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反驳者与辩护者的论证及其缺陷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和“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比一比谁更高贵,而是要比一比谁更有说服力,以及谁更符合逻辑。你可以支持任何一个观点,只要你给出相应的论证。而一旦一个观点被某个论证所支持,随后的批评和论辩就必须以之前的论证为基础。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或“中国有没有哲学”是一个经典的学术问题,有很多学者撰文探讨,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虽然现在的哲学二级学科之中有中国哲学,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就必然是一个没有问题的论题。我觉得,要探讨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一问题,需要对“中国哲学”的概念进行分析。
中国哲学这一概念一般包括如下几点内涵:
1,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和佛道论衡留下来的文本资料,在这些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孟老庄、儒墨名法诸家和佛道教的一些观点和论证。
2,中国哲学是现代学者在古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构建的哲学知识体系,例如中国学者冯友兰,金岳霖,牟宗三等人,以及很多国外的学者或者生活工作在国外的华人学者,例如安乐哲,陈汉生,成中英,杜维明等,他们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孔孟老庄儒墨名法进行研究。
3,中国哲学指的是至今依旧在进行着的学术研究,主要是新一代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在各种期刊上看到他们的论文,也可以读到他们最新的著作,但是这些论著关于中国哲学的观点并不一致,有很大一部分冠以中国哲学之名的论著,其实只是哲学史和历史领域的研究,而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我们探讨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就是为正在进行的学术研究廓清范围,明确概念。上述第3点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回答问题。在人们给出的各种回答之中,我们可以发现1和2的内容。
反对中国有哲学的观点主要针对的是1,这一观点认为孔孟老庄、儒墨名法和佛道教都是思想,而不是哲学,理由是:它们的主要目标不是澄清概念并进行论证,而是包含社会、伦理、政治和宗教主张在内的教化学说,简言之,其目的在于教化、涵养精神或明心见性,而非获得知识。由于作为学术研究的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明确的知识,即便是为了涵养人性,也要得到关于涵养人性的确切知识,无论如何,哲学都应该直指知识,而不能被知识所谈论的主题诱惑而偏离轨道。古希腊的哲学在这一点就做的很好。经过中西对比,反驳者的观点明确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但是不否认现代中国有哲学,然而,又指出冯友兰等人毕竟是用西方哲学的瓶子装中国古代思想的酒,跟古代儒释道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对于反驳者的观点和论证,为中国哲学合法性进行辩护的观点一直没有做出有力的论证。辩护观点的论证当然会抛出冯友兰等人的工作为论据,但这还不够,辩护观点必须论证孔孟老庄、儒墨名法也是哲学,才能达到辩护的目的。墨家和名家文本中有一些论辩的资料,辩护者会以此为证据,但是这个证据不是很充分,因为占据主流地位且流传下来的学说和思想中不包括墨家和名家,并且主流的儒家一开始就对墨家和名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主流的儒家并不擅长逻辑分析,以至于心学受到禅宗的影响,离逻辑越来越远。难怪冯友兰接着理学而不是心学继续讲。但是,缺少逻辑并不能难倒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辩护者。辩护者会指出:哲学是对本体的论述,是对善恶的探讨,是对前逻辑的生活世界的研究,而中国哲学缺少逻辑不是它的短处,中国哲学的特色就在于探讨本体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与人生意义(或者其他类似的不可言说的前逻辑的存在)。于是辩护者会援引(例如)现象学和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契合来进行论证。现象学讲本质还原和悬置判断,把逻辑的东西还原到非逻辑的东西,认为那就是本质;海德格尔主张以此在为基础概念来理解世界和意义,而此在是什么?用传统的逻辑很难讲清楚,此在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而言的。而中国哲学也强调人生、生活和价值,这些东西都很难通过逻辑去论证。既然海德格尔是哲学家,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多谈论生活世界和人生意义的思想不能是哲学?辩护者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是理性主义的,还应该是感性的和情感的,以及超越逻辑的,基于这样的哲学概念,辩护者认为中国哲学具有合法性,中国有哲学。
但是,辩护者的论证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哲学的概念”的观点。辩护者在以苏格拉底传统为主的哲学概念A之外,另外构造了一个包括逻辑与超逻辑(非逻辑)、理性论证与情感体悟在内的哲学概念B。只要辩护者能论证中国哲学符合哲学概念B,他们就认为自己的辩护成功了。而反驳者始终坚持范围明确的哲学概念A,即以苏格拉底为主的澄清概念,给出论证的这个传统。反驳者根据这个传统的哲学概念A,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只有思想,至此,反驳者的论证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仅如此,反驳者还会批评现代学者的工作,分两部分,第一,冯友兰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古代思想,这可以是哲学,但不是像孔孟老庄那样的中国哲学。第二,现在的很多中国哲学家研究与、流派史和思想史研究都不是不是中国哲学研究。
那么,可以看出,辩护者使了一个诡计,创造了一个哲学概念B,而没有直面反驳者的论证。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和“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一问题,重要的不是比一比谁更高贵,而是要比一比谁更有说服力,以及谁更符合逻辑。你可以支持任何一个观点,只要你给出相应的论证。而一旦一个观点被某个论证所支持,随后的批评和论辩就必须以之前的论证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