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人要怎么才能搞点吃的?
泱泱中华地大物博,美食文化从遥远的秦汉时期就初具雏形。这些东西并不会掀起太大风浪,却鲜活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
为了吃上一口好饭好菜,中国人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方法不限于以物易物、自发集市、票据交换...从没有货币的时代到现在,交换食物的方法一直在变迁。
让我们先从以物易物开始吧。
作为最原始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交换方式,这种交易方式用到餐桌上则别有一番趣味和人情味。苏东坡作为一个热爱吃吃喝喝的文豪,对螃蟹又有着别样的嗜好,以至于写出来诗就拿去换上几只螃蟹吃吃。

在《丁公默送蝤蛑》中,苏东坡自嘲为“馋太守”,写下了这样一段风趣的诗句: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吃遍了中原又吃到南方的苏东坡少有的用“馋”这般直白的词来形容他对某种食物的青睐,而愿意用肥美的螃蟹与他交换诗词的人想必也是个对生活志趣颇有一番了然的妙人儿罢。
他的好友韩宗儒,同样的也是个吃货。他家境清贫,但却好吃羊肉。羊肉在宋朝简直是天价,甚至比白花花的银子更为值钱。在食欲的推动之下,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决定经常与苏东坡交换书信,还频繁地与苏东坡用诗歌对对子。

苏东坡也乐得与其玩玩文字游戏,于是每当苏东坡的诗歌发来,韩宗儒就和一位仰慕苏东坡的将领姚麟进行羊肉换诗歌的交易。后来黄庭坚告知苏东坡,并戏称其作品可以和王羲之换鹅字相提并论,变成换羊书了。苏东坡大笑不止。
而这种以物易物的方式开展久了,就自然演化出了以更多样交换形式为主的赶集。
南方叫赶场,北方叫赶集,这种集市把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聚集起来,便于他们进行贸易。直到现在,我们也还能看见赶集的盛况在各地县城里出现:

东北人赶集,常在下午才热闹起来,因为若是遇上三九天,那早上出摊就太冷了,吃力不讨好。从湖里河里打起来的鱼甚至可以就这么插在地上,等着顾客来买。
水果的话也会上冻,有一些上冻后更好吃的水果这时也会一筐一筐地搬出来售卖。最辛苦的还是屠宰陆畜的屠夫,因为冬天下刀切面顷刻之间就会被冻上,而他们又往往是第一批出摊的,以求赶快卖完最新鲜的肉食,换取赶集的时间。
不过七八十年代生的人可能对赶集就没那么多的记忆了,顶多也就能记起集市上骑大马的经历。但相对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偷偷拿点小钱去小卖部买点吃的,辣条,汽水,泡泡糖,炸物...只要是家长反对的,那多半就是孩子们爱吃的。

刨开小卖部,改开前大家更多的还是在用票证,去国营百货商场换购物资。粮票,布票,肉票,糖票,各种各样的票证是改开前那代人抹不掉的记忆。大家用票证交换食物,从硬通货的角度来说,票比钱好使多了。
而现在,我们早已不再以物易物,赶集的盛况随物流业发展与我们渐行渐远,票证制度似乎只是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留下的一场梦。
坐在家里,我们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买一瓶蜂胶清满沐浴露,或者其它的洗护用品;但不管怎么说,即使时代再怎么变化,交换一直存在,人们对吃好喝好的欲望也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