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es & Coffee Shops | 初秋阿姆斯特丹
谁能想到,去年初秋的旅途之后便再没机会出远门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计划,也让回忆变得尤其珍贵。年初读完了《独居的一年》,当中也讲到了阿姆斯特丹。时隔大半年才下笔,翻着照片,配着书中的情节,试图找到与记忆重叠的碎片。

提到阿姆斯特丹会想到什么?
风车 · 芝士 · 运河 · 鲜花 · 自行车 · 合法的各种消遣 · 咖啡师大赛
还有呢?
梵高,懂不懂艺术都听如雷贯耳的名字
在出发之前,这就是我对这座城市的全部印象了。

习惯性地做好计划再出门,不想错过任何感兴趣的事物和地点。当然还是有取舍,但“回程之后才发现”的感觉实在是太不好了。Google地图被标满了星星,沿着运河,零零散散散布在环形的道路之间。 ✈️ 出发 ✈️

早早从网上订了 i Amsterdam card,96小时,满满当当的行程,做足了功课。幸运地选到了时间合适的航班,一大早飞达阿姆斯特丹机场,按计划领取了card之后去到城市中心的火车站。第一印象是荷兰人的英文也都太好了吧,吃喝出行畅通无阻,咖啡馆和餐馆的menu只有英语版本,这在其他欧洲国家并不多见。博物馆里的标识都很清晰,让人瞬间遗忘这并不是一个英语国家。找到酒店,提前办理了check-in,让我们可以在舟车劳顿之后洗个热水澡小憩。时差让困意压倒了对城市的好奇,两个小时之后从梦里醒来,匆忙出门。




☕️ WHITE LABEL COFFEE ☕️

对于咖啡师来说,再饿的肚子、再困倦的大脑都不足以包容一杯不好喝的咖啡。虽然对抗时差的我们急需咖啡因提神,却还是选择了距离较远的一家早就查好的精品咖啡馆。在公交车上一路望着窗外,城市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



到站下车,过一条马路便看到了White Label的招牌。店门口坐着零零散散的当地人,一只大型犬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要说对阿姆斯特丹咖啡馆的第一印象——其实也是最大触动——便是这里的氛围。作为游客的我们仿佛闯入了一次聚会,咖啡师是host,来喝咖啡的都是参加party的人。尽管我们有着明显的外国脸孔,但这里的人对我们似乎没有一丝陌生感。旁边的姑娘张嘴就问Wi-Fi密码,来过生日的小女孩害羞地跟我们打着招呼。“叮”一声,烤箱里的蛋糕准备出炉,咖啡师随手拿起糖袋,直接“肆意挥洒”在蛋糕上。没有严谨的称重、计时等等,一切都那么随性。回想起来,咖啡和蛋糕都是可口的,然而与环境中的这份惬意相比,好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Casual, cozy and friendly, that’s the first impression on coffee shops in Amsterdam.

☕️ BACK TO BLACK ☕️

逛街的时候发现,很多小店的营业时间是11:00-19:00,八小时,一个班次,工作的人有充足的早、晚时间。大概也因如此,早上八点的咖啡馆里热闹非凡。闲聊的、读报的、晨练结束的、遛狗回来的,我猜定有不少11:00上班的人选择从这里开始他们新的一天。对面坐着两个欧洲人,手中拿着地图在规划线路。在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普及的日子里,我也是这样,去到哪儿都喜欢买上一张地图,拿着它走遍大街小巷,根本没Google什么事儿。


斜前方的窗边,一个姑娘带着她的拉布拉多,似乎是这里的常客——因为进门时,白色大狗早已先她一步去跟barista打招呼,还获得了一块儿饼干。再往前,一位男士在认真地敲击着键盘,完全不为一旁的可爱狗狗所分神。我们点了一杯Flat White和一个Chocolate Danish,面包还未下肚,一位女士带着一只大黑狗进了门。接下来精彩了:一只白色大狗、一只黑色大狗,各自静窝在主人身边,之间隔着两米距离。先按耐不住的是黑色大狗。只见它站起身,尝试着向对方靠近;而白色大狗呢,小心翼翼地嗅着,过了好一阵子才稍稍放松警惕。再然后,两只大狗抛下了各自的主人,挪到了彼此身边,肩并肩挨坐着。我想它们大概是成为朋友了吧。看来这美好的早晨不止属于我们。





我记得在这过程中还接到了一个语音通话。起身走出咖啡馆,在门口接通了电话,是来自家人的问候。我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转头打量起这座陌生的城市。
九月的早上已经有一些冷了。咖啡馆位于河边的街角,偶有小船从运河上驶过。天空是干净的蓝色,点缀着一两朵白云。晨跑的人匆匆而过,整座城市渐渐苏醒。





🌧️ 雨 🌧️

去LOT 61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city bus tour。我们从城市的东边跑到了城市的西边,目的就是为了地图上的这一颗星。在那之前,我们先去找地方吃了brunch。依旧是街角的社区店,有着“no laptop at the weekend(周末请勿使用电脑)”的标识。周末的时间应该属于阅读和朋友的,这是当地人的想法。另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是,店铺的一侧墙边,放着一个“Lost and Found”的小盘子,除了耳机等常见的物品,有人竟然将整串钥匙遗忘在这儿,不是一把,而是一串;不止一串,而是好几串。在花够了时间填肚子和聊天之后,我们准备进入主题。此时门外下起了雨,不是太大,但也不算小。我们钻进雨里,冲向公交站。
☕️ LOT 61 ☕️

下车之后,走过一座小桥,Lot 61就在右手边的街角。如图所示,如我所想象。
根据之前的经验,我知道这仍然会是一家友好且舒适的咖啡店——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向咖啡师打了个招呼并点了两杯咖啡,意料之外的是,我们在这儿喝到了此次旅途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杯:滴滤萃取的卢旺达,干净柔和,清晰的橙子风味映在舌尖——没想到batch brew竟可以如此让人惊艳。此外,整个空间的装饰也正好对味——从灯到小物,都是喜欢的风格。再一次的,咖啡师流利的英语让人惊诧,简直是除了英语国家之外最英语友好的地方了。我们和咖啡师愉快地交谈,约定好过几日再来喝咖啡买豆子。


我们也是在这里度过了在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个下午。


☕️ De Koffieschenkerij ☕️

他“剪头发”的行程让我有了时间可以自己喝上一杯。巧的是,近期读的一本小说刚巧讲到在阿姆斯特丹发生的故事,in particular,the red light district。而我要去的这家咖啡馆刚好在这个区域。


De Koffieschenkerij位于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中。在旅途开始的很早以前,我看到过一张照片,皑皑白雪衬着红色的木质门窗,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正是这家咖啡店。
初秋时节,雪白变成了一片片绿色,同样静谧、迷人。点过单之后我选择了阁楼的位置,为了安静也为了窗外的风景。透过窗,我可以看到运河上的一座小桥,街边停着一辆辆单车,行人不慌不忙,陆续走过。门前的庭院里,人们惬意地交谈着,享受他们的早上时光。而我坐在阁楼的窗前,默默发呆等候,什么都没有做。这才是假期该有的样子。


🐘 与小动物相处的闲暇时光 🐘

很久没去动物园了,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看看小动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和国内不同的是,这里的动物并不完全是按照哺乳类、鸟类、两栖类......这样划分的,也并不都被关在封闭的笼子里。更多的分组方式是在同一个区域内,环形水域里游着大鸟,中间的小岛上溜达着羊群,而再高一点的树上,蹲着登高爬低的伙伴们。




💡 Inspiration 💡
在欧洲的旅途中,我们发现很多咖啡馆会有一个标识“No laptops over the weekend, spend time with your friends, spend time for chatting and reading.” 在日本,类似的标识写的是“do not take too many pictures to disturb others”甚至是“no photography”。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国家,很少有人把一个个店铺当作“照相馆”。咖啡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放松的地方——约朋友、看书、工作或者仅仅是独处,都是不错的选择。习惯不同,这是文化差异;懂得“入乡随俗”,这是礼貌与尊重。




疫情后不久的某期《三联生活周刊》谈的是哲学。其中一篇文章说,法国学生从高三开始学习哲学,设置哲学课程并纳入会考。从17岁开始,他们被告知可以开始质疑这个世界了,凡事都有两面性,学校教授的知识也是。(驳静,2020)提出疑问、思考、尝试从反面思考,这印入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反观我们的学习方法呢?17岁的中国学生正准备“可能改变一生”的考试,答案非黑即白,正确的只有那规定好的那一个,一旦认准,其他都不再重要了。说来也奇怪,规则下长大的孩子,却没有习惯遵循规则,总以为规则便是用来打破的,于是才有了那么多巨婴,那么多被宠坏的人。







一位退休的法国哲学老师说,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疫情期间)她还回学校教课的话,她要与学生探讨的是“限制”与“自由”的关系。(驳静,2020)有限制才有自由,可总有人以为,限制是给别人的,自由都是自己的,多么可笑。


🌞 最后送上阿姆斯特丹的日出 🌞


Photography
Sep. 2019 @Amsterdam
Reference
驳静,2020,《关于法国中学哲学的三件小事》,《三联生活周刊》,vol.18,pp50-55

旅途中,不同城市、不同文化与咖啡之间或紧密或微妙的连结,时不时会在脑海中闪现出火花。作为一名咖啡师,能够将咖啡作为了解世界的媒介,透过咖啡观察生活,很有趣也很幸运。于是,尝试着去探索、记录、思考。
👉🏻Cities & Their Coffee Shops👈🏻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