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社会保障的定义: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失去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2、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3、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生活困难或面临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给予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应能使社会的每个成员达到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生活标准。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
一、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特点有: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社会保险应当包含的项目有:老年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二、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是孤儿、孤寡老人、领社会保险补贴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估价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三、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社会福利的类型:公共福利事业、特别的专门的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上述人的综合。社会福利的内容:未成年人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劳动者福利。 社会福利的形式:货币、服务、实物。
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生病、工作、伤残、生育时,基本收入不受影响,使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们有生活来源,无后顾之忧,摆脱生存危机,从而为人民架起一道生存的安全网,一道维护社会安全的防线。
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在劳动者由于工伤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生活来源中断时,社会保障通过收入补偿和补贴保证其基本生活,帮助他们恢复和保存劳动能力,同时,通过国民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保障措施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积极分子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社会保障还通过征缴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积累和消费的比重,调节经济增长过热和消费过度膨胀,发挥平衡社会供需总量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三、社会矛盾的调节器: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输入人群的保障标准,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起到化解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作用。
四、社会政治的稳定剂:社会保障通过各种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经济保障,调节社会矛盾,避免人们由于生存危机、心理失衡而导致社会冲突,造成社会震荡,具有社会减震器的功能,是预防政治动荡的稳定剂。
此外,社会保障对社会的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社会保障通过文化福利设施普及文化教育,特别是通过文化救助使哪些低收入、无经济能力享有文化生活的社会成员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滋养。同时,社会保障与生俱来地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原则在其实践中必然鼓励和培养团结友爱精神,树立良好风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从以上社会保障的功能可以看出,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3 0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