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你还想要逃离去大理吗?
旅游对我来说从来不止是去看风景,我想要的,是去到一个文化和思想上都跟我平时生活的环境更有区别的地方,从差异的立场上去理解不同文化之下发展出来的风景、建筑、人文、语言,这才是我认为旅游最有意思的地方。 在出国变成不可能的当下,放眼国内可以玩的地方,云南的南部,西北的喀什可能是为数不多满足我需求的地方。 因为新疆的疫情和云南南部的暴雨,最终选择了去大理。 在种种之中,对大理的第一印象是:大理的“城市逃离者”实在是太多了! 大部分都还是已婚未育的青年,都是从大城市逃离到这里来的,开客栈,学扎染,租院子,种蔬菜,养猫养狗,过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而大理也因为越来越多的聚集,仿佛变成了这些青年心里的乌托邦。 问起来你们怎么来到这里了呢?总是会回答:“过来旅游一见钟情,就一起决定搬过来了。” 大理人本地人和这些新大理人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圈子,秋山门口喝咖啡的人,和村落里晚上散着步看广场舞的,定然不是同一群人的,对于很多从大城市怀着“悠然见南山”的桃花源梦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必然也不是为了住进真正的农村。 这里已经发展相对完善的社群,生活方式相近的同类,和潜在的共同的社交属性才是他们来大理的原因。 作为一个在大城市漂泊并始终没有定下来并且近乎稍微大龄的青年,我也会好奇自己会不会也跟他们一样选择这里作为自己人生里的一站,一路上,我下意识地在自己身上寻找到那个最终使他们作出“逃离”这个决定的灵光,但我始终没有找到。 甚至在朋友常常开玩笑跟我说:“你看这里这么好,你又是这样要自由的青年,我们以后过来养老好不好 ” 的情况下,我几次犹豫都没办法爽快地说好。 为什么不好呢,其实大理,真的很像那个我一直寻找的地方。 直到旅程的后半段我才理清自己的心思,对我来说,城市的社会属性远比其自然属性更重要。 大理的好,好在它的自然环境,令我吃惊的是,中国居然也有这样的“地中海气候”区域,简直就是亚洲的欧洲,中国的加州,除了稍微烈一点的紫外线,完美的温度和湿度,丰富的植被,干净通透的空气,山水皆在可及处,人民淳朴又善良。 我有感慨在全球气候变暖,水平面上涨,沿海“大城市”越来越不宜居,甚至有消失的风险时,这样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如果不是以后的“城市新贵”简直是说不过去。 我的暑假备选里面会永远有“大理”这个选项,还有南半球的巴厘岛,以及欧洲的意大利,他们大概会在我未来的人生的暑假里,摇骰子随机出现。 暑假归暑假,可令一个城市更加动人的地方,是“我想要每年都来过暑假”远远不及的。 四季街市上摆摊的手工艺者跟我直接或间接能产生的共鸣,跟菜市场上卖菜婆婆叔叔也没有多大不同,对我来说,无论是那个还是保持着农村形态的旧大理,还是这个被很多人呵护生长起来的新大理,都是一样的,他们对我对意义就是让我进行短暂的城市抽离。 田园生活可以让我很开心,但大概也就开心十几天,种菜和养鸡并不能真的令我内心平静,喝咖啡和消磨时光也并不能带给我更多能量。 身体本能地觉得我喜欢的生活不在这里,所以那个我一直寻找的灵光也就一直没有出现。你看,在诚实这件事上,身体总是先于思想。 我可能只是一个被现代文明和工业化生产的物质侵害的青年,内心的文艺是不可伪装的,跟这些勇敢地迈出现实脚步的理想主义者相比,我似乎是一个还被世俗牵绊着的,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者。 因此,我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城市的机器中去,我需要在纷乱中找到自己,我需要在喧闹的环境中,才能有勇气喊出自己最大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