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以诗人之心见诗人之心
这些年看中文文学方面的书,总逃不开杜甫。作者总是表达对杜甫强烈的喜爱——诗人对诗人的喜爱,艺术家对诗人的喜爱。被同行认可,大概是最有价值的认可。这些诗人艺术家有西川、闻一多诗人眼中的诗人:杜甫、余光中、蒋勋。
杜甫一直只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我从未真的理解赏识他。因为这些人的提及,一再加深我对杜甫的好奇,终于看了这本《杜甫传》。
如果没记错,这本《杜甫传》是阳志平老师推荐的版本。计划再看一本洪业的杜甫传,鉴于BBC的纪录片是参考这个版本的杜甫传。
不知道该怎么总结,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本总结——杜甫一生的总结。而从个人角度总结,还有无可避免的时限性,只能做当时当地的感慨。(时空真的是永恒的话题啊!想起诺兰的《信条》)
冯至与杜甫传
我本来以为闻一多写杜甫就已经过于情绪化了,写传记难道不应该尽量客观语气平稳的陈述事实吗?这些诗人评价杜甫,各个似朋友一般身临其境的担心忧虑。
相对于西川和闻一多写到的杜甫,虽然同样的热情,但是都只有部分的杜甫,只有他们喜欢的杜甫。此书是完整杜甫的一生,虽然提到参考了闻一多对杜甫的研究结果,且附录5对此书提了意见:对杜甫家庭生活描述简略、杜甫政治开端和结束讲解不够全面细致。
另此书初版于52年11月,因而语言具有明确那个时代特色,比如歌颂毛主席的伟大,揭露封建社会的弊端,区分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数次提到杜甫分不清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还有唯物主义概念:“杜甫费了很多主观上的努力”——“主观”“客观”滥用非常之多。
掉落神坛
由于前期的铺垫,杜甫被众神(这些诗人艺术家在我心中已是神)推举,他在我心里已神化到爱因斯坦的地步(也许爱因斯坦也被我神化了,有机会看一下爱因斯坦的传记,也让他掉落神坛)。
杜甫被众神推举,除却杜甫个人诗才、个人性格特点,成就他到无可替代的位置,是他的时代和经历。安史之乱后各地丧乱纷争,加之从来没在仕途中成功过,他过着贫困流离甚至流亡的后半生。“真正取之不竭的源泉是现实生活。”他的经历造就了他的独特性。
我也没明白他为什么不求安稳,却一再流离,拖家带口的流离。或许是时代给不了他安稳,他一直在寻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奉先—长安—凤翔—三川羌村-长安—华州—洛阳—华州-秦州—成州同谷—剑州—汉州-成都-梓州—绵州—汉州—梓州—阆州—梓州—成都—戎州—忠州—夔州云安-夔州—江陵—江陵公安—岳州—潭州—衡州—耒阳—潭州),数次命悬一线,最终死在船上。
“真的太惨了”。这是我看完后跟L说的第一句话。
抒情诗 vs 叙事诗
由于杜诗被称为诗史,很容易被认为是叙事诗。但冯至反复强调证明杜诗是抒情诗——同情人民疾苦的优秀诗篇,多是客观叙事,而杜诗有着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 “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清朝浦起龙《读杜心解》
杜甫的诗在记录时事的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才能感动读者使其共情,才能一代一代传颂。
而这强烈的情感源自对生活和国家与人民的爱。他没有自怜自伤于个人凄苦,没有”穷则独善其身“,他始终心系天下疾苦的人民。如今我才真切理解了闻一多对他的夸赞:
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