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青城山
一、山水之间
八月末,离开成都之前为了不留有遗憾,我决定这两天去一趟都江堰和青城后山。虽然这个时节的天府之国阴雨绵绵潮湿闷热并不适合去旅游,但内心那颗躁动的心还是不安起来,过了今天的日子,明天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果然当天去的时候天已经是阴沉沉的了,坐青铁还没有出成都天就下起了小雨。雨中看水看山,想想都挺美。

在国内好像有个惯例,每座旅游城市的车站门口都会聚集着大量的旅游大巴和一窝蜂的出租车,稍微管理好点的会有序地接客,但多数管理会很差,出租车主就像位红楼接客的老鸨,很会察言观色,看人接客。都江堰相对来说好了很多,也许是因为疫情游客数量减少,大家都是短途游,车站外的司机们也是懒洋洋地爱搭不理。
下车之前,我曾思考这次自己应该要什么样的旅行或者该追寻旅行的哪些意义。
我想自己还是喜欢在旅行的过程中,而非到达了目的地的那种兴奋。比如我会在下了青铁后用导航找到去景区的公交车,时间虽然慢了点,但可以真真切切地接触到这座城市的市井底蕴或者灵魂所在。
一路上交通还算顺畅,街道半旧半新,似乎这都是古城的一种发展的经济瓶颈,一面打着文化的旗号,另一面生产经济却不温不热。

环顾四周,公交车上不乏我这样的穷游年轻人,从脸上的表情和不停嘴地诉说着可以看出他们的兴奋。这也道出了一个表象,大多数的游人都是在到达景区的途中激动到顶峰,等回来出景区门口时都会是疲惫不堪,精神萎靡,甚至不屑于那些刚刚进门的新人欢呼雀跃地拍照模样。
来都江堰也是如此,进去和回来的人群很清晰地看出大家的心情,那些瘫坐在路边的人群眼神默然疲倦,好像刚刚做完一次并不舒服的性爱。
在正式进入景区门口时便听到磅礴的流水声,近处看水质呈碧绿色,空气中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看完此处后我便慢慢地随着人群进入景区,途中也拍了几张看起来不错的图片。
这里的景区与别处有点不同,私人导游特别多,几乎每过一个景点就有戴着工作证的女士来问需要导游吗?
但凡遇到我都摇手示意拒绝,毕竟自己来之前做过功课。
而对于都江堰在小学课本里就曾学习过,说实话那时只记住了地名和李冰,至于治水的原理根本是什么也不通。这次特意在网上看了动画演示,知道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各个名称的来历和各自的作用。
等真正到了现场更为感动震撼和感动,特别是站在鱼嘴前看着岷江之水与远处的山峦云朵嫣然一幅古代山水墨画。

我常常想该如何才能追寻这些名胜古迹,身临其境不过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但是真正地让自己感同身受的还是那份能触动灵魂的瞬间。当我站在二王庙的最高处俯瞰都江堰时这种情怀达达到了顶点,配合着此刻的山上与山下都下起了细雨,恍惚间有种烟雨江南的氛围了。
我总感觉到像这种高光时刻应该像小学语文课里的文章在末尾的时候来个感情的升华,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比如杨朔的《荔枝蜜》。可惜我是个俗人,只会顾及自我感受,暂时不会产生什么高大上的家国情怀,倒是想起了历史上最有才华的两位诗人来了,李白与杜甫。
我即向往李白的洒脱与豪情,也欣赏杜甫的忧郁与落寞呢。这种心境是我在人来人往的都市与安详柔和的乡下所体会不到的,我也似曾与那些朝代诗人追寻着,这种命运心有灵犀带来的撞击,是任何的语言都描绘不出来的。
真的很庆幸自己在初高中时代读过的那些课外书,至今已过近二十余年仍然没有忘记那些历历在目的文字。站在此处,凭栏远眺,脑子里一直回转着几首诗词,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跨越老中青的岁月诗词不正是多数人的风雨生活写照。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便在唐诗三百首鹤立鸡群,独占鳌头。短短几行字,便将半生的失意写进了流传千古。
我极力推崇这两首诗词是因为诗词中的不可言表的意境只有生活过,体会过才能深刻地体会出来。这与学生时代读诗做阅读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想想那时出题人好傻,让一个个稚嫩的学生来试图读懂一个个不惑之年,半生潦倒的成年人思想是多么的荒唐。
下午三点多告别都江堰,坐上了去往青城山的101公交车。车上的人不多,沿途的风景很是怀旧,这个时节是猕猴桃的收获季,不少农户都采摘守着路边对过往的行人叫卖着。我想他们的生意并不好,从这一路畅通无阻的交通就可以看出来,环山路上几乎看不到别的车辆。
二、夜宿青城山
到达青城山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我沿着导航约走了五分钟到了景区门口。途中遇到不少商家招揽生意,问吃饭或者住宿吗?我一概回绝。
再步行一段时间后便到了泰安古镇,这里还算热闹,来游玩的人都在此歇脚。
找了一家面馆点了份牛肉面。在等待的时候计算了时间,六点吃完饭,六点半开始爬山,八点之前到达半山腰应该问题不大。在爬山之前特意看了一些驴友对青城后山的评价,来回五个小时,难易程度为简单。
当看到简单时我便放松了警惕,之前在北京爬那些困难的野山时都坚持了下来,这次问题不大。
牛肉面上来了,果然很有景区的味道,量小寡味,一碗面只有三丁牛肉。

我在半山腰选择了一家在又一村的地方名为锦苑的客栈,按照我的计划趁在天黑之前应该能到达地方。但看天色已渐明朗,到天黑一个小时的时间应该是足够了。这时手机响了,接听原来是客栈的老板娘打来的,她问我在哪里?我说已在山脚下。
她说要不要让她儿子开车来接我上山。
我说不用了,我想爬山去。
她听后说好吧,那路上注意安全,一定要从五龙桥那里上山。
我谢过她后便再一次确认了爬山路线。
待过了五龙桥便真正到了徒步爬山,这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从山上下来,从他们急促的步伐可以看出上山一个心情,下山又是另外一个心情,面无表情,一副看透人生的状态。
这时一个小贩走了过来,问我这时还要上山啊,要不要住宿。
我谢绝了他,说已在山上定好了房间。
在正式爬山时我调整了一下背包,折叠登山杖也打开了。山路不是很宽,仅能上下两人侧身通过,山路是按溪水的流向依次搭建,山路多为人造台阶。从山涧流下的溪水很大,可能是刚下过雨的原因,流水的声音特别大,五步十步就能看到一个小瀑布。
站在小瀑布下,湿气特别重,温度一下子降了许多。这时从山上走下的人已不多见,我抬头望了下山上,只能从雾霭中看到那些逶迤的山路消失在大大小小的瀑布中。

约半小时后山路便真正陡峭了起来,这时山上已不见人影,只有飞瀑蝉鸣声,山路已被水完全浸湿。我小心翼翼地攀爬着,生怕一个不小心跌倒,如果伤了脚或膝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这半山腰不见一个人影。虽然时刻注意着脚下,但还是在三潭雾泉的地方一脚踩空,整个左脚踏进了一处灌满水的完全凹进去的台阶,瞬间左脚感觉到了泉水的冰冷。
这时的我又看了一下时间和天色,已是傍晚七点半了,山里的天色来得快,暗了很多,只有空白处没有树的地方能看到点光。我有点后悔了,但如果这时退缩又不符合自己的个性。这让我想到了武二郎喝了十八碗三碗不过岗的酒后走到景阳冈看到官文说山上真有虎的情景,是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上行?我打定主意,继续往前走,有这么个山东老乡偶像在前面顶着,何惧之有?
待爬到一处用木头搭建的简易凉亭时,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稍微的害怕感。凉亭分为两层,上面好像是用长满了青苔的茅草覆盖,极近荒凉,好像被风一吹就要倒掉的样子。这时的天气已基本上暗了下来,我靠着仅有的一点点光谨慎地向上爬着,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心里头默念安慰自己道这是一处已经开发的成熟旅游景区哪会有什么财狼虎豹。
终于约两十分钟后我听到了有人的说话声,这才放松了下来,应该是离又一村这个地方不远了。又一村这个地名启的真好,应该是借鉴了陆游《游山西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诗句真是真正身心地体会到了才能明白这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我放慢了脚步,寻着人声和灯光到又一村的锦苑客栈。
山间的客栈名气的好坏大体都取决于老板娘的热情和风情,很显然这家老板娘热情十足,风韵早已不在,四十多岁出头的她素颜待客,她为我选了四楼的一间最靠边的房间,说那是最好的观景房,可以推窗看到外面的花溪楼。

晚上山里的空气很冷很湿,我进了房间便把窗户关了,窗帘拉上,电褥子打开成了睡眠模式。
洗了个热水澡后躺在椅子上打开了电视,胡乱地打开了一个台播放着,习惯了热闹来到了这山间这一切都太安静了,外面只有哗哗的流水声。
半夜突然醒来,是外面下起了雨,雨不是很大,因窗前靠近一棵树,雨水应该是滴答在窗子上了。我一般半夜配来,很难再快速入睡,真是应了那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拿起手机看了下时间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这个时刻的山上除了雨声再也听不到任何的声响了,这种感觉好像我一下子坠入了古诗词中的那种幻境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夜半秋雨,僵卧孤村。真的很庆幸在这人生过半之迹能在这一刻追寻到了儿时的梦想,一个人在异乡深夜听着窗外风吹雨滴直到天亮。
再一次配来时已是早上七点多了,我是被窗外的鸡叫声给响醒了。
我今天的计划是早上八点离店接着向白云寺的方向爬去,中午十二店之前下山到达泰安古镇。退房的时候店家问我要不要吃早餐,我谢绝了,趁着这个时候早点爬应该会更好。

早上的青城山,因为昨夜下了一场雨更显潮湿寂静。远离又一村后整个山上已如我昨日登上时的情景一样,整个山路空无一人,好像整个景区都被我一个人承包了,顿时感觉真好。
山中三步五步便可以看到一座座凉亭,我没有停步歇息,想着赶紧爬到山顶再好好地休息。就在我一步步地向上攀爬时,眼前出现了一条羊肠小道,我顺眼望了过去,应是景区不对外的野山路,待我低头再看时,在叉路口离我有三米远的地方有一截枯木状的东西,仔细看时竟然是一条花蛇。我略惊赶紧快速通过,南方山里的蛇一般都有毒,而且又是在前不见人后不见村的地方,万一被咬一口那可真是坐等毙命。
再往上时我比之前更加小心地注意地脚下的山路,万一再有一条蛇盘在山道上那可真不是开玩笑的。此刻我无比地希望对面的山上能走下别的游客来,起码能让我放心上面的道路是安全的。终于爬到天然崖壁洞窟时见到了一行人在烧香拜佛,我缓了一口气,稍稍调整了呼吸。眼前的山路比之前陡峭了许多,崖壁处的佛洞此起彼伏,连绵数百米。不过佛像都是泥塑的,多半已是破败不堪,由次也能看出这里的香火并不旺盛。到了白云寺更能看出这里的香火有多拮据,顺着碧云洞天的台阶一直向上爬便到了白云寺,寺里只有两位穿着素衣的和尚,还有一位中年妇女招呼着游人卖矿泉水和泡面。
整个白云寺加上我还不到十个人,另外还有两条狗一直卧在寺庙门口。寺庙很小,只有一个正殿,由装饰的效果来看这应该是座古寺,只不过年旧失修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尴尬样子。后山因为离前山较远,比起人流量来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而游人就算来了后山也未必都能爬到此处来。
其中有一位年老的和尚一直在跟游人推销香火,说此处便是后山最高峰了,烧香拜佛最灵验了。但是我等游人都嘻嘻哈哈地拍着照哪会再花钱拜一个破庙呢。不管怎么说此处还是缺少了点仙气,观景并不佳,道是在寺庙的右侧有一颗硕大的松树,松树上有一只松鼠正在跳来跳去,此刻的它已完成喧宾夺主了,完完全全把泥菩萨的风头给盖过了。

下山时有幸读到了贾岛的诗《送灵应上人》,“五月半间看瀑布,青城山里白云中”这应该是最为有名的一首关于写青城山的诗了。
接下来的下山之路极为顺畅,上山的游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到达一处深泉无山路时,坐摆渡船到了岸边,自此终于下山了。
我在山脚下选择了一家临河的餐厅舒舒服服,慢慢腾腾地吃了顿午餐。如果放在三年前指定还得吃完十多块的面来凑合,但现在而立之年后的人生注定要与众不同。
脚下是潺潺的流水,眼前是翠绿的高山,嘴里的美食津津有味,放松的心情真真切切地实现了一次。
回去的路上在车上眯了一会,一个盹的时刻便到了高铁站。
在写这篇文字时已离开成都一个月有余了,这日子就好像午睡醒来一般的悠长又短暂,真的庆幸那时去了都江堰和青城山,往后余生很难再有留宿青城山的机会了。
人生莫不如此,有些美景虽然近在咫尺,但却在心里的天涯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