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性诡计的陷阱
这是一篇《黑百合》的书评,特殊时期改为日记形式,为个人记录之用。只是一些主观感受,不涉及泄底。
这本书差不多三星,看太晚了,有点可惜。
首先,这不是推理小说,没有谜面、没有解答,只有最后的叙诡。而如果以一般小说的角度来审视,文笔很不错,恋爱故事写的很吸引人——但是到这里就出现了矛盾,核心叙诡非常的“推理”,也就是说并没有什么小说上的意义。这个叙诡在表层上完全不浪漫,而对本书的深层解读带来了更多问题。且不说这些解读是否过度,即使这些真是作者的本来设计,整本书为了完成这个叙诡所设计的多视角、时间跨度已经让故事产生了割裂,即使作者真的通过这种复杂的构造完成了解读中所说的那种效果(虽然我没读出来),也是牺牲了故事连贯性完整性作为代价,而以作者的笔力原本可能写出更优秀的故事。结尾的一幕足见功力,很有余味,但读前面的时候却很难沉浸到故事中,这就是结构和视角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为了叙诡牺牲了故事的典型例子,我个人向来是不喜欢将叙诡作为正式作品的唯一核心诡计的,因为这是一种非常取巧的写法。所谓叙诡需要先有“叙述”的力量,需要让人能读下去并且把需要显和藏的部分安排得恰如其分,通俗来说就是会讲故事;还需要细致巧妙的伏线回收,这会带来世界观扭转时的醍醐味。然而这两点都是容易发生主观偏差的概念,作者往往对自己的小说和伏线有过高的自信,把写作书上学来的老套路当作会写故事、把自说自话的长篇大论当作“怒涛般的伏线回收”,而充满自信地加上一个引以为傲的叙诡,一本小说便完成了,这就是“叙诡的陷阱”。
话又说回来,《黑百合》一书的叙诡虽然繁琐无趣,但是能看出作者使用叙诡并非为了取巧,而是经过了严密的设计,是一种“求繁”,这在以取巧为主流的时代是让人不忍批评的;况且故事本身和伏线设计的水平也并不差,其问题是更高层面的——复杂的叙诡与以故事为主的小说结合时的异样感。这也许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是达成的效果确实让人很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