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之光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一段时间需要几乎每天走二环高架。
尚在念大学时候,成都二环已经交通拥堵。为解决这个问题,涵盖整个二环的高架桥也在我大学时候开始修建。再加上学校位置在二环到三环之间,对于部分二环地区还是早有印象。也就是说在记忆已经较为模糊的地方,大概还记得在没有建高架之前的二环的模样。
如果在距离地球表面有一段高度的空中看成都这个城市,现在的三环呈非常明显的三个大小圆。而二环的这个物体,恐怕也易被发现。
大概十年前的成都,多数发展起来的地方也都还局限于二环以内。我有非常长时间比较反感这座长达40+km的高架桥,认为它毫无美感,虽后来多在粗壮的支架底部种爬山虎类的植物一路爬升以作点缀,也难增美丽。

之前有看到过在韩国有“改造”高架的案例,蛮好的。但若成都有这样的细心和用心,却又觉得不应抱着希望。倒是已经有一些高架底下,建起了绿化带、绿化走廊。

坐公交行驶在高架上的感觉有点类似于本来很矮的小孩却可以坐在购物车里,可以实现与商品栏平行地观看,这给了我看城市的不同角度。所以,每次坐在车上我几乎不看手机,视野投向窗外,其实头脑往往是一片空白地看高架两旁的景色。
主城五区的发展差别其实从高架上也能略窥一二。
如果现在环绕高架一圈,感到非常新的地区还是集中在南、东南、东部个别地区。
两边主要还是高约5、6楼的楼房,最多做稍微的遮挡,多数这样的房屋现在仍在使用或者居住。
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矗立,高、壮、吵,多么无视两边居民的生存、生活条件。
坐车走在高架上,对于两边的居民楼可以窥探得较为清楚——想象一下一户人家早上客厅开窗便看着高架上的车辆快速经过,这真是是一件不美好、却非常魔幻的城市生活。高架一旦修成,要做改变或者撤除,可以说根本不可能。显然,当年修的时候也不可能顾及这些。
又或者,时间的力量总是强大的,过了这么些年后,早对于这个钢筋水泥大怪物司空见惯了吧。
我最喜欢的还是平行看到一些人家户会在面对高架的阳台上或者天台上种植物,虽很少见到人们在阳台上活动,却可以把这种种植物的行为视作与眼前环境的斗争吧。
高架上的brt速度理想,一个站点需要2分钟时间。地铁也大概是这个时间(当然,地铁一个站点的距离应比brt长)。有几次晚上坐,车上拥挤不已,想来这条长路,也是现今成都繁忙的交通之一了。






(今晨看到曾经扫街探街过的成都桂花巷桂花树被砍掉的新闻,有了完成此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