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母视频通话之后……
"原生家庭"是现今一个巨时髦且被反复提起的词,一个人身上一切好的与不好的印记里,总是逃不过"原生家庭"的巨大影响。
当因为什么事情而过分苛责父母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这样的论断是不是并不太客观以及公平。正如每个人都拥有独立自主的价值体系,父母的价值养成和认知观念,也受长期以来周遭事物的影响。如果我们一味如此,他们又该置于如何的境地呢?毕竟,通常情况下,没有一个父母是愿意着,事物往不好的方向发展的。
我不知道,从何时起,跟父母通电话或者视频,成了一件对我来说有"负担感"的事情。这并不是说,我反感或者厌恶这样的行为和过程;而更多的是,好像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我们之间价值观和认知观的不断分化,每一次聊天总能聊到一些"聊不在一起"的事情,而这个过程结束之后,我总会有一些莫名的压力感。
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母,当然是最最普通的那类人。和那些在某些地域、领域里,或多或少拥有着"特殊"资源的人不一样,我的爸妈是完完全全从农村出来,靠着自己的小生意一点一点留在城市里的。这个过程的艰辛,从小看到大的我,比任何人都清楚。
尽管他俩都有着彼时还说得过去的高中学历,但他俩的"三观"其实根本上还挺不一样的。我爸属于顽固的"保守派",他总是念叨着"就是说么,就是说么",好像吸收和接受着一切对他来说未知的事物,但其实仍然坚定不移地固守着自己认知里的"一亩三分地"。我妈不一样,很多我的认知的想法,跟我爸一谈就崩,跟我妈说,她总能够接受并认同。在我看来,我妈是个能接受新鲜事物、思维很开阔的人。所以,从小到大,这个家庭像无数其他家庭一样,历经数次"大小争吵",甚至还曾经一度处于"离婚"危机中,我的想法里,一直觉得,"我爸配不上我妈"。
他们应该算是八十年代的"半包办婚姻"吧,虽然是媒人介绍相亲,但其实彼此并不能算得上真正的了解,更多的是双方家庭促成的结果。有一次我看到了他们的结婚证,我爸那时候"又瘦又丑",我妈怎么着也算是一枝花。我总是调侃道,说我妈当时是怎么想的,还开玩笑说,"如果我妈有更合适的人,我鼓励他俩离婚"之类的话。
我以为的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十个月就学会走路了!"
这真的是从小到大,我经常跟我的小伙伴夸耀的一句话。我虽然不是天才,并且不那么自信,但客观讲,我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是真的挺强的。学一首歌,旋律和歌词只需要过三遍,我就能轻松唱出来;背东西,哪怕是英文课文,三遍也一般是我所需的上限。
大概九岁左右的时候,我跟我妈说,我想学做菜,然后平生第一次花费一个小时用一根黄瓜,切了一盘黄瓜丝。那个时候起,第一次自己煮方便面,第一次炒菜(西红柿鸡蛋),第一次熬稀饭。
好奇心是我做这些的原动力,但现在想想,可能那个时候的自己,想让自己快点长大吧,想尽自己的力量帮父母承担更多的东西,不想让自己和弟弟成为父母的累赘吧。毕竟,7岁那年,我跟当时三岁的弟弟,被他们"扔"在老家奶奶家里呆了一年,而那一年,虽然现在想不起来太多不悦的事情,但客观评价上,过得确实并不算好吧。或许,那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个"负担"。
我不知道,这段经历对于弟弟而言意味着什么,三岁的他可能很多事情都并不太懂。只是,此时此刻,我突然意识到,或许他那执拗般的性格,也多少来自于此,毕竟那一年我还有学可上,而我不在家的日子里,他当时是怎么一个人度过的,未可知。
或许这种"愧疚感",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吧。所以,从小到大,我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可以做得更多,我愿意花的很少。
后来的我
步入工作的那一刻起,当自己挣得第一笔钱支付了一个季度的房租时,我想,我内心是极其轻松的。
可能也因此,之后的许多年里,我自己的消费观是蛮激进的(而我也是直到最近,才意识到自己这种观念背后或许存在的一些的问题)。比如说,我一度每年要换两部手机,一部苹果、一部当下比较流行的型号的安卓机。其他各类电子产品,也陆续换了N个。
但实话讲,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数码发烧友,我自认为,自己也就利用了我所拥有的数码产品性能或功能的10%都不到。我享受消费后的快感,但通常这份快感很快就消失殆尽。于是,我便用新的购物体验,再次弥补这样的感觉缺失,如此循环。
我想,这来自于,长久以来,自我禁锢下的"选择权"的缺失,让我对于拥有"选择权"充满了执念。
其实,之所以说是"自我禁锢",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建立的基础,都是"我认为"、"我以为"和"我不说";而现在,早已成年的我,很清楚,父母曾经的"忽略",并不是"抛弃",只是想要从这种曾经的"恐惧"中剥离出来,恐怕太难了。
所以,我数次地,在旁人看来"洒脱"地、不拘金钱地到处游历,直至后来选择负债出国留学,我一度以为,我只是想逃离,逃避不堪的世事,渴望重启自己的一生;到现在,却发现,我其实一直以来的行动哲学,无非就是想要靠自己拥有这份缺席多年的"选择权"。
今天的故事
"世俗的标签",大概是今天这场"突然"的视频电话的唯一核心主题。
你可能能想象得到,这场对话,围绕着父母们老生常谈的问题:结婚。
我承认,因为数年前的感情问题,让我对"结婚"这个话题,或多或少产生了排异。但今天,被父母连环"压迫"的驱使下,自己说出的一番话,反而点醒了我自己。
"我不是不想找对象,我也不是拒绝结婚。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都合适的前提下去做的事情。当我选择结婚的时候,只可能是因为,结婚这件事情让我过得更好,而不是,只因为周围那些不相关的人说三道四,让自己陷入一个更糟的境地。结婚这个事情,只能由我自己来决定。"
这番话,不出意外地,被我爸无视,但我同时,也意外地看到了,我妈在镜头背后沉思的神情。以前我们之间聊这个话题,我或许应付的情绪更多,最终也不欢而散。这大概是我第一次,在这么一个非正式的会谈中,说出的一段正儿八经的发自肺腑的想法。
我当然明白,现在的他们,并不是真的在乎旁人的看法,他们想要的,一方面是与别人一样的三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而更重要的,是担心年龄逐增的我,在一个人面对冷暖自知的生活时,会过得糟心。
只是,现在的我,更希望他们能像小时候,"迫于生存压力"那样"忽视"我;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种带着"标签化"的关心,反而成了我现在最大的心理负担。因为,如果我不能说服他们跟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恐怕我永远无法与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写在后面:
正如我以前的文章所说的,亲情是我最大的软肋;而这篇文章写得,没有意外,真的挺难的。心里一肚子话想说,但又觉得真正说出来的时候,总未免伤己又伤人。
所以,一度,写写停停。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带着文初的那个疑问来写的这篇文章,因为挂电话的那一刹那,确实有一种难以言述的压力感。只是,当我得出这份负累之感,来自于曾经害怕成为"负担"的心理时,我崩溃了。可能是,二十多年之后,再回头看那时年幼的自己,多少感觉到心疼吧。
我当然很自豪,且不后悔,小时候的自己,懂事不任性;可是,如果真的再有一次机会的话,我还是希望,他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些。
20200914 Melbourne | 插图 Photo by Jude Beck on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