敢决断的一面,大概也因为他本就是外国人,所以内心并没有太多"故土难离"的情绪。
不过哪怕脱逃成功,他也没有掉以轻心,光是姓名他都改换了几次,如鸱夷子皮、朱公等都曾是他的名字,就连搬家也搬了两三回。
02、会经商的他们不是好臣子?不,他们是懂得"以财谋事"的豪杰
范蠡的机智谋略不仅在于有"识人之明",还在于经商选址的商业行为里,如他选中一个叫“陶”的地方,在春秋时代是个地理优越的好地方:
“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臣子会经商这种本事,在古代看来其实挺特别的,尤其后来的《管子·小匡》还定义出"士农工商"这个排位,在讲究名誉地位的古代而言,明明谁都少不得银子来生活,却受限于经商的"不体面"而作罢。

关于这点,我就不得不提一下孔子的学生子贡了,他最让我欣赏的不是那会赚钱的头脑,而是他赚钱的原因:为了支持孔子的事业发展。除了资助孔子门下其他弟子之外,子贡甚至把自己做生意的地方都设在孔子的大本营"鲁国"。
可因为孔子只把才能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所以哪怕子贡赚钱的本领高于孔子,凭此技能并不能在孔子门下得到多高的赞扬。
不过在"保存鲁国"的外交活动上,子贡出色地体现了他"有才又有财"的一面。
子贡一路走访齐国、吴国、越国、晋国等多个国家,想要打开这些外交豁口,舟车劳顿不必说,各种打点所需的花销也巨大,然而鲁国根本无力支撑这些的外交物资,所以子贡用的都是自己的财富——他凭自己的实力和财力,不负众望地挽救了鲁国的命运。

说到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陈舜臣还提到吕不韦这个懂得"奇货可居"的商人。他不仅眼光长远、手段高明——让一枚弃子变成秦国华阳夫人的养子,最终如愿把这养子送上"秦国主人"的宝座。
虽然作者也推崇他为"豪杰",但以我的偏好来看,吕不韦就是有再高的经商能力和贡献,无法抵消他的心术不正。
所以接下来,我还想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张良。《史记》记载张良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这种超乎所想的聪明机智,让我至今记得初中时对他的崇拜之心!
03、明哲保身是露怯?不,那是懂得爱惜羽毛的豪杰
身为名门之后的张良不仅家境殷实,就连他花钱办事的能力也是杠杠的。
秦灭六国时,张良所在的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于是一心复国的张良从韩国宰相之子,辗转变成刘邦的亲信,因此陈舜臣形容他是以"复仇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上的。
"良散千金之产,欲为韩报仇。"
张良是个懂得拿钱运作"人际关系"的智者,在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全国搜捕的他不得不藏身黑道——他自带的大家气量和强大财力,无疑是聚拢人力物力的最有效方法。
于是他收留了百余名小混混,为后来投靠刘邦做了一定的铺垫;甚至在机缘巧合下,他还救了当时在逃亡的项伯,也正因为这份恩情,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为报恩的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而张良又告诉刘邦,如此才幸运地免去一伙人的死劫——可见侠义的张良是个有团队思维和有恩必报的人。

复国无望后,张良成为刘邦身边的重臣;而助刘邦平定天下后,明白"高树多悲风"的他拒绝了刘邦的赏赐,选择退隐山林,以无欲无求的姿态示人,机智地躲过了一次次肃清,活得一生荣宠和长寿而终。
事实证明,张良的见识和处世之道,绝不是酒色财气能腐化的,所以汉朝朝野对他的评价和信任极高:张良的智谋绝不会用在奸恶之事上。
看到这里,不知你们是否觉得出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没错,我想说的正是上文提到的范蠡。
范蠡和张良都是在人生巅峰时选择退下政治舞台的人,他们不仅想杜绝被君王猜忌,更想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过有趣的是,经历相似的他们,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后半生。
倒不是说范蠡的退场显得狼狈,但为了避开追捕而改名换姓和搬家,他的波折与张良的安稳相比,虽然多了传奇经历,可也多了劳累。
不过也侧面印证了"是金子,去哪儿都能发光"的真理,看似离乡背井的穷途,但范蠡依然活出不错的人生。
小结:
在陈舜臣看来,豪杰可以是乱世奸雄、惊世奇才、寒门子弟和出生民间的皇帝等等。尽管他们的立场、品性和成就各异,但其中的共同点却是一致的——"他们是在危机边缘试探,用权力搏杀的现实主义者。"
《中国豪杰》里的十六位豪杰,当然不全是我所提到的"会赚钱"一类,如张说、冯道、王安石、耶律楚材等等,他们的才华能力各不相同,都在各自的时代里发光发热。
如果你们对其余的豪杰也感兴趣,那不妨读读这本书,作者陈舜臣的文字简洁明了,绝对能带给你们舒适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