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冠玉”古代男人的帽子有多少种变化?
因古时人的头部为“元”或者“首”,所以将头部的裹首之物称为“头衣”、“元服”或“首服”。诞生之初是为了保暖、装饰和束发。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显示其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因此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士戴冠,庶则束巾。
《礼记•冠礼》:“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
在汉代,首服制度正式系统成型。头衣样式成为标志尊卑贵贱的礼制工具,冠冕制度日益严格。“头衣”各有专名,主要为“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前三种为贵族所戴,平民只能戴帻,等级森严,不容混同。
但是总的来说所有头衣都是冠和巾演变而来:
“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特点是外形较高而方正。

“冕“作为“冠”的一种,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多由帝王、诸侯王公戴用,从隋至明据可查礼典记载,大多是在重大场合(如 祭典、朝觐、婚庆等大礼)时穿戴它们。

”弁”是比冕等级低一些的冠,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又因武官常戴皮制的弁,后专指低级武官。

“帻”是巾发展而来的。平民百姓用巾包头,长头发虽然扎束起来,但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你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不垂落下来,于是农夫们开始把在劳作时用来擦汗的手巾绑在额上起到“韬发”(笼发)不使其下垂散落以影响劳作的作用,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为了风俗,号为“绡头”(《释名·释首饰》:“绡头,绡,钞也;钞发使上从也。或曰帞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而军人们也苦恼于同样的问题,因此战国时秦王赏赐手下将士们红色的帕布裹头,这便是帻的出现。

秦以前的巾多被庶民、仆役、卑贱人所用,汉末以戴巾为时尚。并把冠和巾帻进行混搭和改良就出现了很多类型的冠巾。

例如,
獬豸冠(xiè zhì ):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得帽子。
进贤冠:是文官戴得一种饰有簪笔的“梁冠帽”。 通常以铁丝、细纱为材料,冠上缀梁,以梁的多少区别等级,常见有一梁、二梁、三梁数种,以三梁为贵。

貂蝉冠:起源于汉代,起初为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后发展为高级官员的礼冠。有貂尾与蝉羽作饰物。
鹖冠(hé):《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鶡尾,竖左右,为鶡冠云。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鶡冠,纱縠单衣。”

《晋书.舆服志》:“介帻服文吏”,“平上服武冠也”,文职官员在进贤冠下衬,武职官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身份较低的武士,单着平上帻。身份较低的文士应是单着介帻。

幞头也是从巾帻发展为冠帽。开始为代替冠帽约束长发的头巾。起始于汉代,当时叫幅巾,还不叫幞头。初期为一块方形的头巾,长宽与布幅相等。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而这个造型的出现来源于北朝风帽的影响。风帽,又称鲜卑帽、突骑帽、帷帽等,因帽后有帽裙能够挡风御寒而得名。

幞头从唐代演变成两种,一是平脚幞头,方形,背后左右两侧伸出一脚,用铁丝,竹蔑,琴弦为骨,最初较短,后来逐渐延长可以随时取戴,和帽子相同,所有的君臣都可通用。另一种是软脚幞头,圆顶,为非官场和不同阶层的戴用。


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黑色纱帽,而且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就是我们说的“乌纱帽”。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帽子的样式:在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明代,乌纱帽被正式定为官帽,“乌纱帽”也就变成官位的代称了。这个称谓一直沿袭至今。是不是让我介绍晕了,一张图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