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选集》 l 我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你好,朋友,今天和你分享的是《史铁生散文选集》。

神的存在
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外,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最近看了刘小枫先生的《走上十字架上的神》,那书的意思是说,神的存在不是由终极答案或终极结果来证明的,而是由终极发问和终极关怀来证明的。
面对不尽苦难的不尽发问,便是神的显现。因为恰是这不尽的发问与关怀可以使人的心魂趋向神圣,使人对生命取了崭新的态度,使人崇尚慈爱的理想。
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满了凶险,不因谁的虔敬就给谁别的优惠。
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小说的意义
小说只是让我们欣赏生命这一奇丽的现象,这奇丽的现象里包含了上述的“到底”和“什么”,但小说不负责回答它。
小说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一个摆脱真实的苦役,重返梦境的机会;欣赏如歌如舞如罪如罚的生命之旅吧。
爱情与孤独
没有什么能证明爱情,爱情是孤独的证明。
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益出来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孤独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生理问题,孤独是心灵问题,是心灵间的隔膜与歧视,甚或心灵间的战争与戕害所致。
让我们记起人类社会是怎样开始的吧。那是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于是知道了善恶之日开始的,是从他们各自用树叶遮挡起生殖器官以示他们懂得了羞耻之时开始的。善恶观(对与错、好与坏、伟大与渺小等等),意味着价值和价值差别的出现。羞耻感(荣与辱、褒与贬、歌颂与唾骂等等),则宣告了心灵间战争的酿成,这便是人类社会的独有标记,这便是原罪吧。
从那时起,每个人的心灵都要走进一千万种价值观的审视、评判、乃至误解中去,枪林弹雨一般。每个人都不得不遮挡起肉体和灵魂的羞处,于是走进隔膜与防范,走进了孤独,但自从那时候起,所有人都生出了一个渴望:走出孤独,回归乐园。
那乐园,就是爱情。
你的意识醒来了,看见自己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躯体中,而在自己之外世界如此巨大,人群如此庞杂,自己仿佛囚徒。
爱却艰难,心魂的敞开甚至危险,他人也许正是你的地狱,那么有心灵的伤疤结成的铠甲,有防御的目光铸成的刀剑,有语言排布的迷宫,有笑靥隐藏的陷阱。在那后面,当然,仍有孤独的心在战栗,仍有未熄的对沟通的渴盼。
在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心灵的孤独怎么样了,爱怎么样了?以及,性又随之怎样了呢?
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的。人不仅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且是一个个分开着被抛来的。
爱和友谊,不是一种熟食,买回来切切就可以下酒的。爱和友谊,要你去建立,要你亲身投入进去,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得到。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必定已经改换了一种心情,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生活与死亡
所以我说,对病,对死,对一切困境,最恰当的态度是敬重。
所谓知命,就是知道命运反正是不可能遂人愿的,人呢?务必不可逃避困境,而要正眼看它。
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和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和坟墓。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
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里,去看生。

喜欢的国内作家不多,史铁生是其中一个。无疑,他是懂得孤独与死亡的。这本书是好几年前看的,好多话语一直留在了心里。
今年和朋友们聊天,聊的最多的就是孤独与爱情,分享这本书,希望孤独中的你们知道,其实大家都一样啊。一样的孤独,一样的渴望爱。
活着,去爱和被爱,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情。
入秋了,愿你们好。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延伸阅读

《史铁生散文选集》
作 者:史铁生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微信号:wedh1854
在瓦尔登湖,悦读悦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