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小说喜欢穿越到古代,而美国小说喜欢穿越平行世界?
我在看《唐末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时,发表评论说:“我一直疑惑为什么中国小说总喜欢穿越到古代,而美国小说总喜欢穿越平行世界。。。“这段话发表后,评论里全在说我跪舔西方,崇洋媚外,甚至私信里骂我。我相信大部分人看了我的评论也都觉得我在推崇西方。因为现在快节奏的时代,没人在意你背后的思索。

我不排除我欣赏西方的治学氛围,但我现在不得不把我说这个话的原因好好谈一下。
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中国古代文化方面非常繁荣,不管是百家争鸣,还是教派道义。例如,
我们原本的宗教是儒家,但是后来佛教进入中国后,又吸收了很多佛教的理论。甚至一些科技在当时都处于领先地位,农业,水利,数学,医术都有很多著作留传下来。
唐朝武则天加试杂文以后,更使得诗词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阿倍仲麻吕,马可·波罗都是到中国来学习。
商朝时期我们就能打造放到现在依旧极具创意性的青铜器;
贵族子弟必须通晓六艺,即,在礼、乐、射、御、书、数各领域多方面发展;
还有流传至今的具有绘画性质的汉字等。
西方语言不管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希腊语甚至伊朗语,不管它们如何变化却都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系属于表音文字,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发音拼写出单词。例如,如果一句英语里面有我不认识的单词,但是通过读音可以大概推写出它的拼写形式。英语可能还会因为受到了其他语种的影响而拼写出现差异。但是像法语,几乎只要通过读音就可以拼写出单词,因为他拼写规则相对固定。但是汉语却是语素文字,基数非常庞大。越古老的文字,比如陶文、甲骨文和金文越像图像,如日,月、鱼、牛等,所以一个是通过读音就可以记录单词,而另一个就像完全不同的几幅画,需要大脑的强大记忆,所以书法常和绘画放在一起。这也就是汉语难学的原因。在《最强大脑》里面英国选手Katie Kermode精通英语、法语、荷兰语和德语,甚至还了解些阿拉伯语。但是她很难学会汉语,因为这完全是跨越大脑界限的合作。

即使在文艺复兴时,西方人眼里,中国依旧是天堂,以有中国的物品为时尚。所以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是。在古代,汉人每次被外族侵略时,外族不仅控制不了汉人思想,反而被汉人的文化所同化。所以每次汉人被征服,外族入侵时,都是一个民族融合,中国版图扩大的过程。就拿鸦片战争来说,英国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很无奈,只能通过鸦片来蚕食中国人身体。
再看西方,我们的繁荣时期正对应西方的黑暗时期。欧洲13世纪以前还在压抑人性,以天主教为国教,被黑死病的阴霾所笼罩。所以欧洲人的思想是:人是上帝的仆人,所以要泯灭人性。而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自我,意识到人本身作为生物的美。如果了解西方史的人会知道,文艺复兴就是一个欧洲解放人性,统一帝国的历程(这有点像春秋战国的七国争霸,百家争鸣)。而中国早在商周就已经实现了。
而为什么我们没有像别国那样有统一的宗教信仰,被教皇所控制?
因为《中庸》里面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中国老祖宗认为人活到自己最高的形式,才能发挥万物的特性,才能参加到天地的创造中,所以我们更重视人性,认为自己可以与天地并行,也就没有宗教,即使有神,神也不是万能的耶和华,而是自然。所以《道德经》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包括服装为什么讲究上衣下裳,玄衣纁裳?因为《史记》中有:“天冠地履”,“戴圆履方”,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所以上衣象征天,下裳象征地。《易经》里有:“天玄而地黄”,所以“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故上衣玄,下裳黄。都是古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耕种需要稳定的土地和安定的环境,所以这就诞生了统一的集权制国家。老百姓哪怕上缴粮食去供养皇帝,也想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去从事生产。因此我们一谈“分裂”就色变,即使平常不同心,只要有侵犯领土事件就全民激愤。
而对比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他们尽管经济和文化发展了,但是还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现在处于领先水平的德国,在那时连个叫得上的名字都没有。西班牙也处于分裂状态,分成了:卡斯提尔、阿拉贡、格拉那达等几个国家。南部的格拉纳达还被穆斯林统治着。
也就是在明朝禁海,清朝闭关锁国对文化、科技、商业和贸易加大了抑制,而同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改革时,我们在思想和科技上才开始落后他国。因此乾隆看了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后回来建立了圆明园。但就算如此不管是黑暗时期还是文艺复兴,西方都处于压抑和分裂状态。谁愿意穿越过去做炮灰?
另一方面,近代社会我们确实科技落后,西方科技发达。我这里强调的,尤其是在科学知识的储备方面,我们的普及性很低。比如,海姆立克急救,心肺复苏前畅通呼吸道等等基本的急救知识,我们都普及不了。就连维生素C提高免疫力,还是卖保健品的推广的。
医药箱搁在国内并不普遍,认为就是放些感冒药或退烧药的地方。我们的抽屉里各种中药或西药比他们多得多。但是在美国,大部分家庭都有急救箱。里面包括:干净的绷带、纱布、医用酒精、过氧化氢消毒液、抗菌软膏、非处方止痛药、医用胶带和抗生素等。但是你让中国的家庭准备这样的物品,他可能连如何使用都不知道。一出现外伤就知道去医院打破伤风针。其实出现较深较窄的伤口时外用甲硝唑就可以大大抑制破伤风梭菌。皮肤痤疮或烧伤可以使用红霉素软膏。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医学知识,但是我们的知晓率可能连西方一个孩子都不如。

人都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长处。所以西方的作品以科幻和未来为基础,而我们则沉浸于历史的辉煌中。再加上美国恐怖主义盛行,人们缺乏安全感,所以英雄主义盛行。文化作品里出现了《蝙蝠侠》、《钢铁侠》。女权主义的兴起又催生了《神奇女侠》等各种侠。
我们拥有最先进的思想,这就说明,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事实也是如此,其实人类智商都是相当的,只不过区域兴奋不同。黑种人身体强壮,比较擅长运动,音乐、舞蹈等带有节奏的项目。白种人长得美,创新力很强,可以想象和创造非常奇特的作品。亚洲人尤其是黄种人,长得瘦小但是脑力强。计算,记忆,语言能力等都非常突出。但是为什么近代日本出人才,欧洲出文化,我们的文化却在褪色?
那就是因为教育。《最强大脑》里面人家都参加20年的世界心算了,我们甚至没听过这个比赛。我们与其他人相比就像个土包子。其实很多记忆大师都是通过后天训练的,这就说明脑神经是可塑造的。但是我们有这么聪明的头脑,却没能开发出来,才使得我们与别人差距越来越大。这也侧面的表明为什么移民到美国的华人诞生了那么多科学家。
包括男生和女生的智力水平。我以前一直想要找到证明“女生智力比男生低”的证据,但是后来发现,男女生的智力是一样高的。只不过大脑分区不同,男性小脑和脑部分区兴奋,女性左右脑联通力强。所以男生擅长运动和空间,可以在一个领域非常专注。女生擅长语言,逻辑和推理,可以一心多用。这就使得男生在雕刻,物理工程,运动速度方面很突出。女生在辩论,联想,统筹、语言等方面突出。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欧洲兴起时全是女王统治。例如,
统一西班牙资助哥伦布的伊莎贝拉一世;
见证了英国文艺复兴,发展海外贸易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国家之一的伊丽莎白一世;
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维多利亚女王;
主张开明专制,不断扩张领土,使俄罗斯的疆域达到鼎盛的叶卡捷琳娜大帝。
缔造了统一丹麦、瑞典和挪威的卡尔马同盟的玛格丽特一世。
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奥地利大公国成为现代国家奥地利帝国基础的玛丽娅·特蕾莎。没有她就没有后来的奥匈帝国。
优秀的女性政治家比比皆是,我就没法把名字都列出来了。哎!可惜我们的慈禧娘娘太屁了。这可能也是风水轮流转,毕竟压抑了那么久也该让人家发展了。

《最强大脑》里面陶晶莹问德国女选手:“女性的大脑和男性比起来是逊色还是相提并论?”。德国女选手回答:“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只不过男人好胜心更强一些。”。一起的德国男选手也补充说:“我们国家的女选手也名列前茅。女的记忆力和男的一样,完全没问题“。中国选手王峰却认为:“在世界比赛当中确实是男性要比女性多。”。这就说明在西方男人眼里,女的可以和男的一样厉害。但是王峰的想法其实代表了普遍中国人的想法:“男的大脑要比女性聪明。”我是女生,我之前也这样认为,所以才要翻阅医书去寻找女性智商低的证据。
之所以出现男权社会,也不是因为女子脑力不行,而是因为农耕时期以体力劳动为主。从生理结构上来说,女人的体力绝对不如男人(我后面会发文章从生理上阐释),所以同样付出劳动,女性就处于弱势,尤其是发生战争,最痛苦的莫过于女人和小孩,可以被随意凌辱甚至被煮了吃肉 (╥╯^╰╥)。现代社会以脑力劳动为主,所以女人才能翻身农奴把歌唱。(感恩和平年代吧!)。
所以你看到男女生成功比例失调,是因为女性比男性缺乏好胜心,而不是她们智商低。在国外女科学家,女领导者多不胜数。但中国父母从小告诉你“你没男生强,找个好老公嫁了就没必要奋斗”。我之前一再强调脑神经的塑造性(这个甚至可以遗传给后代),这也是因为教育文化的原因,导致女性工作学习没那么积极,也就没男生出色。
韩国最穷的时候也保证每个小孩都有牛奶喝,所以高丽棒子越来越高大。日本为什么被万人唾骂也要捕鲸?那是鲸鱼里有很多对智力和骨骼有益的营养素,所以哪怕被骂,政府也要捕鲸给儿童吃。因此,这些素质低下的儿童变得头脑好,体质好,再加上创新性的教育,日本那么小的国家也都出现了很多人才。我们的智商在各人种里都是有优势的,但是为什么文化产业却在落后?这再次证明:我们不知道把这么好的大脑开发出来,就知道死记硬背做数学题。现在有些见识的家长还知道给小孩上上早教班或者右脑开发,可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智力上都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知识普及率太低了,甚至花了钱还要受骗。
我学习时也经常碰到一些妈妈们在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问她们:“现在的学校和我们以前相比有什么区别?”她们说:“区别太大了,以前家长不用管孩子的学习。现在家长必须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有一个妈妈说:“我女儿最近学习退步了,就埋怨她爸爸最近没时间辅导功课”。我说:“那学校学习科目上有什么变化?”。一个把孩子从贵州转到重庆读书的妈妈说:“孩子上学第一天看课表都是音乐、体育和美术等兴趣课,高兴死了,但是等上课的时候,这些老师都是因事假、病假各种原因不来上课,所以继续上语数外。”
西方的小孩就算数学不好,上午只学习一个理论知识。但是可以花费一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把理论付诸实践,创造出真实的作品。而我们背诵了一箩筐的理论知识,但是别说创作,能最后想起来都成问题!所以有位妈妈要把小孩送到国外读中学,因为内地教育太刻板,孩子学习很痛苦。有钱的家庭当然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哪怕没钱,有学历的父母还能系统地指导孩子,让孩子成绩变得优异。所以本来应该是大众教育解决的问题全变成了“拼爹式教育”。想要孩子自主学习而成功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你没让孩子在学前上辅导班,那么孩子必定受到老师歧视,和同龄人差距也很大。所以课外辅导成了主流的学习模式。因此,相比现在的应试教育,过去的放养式应试教育反而比现在轻松。
除却教育。绘画技巧也还都是停留在19世纪大卫那套,也就是徐悲鸿留学法国带回来的西画教学法。难道绘画就必须掌握素描和透视?美术艺考就得画石膏像?张择端就算不会素描也能画出震惊世界的《清明上河图》!而法国现在早就改革了美术教育,很少有架上绘画的课程。
杜尚为什么把小便池送进了展馆?就是对现代绘画模式的一种讽刺。架上绘画只是众多视觉传达手段中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不应该仅仅只限于用笔去画画。西方很多艺术大师都是改革运动的推动者。他们创作的作品不是求真,而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只是在技巧上下功夫,那么这个叫“匠人”,不是艺术家。所以在艺术方面有成就的人反而是一些非专业的爱好者。因为绘画是一种主观性的行为,太拘泥于技巧反而无法创作有情感的作品。

因此我们的文化产业不是无脑偶像,手撕鬼子,穿越宫斗,家庭伦理就是翻拍金庸等等。能出现刘慈欣这样的作家才太稀有。因为有深度的作品需要深度的知识储备,你连基础的科学知识都不具备,何谈延伸。你要一个小编剧编出《危机边缘》这种美剧,他可能看都看不懂。这种结果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教育这么多年了还都是左脑教育,真正实际应用性的知识和实操没有被重视,所以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就连《最强大脑》还是借鉴德国综艺。《奔跑吧》引进韩国综艺。
我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就想传达:我不是推崇西方。恰恰是去了很多的地方以后,才发现果然中国人是最聪明的,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不得不感慨现在的文化缺失和文化自卑感。我们在鸦片战争后完全丧失了民族自信,使得我们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奇迹,创造新文化。我们完全照搬西方从而丧失自己的民族优势,我们不得不像日本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教育方法而不是把他们的成品搬过来。完全照抄只能使制作的大片越来欧美化,连服装和妆容都丧失了自我。电视剧既没有中国的传统精髓,又没有西方的创意性,把一些糟粕的东西演来演去,传递错误的价值观。所以科幻不是西方的专利,而是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我经常看美剧、日剧。因为我觉得日本是一个把人性摸透,看透了的国家,所以写出的作品才会深刻而血淋淋。绝望中挣扎希望;堕落却又纯粹;彬彬有礼地做着龌龊的事;极恶里面又散发出人性的光。其实并不冲突,因为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好的作品,它塑造的人物绝对不是完美的,而是有身为人的缺陷和某方面突出的品质。即使是玛丽苏作品,日本或英美也可以“苏”得自然而然。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人心是多变的。而当我们的文化产业,不再是傻白甜偶像,性别对立(《三十而已》)和家庭伦理,而是具有逻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人性”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变得理智而不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