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多么不同?-Week2 美国课堂的文化冲突
其实这一周心情并不那么好,忍不住把豆瓣当成半个树洞吧。
虽远隔重洋,但这周确实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culture shock。星期二刚打开邮箱,就发现老师表示我罢课啦,为什么呢?因为Black people have been fighting ongoing systemic and individual oppression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founding,所以为了支持BlackLivesmatter的运动,老师决定加入ScholarStrike的活动,带领我们一起罢课抗议。
最开始当然是愤怒的,每个学期将近二十万的学费,每堂课都是几千美元的价值,然而,目前为止收获了什么?老师上课的时候闲扯没有重点,网课的形式再加上超乎想象多的人数,一堂课下来说不上什么话,当然也是我自己能力所限,老师上课时说的内容又并非我所熟悉的,转专业的困难+语言的难关+网课的阻隔,我感觉和我的老师与同学们都好遥远,我现在十分怀疑这一年的课程是否会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学到扎扎实实的知识,或者说在心理咨询这个领域培养起我需要的技能?
从一开始,转专业申请心理咨询就是极端困难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在国内不热门在美国却很热门的专业,每个项目招生人数都极少,国际生更是寥寥无几,几乎每个项目国际生人数不超过5人。我愿意为此付出大量辛苦,但是到头来,底线一再降低,从去不了美国到上网课,原本以为网课虽然没有了和同学的交流至少还可以学到知识收获文凭,可是前两周的课程目前只能说挺失望的。老师要支持social justice我会支持,可是当这些影响到了我的利益,或者说需要我爸妈花高额的钱作为牺牲,我还会觉得坦然无事吗? 也许我只能进一步降低期待,能学一点是一点,自己多多努力,看完老师的reading,尽量对得起我的学位吧。
真正觉得culture shock的是,身边的美国人都大力支持这个活动,甚至连和我关系很好的中国朋友也觉得为了“更崇高的事业”牺牲一些我们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我有种被政治正确绑架的感觉,我很不喜欢我的某位黑人同学说的,当黑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我们怎么还能只考虑自己受教育的机会呢?
其实这一切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人和人对于一个事件可以有多么不同的反应。 我想,还是因为彼此的经历不同吧,普遍来说,曾经在海外生活经历过discrimination的同学,能够更好地对minority group感同身受,也会更支持这样的活动,对于海本同学来说,罢工也是常态了。但是,作为一直生活在国内以majority身份生活的我来说,很难真正与千里之外的美国黑人的愤怒与悲伤共情,也不习惯这样以影响他人利益为前提的罢工抗议。这就是文化差异吧,美国人会觉得罢工抗议是individualism的体现,是表达自己的需求,我却习惯于看到这些行为给沿途无辜的商家和行人造成的影响。从某个角度讲,我也更理解了multiculture的意义。
Anyway,虽然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但是要真正去理解这些人与人的差异,和与自己不同的人产生连结,还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