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The Social Dilemma这部片子
(发在微博的纪录 也在这里存一下)
Netflix有一个纪录片叫“The social dilemma”,具体讲述了由科技巨头垄断的科技行业如何通过算法和盈利模型以绝大多数人无法察觉的方式塑造着全球一代人各方面的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并进一步动摇了各国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我和男朋友都很喜欢这部片子,主要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关心的根源问题都是关于平等和反抗对人能动性的压迫。当然Netflix作为一个具备强大推荐算法能力的流媒体平台,很有可能早就洞察了我俩的偏好,所以才把这个片子推到了我们的首页,推进我们的视野里。我在豆瓣看了看大家的评价,显然不少人都觉察到了我们能够获悉这部纪录片,这个动作本身就具有的讽刺性。进一步地,具备讽刺意义的其他动作还包括许多人把对这一讽刺性的了解发在了豆瓣——又一个社交媒体上,以及我现在正在用微博记录自己的想法。这又是一个对很多人来说都很显然的事实。然而讨论显然没有意义,讨论讽刺没有意义;整个片子对这一困境的讨论也并不是说我们要彻底否认网络平台,甚至不是我们要否认社交媒体。从个人的角度看,觉得要关注的只有两件事:如果盈利模型是被榨取人们的注意力驱动的,如果推荐算法和新自由主义会导致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的两极化,如果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被在“人”的意义上改变,那么我们作为个人能做的是什么?能做什么去在“人”的意义上抵抗未经我们自己许可的对我们自身意识的改变,能做什么去抵抗这个盈利模型,从而防止他人被改变,能够被给予真正的自由,而不是表面的、给人带来一种肤浅满足的被技术刻画的自由。
重新学习技术之后的日子对我的改变是巨大的。我开始践行每天的屏幕控制时间,手机上只保留生活必需的应用。我不用fb,不看YouTube和微博给我推荐的视频,而只会自己搜索。我警惕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保持从多个方面吸收信息。即使是和我持不同观点的人,我都会强迫自己去把对方的观点看完,然后去想如果我为什么不同意,对方为什么这么想。我会不时在心里向自己明确,信息的优先级应该是“书=科研文章>纪录片(电影)>新闻>网络po文”。然而我能产生这些改变,究其原因是我重新学习了技术,日常接触的基本都是在科技行业当中的人。换句话说,是环境给予了深入了解的机会,这些机会创造了改变的可能性。这就说到为什么我觉得Netflix这部片子还是拍得很有意义的,即使被一些人指责是一种伪善。技术主导的社会困境是由技术专家们创造的。这其中的一些具备更高的道德标准,在创造并且获利之后会意识到要跳出来,承担阻止事情变坏的责任,对抗另一些技术专家们。说到底,就是一群技术专家们各自对抗,一些观察的角度和认知只有专业人士会有,一些信息只有专业人士会了解,普通人只能被影响——如果没有大众媒体把这些观察和信息记录下来,加以传播。
写在这里,记录对这部片子的一些想法。写之前我其实还挺挣扎的,觉得把这些想法都理清记录,想想竟感到一丝疲惫。后来我意识到这种疲惫背后也是我被微博多年塑造的逐渐开始碎片化的记录能力,甚至是思维模式,那么最后一定要写下这段记录,也算是一种作为个人的对抗吧。目前关心的事情无非两点,要怎么扩宽自己的认知,向某种程度的真实靠近,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以及如何给周围带去哪怕一点正面影响,如果世界变得更糟糕是一种不可抵抗的趋势了,如何尽量避免成为造成现状恶化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