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卷
生命是个自然的过程,或者说是顺其自然的过程。这种自然不是指年龄或时节,而是一个人的本性。我以前的同事总说,要在适合的年龄做适合的事。但一朵花不开的时候,应该做的事是等待,而不是催肥。瓜熟蒂落的道理,就不用再多说了,强扭的瓜不甜,催熟的瓜滋味都不大好。 很多事不必太过急于求成,或者求全责备;不必强迫自己成熟睿智,圆融地去应对所有事,也不必强迫自己快速成长、一步登天,极速地专业过人;放轻松一点,享受过程,或者可以更快到达圆满。水到渠成和竭泽而渔,有时候只是心态上的转变,当然,改变也是需要时间去达成的。 我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像是一只刺猬,有很强的防备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又常常拿捏不好距离和分寸感,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伤人的话。但这一两年,好像又成长、成熟了一些,学会了些许圆融和变通,把自己火爆锐利的那一面收敛起来,感觉上好像变成了一只“自然卷”的刺猬。 我不太确定这是因为我变得更包容了,还是感知力“钝化”了,又或者纯粹只是越来越“懒”,懒得计较、懒得诉说,也就懒得回应、懒得反感。就像我的情绪总是不知道从何而来,忽而尖锐,忽而柔软,表面上越来越温和,火力全开起来,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是修炼的火候还不够。 40岁的脚步越来越近,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的想法。我常自嘲说,迫使我更现实、更深入地去思考人生的,不是什么婚姻和未来,而是生育年龄。终究是不年轻了,哪怕我对现状挺满意、对婚姻没有期待,如果真有机会的话,要不要去尝试呢?还是顺从本心,让时间去做决定吧。 不过人上了年纪,大概真的都会变得宽容一些,尤其是对比自己小很多的,比自己老很多的,脾气都会更好一些,一方面大概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另一方面,少与他们计较几分,可以少生几分闲气,多一点时间指正他们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一举两得罢了。 领着俩90后干活,总是有点哄小孩的感觉,话不能说重了,也不能一点不说。话术是种学问,领导是门艺术,而我不过是个临时的“小组长”,敲敲小木鱼、偶尔给哄几下就完事了。退休老领导天天微信叫早,相亲对象也不时来个打油诗凑热闹,偶尔觉得自己还没开工就已经太南了。 生活不易,修身养性,也可能因此对自己也更宽容了些,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得看且看,及时行乐。虽然明知道“买1搭1”的倾销也不尽合理,但比起动辄翻番的溢价还是要厚道一些,心之所至,就早早收下了双人音乐会和西厢的“套票”,事实证明,12排7座还是很不错的。 户外的草坪音乐会,一怕晒,二怕蚊虫。虽然是最后一排,但脚下是沙地,头上有遮荫,加上风油精护体,还能起立蹲下、拍摄自如。相较起来,第二天我替朋友去看的2排3座,又是日晒、又是草地、有小虫爬的,反倒没有12排来得自在,或者这世上本来少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以平常心来看待这场双人音乐会的话,总体上还是让人非常愉悦的。三个人之间的交流很顺畅、配合的默契度也很高,虽然唱了挺多悲伤的歌曲,气氛却一直开开心心的,让人忍不住要嘴角上扬。 虽然又是我逃不开的《我的遗愿清单》(三连了),但他白衣黑裤、发型腰封都实在太好看,大大的五官外加唇红齿白,远远看去都是美貌绝伦,更何况声音也是一样的那么动人,一首歌就值回票价。 要说室外场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是气温和回响吧,对我这样的耐热体质来说虽然还好,但在台上穿着长袖长裤的他还是被逼出了满头大汗,而没有了场馆里回响的声场,似乎也miss了很多细节。 不过我一直觉得他唱情歌的感觉很“美声”,当然唱法上是接近流行的,但在运用声音和情感投入的本质上,还是美声的思路,至少我并不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悲伤或者心痛的情绪,只能感觉他声音之美。 也不能说他唱得不够细腻或者不够投入,只是一直无法让我共情,或者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太平顺了、感情经历太有限了,所以唱不出那种苦和惨的意境。不过也好,也希望他就这样开心顺利下去。 毕竟歌能不能打动人心是其次的,他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可以不识愁滋味,又何苦非要经历那一遭,甚至不必强说愁,只在戏剧里体验一把就足够了。又或者到了该懂的时候他自然会懂的。 虽说他选了四五首流行歌曲,但由于要搭戏的缘故,《清单》《拉赫》《贝多芬》《也许美好结局》,再加上《九九艳阳天》,他唱音乐剧的部分并不比可人少,两个人的气场超级合,对话常常像是在说相声。 一会儿商业互吹、一会儿吐槽剧组,一会儿忙着给文广的音乐剧打广告,再过一会儿又“我长得可人”、“我长得烦(凡)”,抛梗接梗都很顺畅,还不时联合起来调侃女嘉宾是“主角”,谈笑之间,默契十足。 可人的粉丝可能更擅长表达情绪,所以当他给凡伴奏《浪费》的时候,喊出了“文广一块砖”,言下之意是: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倒是觉得,以凡可爱卖广告的能力,很可能之后他才是真正好用的那个。 而听了《拉赫》里需要cue进歌点的《叶莲娜》和充满命运《磨难》的《贝多芬》片段,我依然觉得《九九》的歌曲是最好听的,也很惊喜他会把一大段的剧情原汁原味地搬上这个双人音乐会的舞台。 我想他真的很喜欢《九九》这部音乐剧,我也真的很喜欢李进和《九九》的歌曲和音乐。初版的二妹子和青春版的李进,搭配起来更有种青涩的初恋感,虽然小姐姐的音准有点欠缺,但实在太甜了。 那些稚气的瑕疵好像更符合二妹子十几岁的形象,连带着李进也更像十八岁的样子了,当他们绕着中心走圆场的时候,那画面特别美好,是情窦初开,也是相互吸引,似乎和剧情贴合得更妥贴一些。 可能这就是年轻的力量吧,什么都可以靠技毋术来弥补,唯有少女感是演(装)不出来的,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论唱功,毋庸置疑是龚老师要强得多,但换成小姐姐,我也可以看得很开心的说。 今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去看《九九》(武汉场的时间实在不凑合,极限操作也只能看第二天的,但实在太赶了),上海场更不知道要等到哪天,能在音乐会上看这么长一大段,真的很欣慰、很开心。 他先后又换了两套造型,一黑一白两件廓形的外套都很有设计感,但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第一套的学院风,尤其是那个斜挎的腰封,实在太好看、太适合他了。连我身后的摄像大哥大概也是这样以为的,还跟另一个工作人员解释取景画面,“(镜头)再撤,腰封就看不到了。” 可人脑容量好像比他还要不够用,越到最后越记不住流程,提前把Encore那首《也许美好结局》后面的梗给透露了出来,小姐姐从中横插一杠(掌)的设计还蛮逗趣的,让人忍不住地会心一笑。 结束的时候,他又像小孩子一样掉了眼泪,哽咽着说阔别了很长时间才能跟大家见面,大家一直都在问他穿那么多衣服不热吗?但他只想保留每一次与大家最独特的回忆,热一点倒不怕什么。然后不一会儿,又雨过天晴地笑着跟大家Byebye,真是个感性又开朗的大可爱。 散场后,剧院为大家准备了免费的饮料和烤肉串,还有休闲的市集和免费的弦乐四重奏。我没有等sd,跟好友道别之后,沿小路一个人走路去坐车,天色将暗未暗,带着淡淡的灰蓝,思绪在晚风中飞扬,想起930之后一路以来的种种,那片迷雾似乎已经一点点地散去。 他想要的,他都尽全力去争取,哪怕有时候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但无论是流行、美声,还是音乐剧,他都已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并将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有时候觉得还不到一年,他却已经褪去了几分稚气,在各方面都有很多成长。 忽然很想对他说:你流过的每一滴眼泪和汗水好都是美好,但最美的永远是你的笑脸,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奇奇怪怪,愿你能一直可可爱爱。至于我自己,或许还是更适合我行我素的生活,就像歌里唱的,其实一个人的生活也不算太坏,至于其他的就暂时飘散在风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