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及情感引导型父母,看看你是哪一种?
当你的小孩不小心从台阶上摔倒的时候,目睹了全部经过的你,可能发现孩子正好穿着很厚的裤子和衣服,并没有伤到哪里。于是对孩子说:“好了,宝宝自己站起来吧,没什么大不了的。”首先要肯定的是,我们的初衷是好的,是不希望孩子过于娇气或者养成爱哭鼻子的毛病。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从台阶上摔下来时心里的感受。
这一过程所引发的是一连串的情绪,首先是害怕:前一分钟他还在蹦蹦跳跳地走路,下一刻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随之而来的感受是尴尬和惊吓。这种尴尬可能比任何实际地创伤更让孩子难受。类似于走路不小心摔倒这样轻微事故所引发的情感变化,很多父母往往都不太会考虑到,就更不用说比较重大的事件了。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孩子摔下来那刻的真实感受呢?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就在这个时刻体现了出来。
情感引导是什么?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达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情感引导需要的是父母时间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处罚所有错误行为的万能战略。美国的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金伯莉女士,就在自己的育儿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提到,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情感引导有10个基本要素,我们要明确它的本质是允许孩子自由轻松地表达情感,而不受任何压抑或否定。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
l 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l 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l 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看作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l 对孩子的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l 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l 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l 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l 避免否定、怀疑或轻视孩子的情感。
l 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l 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可以让他们更加合作。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及改善建议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场景:你在和朋友打电话,这时候孩子在你周围奔跑尖叫玩耍,这种噪音让正在讲电话的父母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也无法集中精力。
控制型妈妈会丢下电话,大声吼道:“都给我停下来!不许再跑了!立刻给我回到房间去,如果再发出一点声音,等会不用想着看电视吃蛋糕了!听见没有!”
其实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只是让我们觉得很吵而已。但是小小年纪的他们精力充沛,喜欢到处跑,其实并没有什么错。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们回到房间,取消娱乐活动也同样是惩罚手段,这个就是控制型父母比较典型的策略。
放任型妈妈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可能会和电话那头的朋友感叹,孩子太吵了,只能下次再聊了。然后任由噪音持续下去。
无论是控制型妈妈还是放任型妈妈,都没有办法教会孩子们如何去尊重他人的需要——而这正是孩子们在上小学之前必须学会的规矩。当然会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来供父母们参考,就是利用情感引导和规定限度的方式来包容孩子的行为。
情感引导型妈妈会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说:“宝贝,今天挺开心的嘛,你们能不能到外面去跑?我可以帮你们去设置一些障碍物,等妈妈打完电话就帮你们去弄,现在你们先帮妈妈一下,先自己去玩一会儿可以吗?”
这种处理办法既有效果又很包容。妈妈不需要怒吼,更不需要威胁和惩罚。我在看到这个情感引导的方式时,犹如醍醐灌顶,是啊,为什么我们总是下意识要去责怪孩子呢?为什么不尝试像和成年人沟通一样去和孩子沟通呢?这是我的孩子呀。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威胁、惩罚还是放任自流,都不会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有些比较敏感或害羞,有些则比较外向或固执。父母有必要采取折中的全新的教育方式。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想想我们是怎样长大的,小时候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要先弄清楚这样做的好处,才会停止威胁喊叫、赏罚等手段。
情感引导的目的是要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们既要保有同情之心,但也要规定限度。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在吃完晚饭的一个小时以后,又跑来跟你说,我饿了。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可能会不以为然的回应,怎么可能会饿,我们一个小时前不是刚吃完晚饭吗?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这样做,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正确的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的父母或者另一半在外出吃完晚饭回家后,说了句我饿了。难道你会不以为然地回应说,得了吧,你怎么可能会饿。我们可能是另一种表达,刚才晚饭没吃饱吗?是不是今天外面的菜不好吃?你今天是不是健身过了等等。我们可能会采用沟通的方式来查找缘由,而不是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
那为什么我们对待孩子时,就会如此随便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和说法呢?因为有时候,家长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因为我们刚才吃过,不觉得饿,所以推论孩子也不可能会饿。而不是说一些关心孩子的话,比如说,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今天晚上的菜不够合胃口,所以没吃饱吗等等。
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首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我们要考虑,我的孩子在想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我们随时都守候在他身边。就像在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孩子走台阶时候摔倒了,有可能他们自己主动起来,觉得没事,又去玩了。但也有可能,他被吓了一大跳,眼泪已经快出来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关心地问一下,有没有事,是不是哪里受伤了还是吓到了。我们要给予孩子支持,而不是轻视或否定,比如说,“行了,站起来,没事的”这样地语言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他必须要在父母面前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因为妈妈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感到害怕都是无足轻重的事。
很多父母还因为孩子伪装出来的坚强感到骄傲,但是这种反应并没有让孩子懂得该如何去面对痛苦,而这正是他在未来的生存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地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引导不等于溺爱。情感引导是先判断情况,然后再做出处理。这不是在溺爱,而是在塑造和引导孩子的情感经历,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感情,但也要给他们规定适当的限度。只有当孩子情绪明显低落或者开始哭的时候,我们菜需要做情感引导,必须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他们强有力的依靠和支持。
误区三: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事出有因,现在会有很多8090后家长会说,我们不惩罚孩子,而是让他承担后果。但是我们从未想过,这样做不就是让孩子感到后悔吗?
可能会有家长说,不是,我只是想给他一个教训。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训?教训的潜台词都是:“现在你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了,你以后还敢这样吗?”这种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负面的,而最有利于孩子茁壮成长的条件是获得父母的支持、指导和建议。
我们试想下,如果在工作场合中,老板用很严厉地口吻教训我们说:“我让你用excel做,不是word,你是白痴吗?”我们听完以后会因此表现得更好还是感到屈辱和不满?如果老板温和地教给我们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完成任务,我们肯定会比较开心和感到舒服,并且去照做。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
今天我们开车回到家的时候,我的女儿一定要把放在车里的口罩戴起来拿到家里来,我跟2岁的女儿说:“家里我们还有很多新的口罩,这个口罩是放在车里的,这样你之后外出,万一我们没戴就可以用这个口罩了,所以你可以把口罩放在车里吗?”女儿想了一会儿,把口罩还给了我。我相信,用讲道理的谈话方式更能教会孩子如何分享和正确处事。
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并不等于消极后果。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给他一次教训。在早教班上课的时候,中间有一次点心时间,老师给孩子们都规定好,想吃的话,就坐下来好好吃,一旦离开座位,那么就不能再回到座位上继续吃了。我的女儿在了解规则以后,因为有提早吃完的小朋友会离开座位去玩,她也会心动随即放下还没吃完的食物去玩,但是玩了一会儿她又有点饿,想回来继续吃,这时候老师会制止她的行为:你已经离开座位了,所以不可以再继续吃了。
这个后果并不是为了惩罚她,而是为了让他习惯吃东西的时候就好好吃,吃完以后再去做其他事情。我们已经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和机会,并鼓励他去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
这种教育方法对5岁以上的孩子尤为有效,比如孩子如果没有准点回家吃晚饭,就会享受不了晚饭后半个小时的水果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习惯于放学后立马回家,并且要为此分担一些责任。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说:“因为你今天没有按时回家吃饭,所以晚上不能看电视了。”这两件事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父母要试着去激发孩子思考解决饭干,我们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哪里出的问题,要克服负面情绪,拿出计划。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是逼迫。
情感引导就是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过度兴奋、缺乏约束、寻求关注或者过度疲劳等,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家长未能意识到这些就直接采取了惩罚。像暂停活动、打屁股、训斥和板脸都是惩罚性的消极驱动手段。
总之,我们要先找出根源,而不是急着惩罚。威胁并不会让孩子领会我们想要教给他们的道理。你对孩子喊叫动粗,孩子以后也会对别人喊叫动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所以必须要以身作则,学会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和感受,我们可以约束和管教,但绝对不要使用暴力。
教育子女的奥秘有一半取决于孩子本身的性格,还有一半则要依赖于我们的教育技巧。教育如同投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重塑儿童行为》这本书的作者凯瑟琳说过: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