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财务报表是否造假
现在的作假水平确实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非从业人员已经很难看出端倪,有的即使专业人员也分辨不出问题的。不过,面对层出不穷的财务造假和美化财报现象,掌握的排除法越多,掉入坑中的概率就越小。
至于财报的真实性方面,不能因为部分的虚假而否定整体的价值。
一方面,财报是不可能完全真实客观的,无论是折旧、公允价值,还是商誉、资产减值准备……财报中无法准确计算、必须估计的东西太多了。企业为了更漂亮的报表,就如同合理避税一样,动用手段也是情理之中。另一方面,真正的造假作案、瞒天过海,也一定会在财报中留下蛛丝马迹。尤其容易出现造假问题的企业一般有五大类:冲刺上市的;业绩下滑保壳的;重组的;关联交易的;以及炒概念的。
而阅读财报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察觉这些造假企业的蛛丝马迹。面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对比,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发现疑问和漏洞。现在上市公司历年的年度报表、季度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公司”。“同类公司”除了必须与分析的目标公司有相同的主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对比越多,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除了排除企业外,阅读财报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巴菲特说过他大量时间花在阅读财报上,却没有说过他会阅读别人写的研究报告。因为再客观的研究报告在实际上都容易误导投资者。他要的是远离市场和独立思考,而读年报是最好的有引发独立思考的触发器。当然不是说研究报告没有用,只是对大多数没有独立分析能力的人来说,研究报告是其很好的辅助,但不能迷信研究报告的结论,投资还是要求自己有独立分析判断能力。而用自己的经验和掌握的技巧,去独立阅读财报,考察企业的前途,看出其中的修饰甚至虚假,这就是最好的独立思考判断,也是阅读财报的另一个意义。
美化造假手段之多,无法穷尽。账务造假犯罪成本太低,特别是IPO财务造假带来的可能是几十亿、上百亿财富,而罚款金额可谓九牛一毛,这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而对投资者而言,一次对造假企业的错误信任可能就后悔莫及。所以如果对财报有疑问,在附注中也找不到答案,那么最好就对其避而远之。排除思维就是宁可错杀,不能让自己陷于险境。
一个拥有强大财务分析能力,又能辩证去伪的人,在面对各种复杂形势和突发情况时也能更加从容。长期阅读财报,对企业对行业积累的认识与体会是无法用钱衡量的。阅读财报,是读者和公司的心理和数字的博弈,虽显枯燥,但也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