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史——古代美术和中世纪美术
一、古代美术
古埃及美术特点
1.古埃及美术是为了极少数人服务的。古埃及是东方最典型的奴隶制国家,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独裁王国。那里有十分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为了维护法老的绝对尊严,必须借助宗教势力来统治人的精神世界。这导致法老不惜数十万努力来为自己建造陵墓、庙宇,雕凿巨像,以表现他至高无上的地位。2.理智因素与固定程式结合的造型法则。原始美术中的形象创造,全凭直觉感受的记忆。古埃及美术的创造则更多地运用理智因素。如正面律: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这种造型法则形成,便被认为是唯一的正确方法,以后的艺术家必须严格效仿。于是,程式化的造型形成了古埃及美术的重要特点。这种重理智的描绘方法,虽然很少见作者的激情流露,但作品却呈现出惊人的秩序感。3.强调几何形式规整,追求装饰风味的表现手法。古埃及美术的形式创造绝不是人以虚构的,而是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与几何形式的规整之间的密切结合。这使人感到古埃及美术的表现手法总是十分概括简练,并具有装饰风味。4.刚劲、宏伟、庄严、明晰而简练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面貌的形成,正是以上特征的形象体现。它折射古埃及的时代精神,显示出人类理智发展的一个新的水平
古埃及美术各阶段
古埃及美术分为古王国美术、中王国美术和新王国美术,以古王国时期的美术成就为最高。古王国时期的美术以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于初期阶段。金字塔的外观对称、稳定,具有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上的压力,它象征着法老的威严地位,也说明了埃及人顽强的意志力。 雕刻的程式在这一时期也已形成:人物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尊卑决定人物比例,强调刻画头部,风格写实,用色彩、水晶材料装饰,被称为正面律。在浮雕和壁画也有共同的程式,除雕塑的正面律外,还按照横带状排列,充满画面。中王国时期战乱频繁,中央政权奔溃,美术成就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不再有古王国时期的宏伟的金字塔建筑了,取而代之的主要建筑是庙宇,庙宇享殿入口处两侧出现方尖碑,刻有国王的名讳、封号。这一时期的贵族墓室壁画也逐渐流行,程式上遵循古王国传统,但表现风格更活泼、圆润、优美。新王国时期建造了大量神殿、享殿、方尖碑等纪念性建筑,最杰出的代表是哈特谢晋苏特女王享殿。雕刻在这一时期又重现繁荣,出现了真人大小的雕像和巨型雕像,且技巧更成熟,刻画更准确。壁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主要用来装饰宫殿、庙宇和陵墓,保存最多的是墓室壁画,画面内容多为墓主生前的活动场景,有世俗性质,处理手法更大胆和自由,在常见的军事、狩猎、乐舞等场面上,对人物姿势的描绘更生动,带有明显的享乐倾向。
古希腊艺术特点
古希腊艺术是歌颂人、赞美人、以观察现实中的人为出发点的写实性艺术,模仿自然基础上的理想美。希腊艺术中的理想形象是既有典雅宁静气质又有运动员一样的体魄的形象,因此对健康美的人体的极致刻画成了艺术家们一致认同的精神追求。他们认为美是客观的数量比例的和谐,黄金比、人体比例分别为0.618:1,1:8,寻求和确立美的客观标准。波留克列特斯的《法则》一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还从力学角度出发,进一步解决了人体重心和各种动态之间的关系。强调理性和共性,确立了建筑的柱式和以优美典雅为模式的人体雕刻艺术。神庙建筑上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形成了两种基本建筑柱式: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古风后期又形成科林斯式。雕刻艺术上的程式,不仅体现在千篇一律“古风的微笑”上,也体现在古典时期形成的雕刻理想化脸型上,其椭圆形脸,直鼻梁,平额头,弧形眉,扁桃眼等希腊雕刻审美对当今世界审美观也依然有所影响,也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础。
古希腊美术各阶段
古希腊美术分为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荷马时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一般绘有三角形、菱形、同心圆等抽象形状,用于敬神和陪葬。这一时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几何形的,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古风时期是希腊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和建筑,奠定了情节性瓶画的类型,出现了三种基本建筑柱式: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确立了雕塑发展的基本特征。雕塑上为了追求生动的表情,人物面部的雕刻上都带有微笑,这种千篇一律的微笑被称为“古风的微笑”。古典时期的雕刻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刻家。比如古典盛期的菲狄亚斯,他设计了雅典卫城建筑,创作了卫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他追求的是一种理想风格,其作品创造了典雅、静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波留克列特斯写了《法则》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使艺术家的雕刻创作有了理论支持。希腊化时期的艺术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与当地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既有各地特色又有希腊风格的艺术类型。小亚细亚地区的伯加摩斯盛行史珂珀斯的悲怆风格,宙斯祭坛复杂的构图,激烈搏斗的动作,相互纠缠的强壮躯体,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激情的、悲剧的气氛。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还有《拉奥孔》,但对戏剧效果的追求胜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因此显得不够沉稳含蓄。
希腊荷马时期艺术特点
荷马时期是根据《荷马史诗》作者的名字来命名的,这一时期是神话形成期,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时期。最早的造型艺术作品是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一般绘有三角形、菱形、同心圆等抽象形状,用于敬神和陪葬。这一时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几何形的,没有细节刻画。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几何风格时期”。公元前800年左右,出现人体和野兽的造型,神话故事人物也有描绘,几何装饰风格为东方样式风格所代替。
希腊古风时期艺术特点
古风时期是希腊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贸易的交往使得希腊艺术吸收东方文化之长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美术成就主要是瓶画和建筑,奠定了情节性瓶画的类型,出现了希腊柱式,确立了雕塑发展的基本特征。瓶画主题开始为叙事性的动人故事,先后出现了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神庙建筑上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围柱式,形成了两种基本建筑柱式:多利亚式和伊奥尼亚式。多利亚式柱身粗壮,由下往上逐渐缩小,刻有垂直、平行的浅凹槽,柱头简单,是对刚强男性身体的模仿。而伊奥尼亚式则是对女性身体的模仿,其柱身纤巧、细长,凹槽也更密,柱头带涡形卷,檐壁有浮雕饰带,给人感觉匀称轻快。后期又从伊奥尼亚式演变成科林斯式,它的柱头更华丽,像一个花篮。雕塑上,这一时期出现大型圆雕和建筑装饰雕刻,但雕像多处于呆板僵硬阶段,为了追求生动的表情,人物面部的雕刻上都带有微笑,这种千篇一律的微笑被称为“古风的微笑”。人物通常着色,衣纹和头发刻画具有装饰性特点。古风后期的雕塑水平有了明显进步,表情不再僵硬,人物细节刻画得生动和谐。
希腊古典时期艺术特点
古典时期是希腊艺术的繁荣期,建筑和雕刻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古典时期的围柱式建筑的各部分开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总的趋向是简练合理,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卫城建筑群,而巴特农神庙又是其中最典型的长方形围柱式建筑样式。它的屋顶是人字形坡顶,东西两端有山墙,这是古希腊建筑最基本的形式。雕刻方面已经完全摆脱古风时期的拘束和装饰性,产生了写实而理想的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刻家。这一时期的雕刻最大的特点是无论从人物比例的把握、造型的塑造、动作的规范来说,都呈现一种追求理想美的潮流,旨在创造典雅、优美、静穆的艺术形象。菲狄亚斯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为巴底农神庙的东西三角楣所创作的高浮雕被当作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标本,其中《命运三女神》姿态优美,纤细又繁密的衣纹处理得特别精彩。完美人体比例的理论依据来自波留克列特斯的《法则》一书,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还从力学角度出发,进一步解决了人体重心和各种动态之间的关系。古典后期的雕刻家发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论,提出头身比1:8的标准,这些艺术家们或从雕刻技法或从思想理论都极大的发展了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影响深远。
希腊化时期艺术特点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泛希腊时期”,希腊艺术冲破了地域限制,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与当地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既有各地特色又有希腊风格的艺术类型。本土地区仍保持希腊古典传统,但技巧更成熟,题材上更丰富,《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造型具有古典美,融合了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既有菲狄亚斯的庄严崇高,又有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优美抒情,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埃及地区的雕刻则倾向世俗化的描写,表现日常生活的题材很多。小亚细亚地区的伯加摩斯是希腊化时期艺术中心之一,史珂珀斯的悲怆风格在这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宙斯祭坛复杂的构图,激烈搏斗的动作,相互纠缠的强壮躯体,都给人一种强烈的、激情的、悲剧的气氛。同一类风格的作品还有《拉奥孔》,表现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被大蛇缠住正极力挣扎摆脱的情形,动作夸张,表情痛苦,对外在气氛,戏剧效果的追求胜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因此显得不够沉稳含蓄。这一时期的肖像雕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英雄化和个性化的倾向,艺术家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也大大增强。
古希腊艺术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希腊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其社会历史、民族特点、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邦国家的奴隶主民主政体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艺术中的理想形象就是既有典雅宁静的气质,又有运动员一样的体魄)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造就了希腊人的坚强、机智灵活以及勇于追求理想的积极性格,也使希腊人得到接触两河、埃及等地区文化的机会,因而孕育了一大批最优秀的艺术家。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神话包含着人们对自然奥秘的理性思索,它孕育着历史和哲学观念的萌芽。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使神祇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为促使艺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温和的希腊气候使希腊人有广阔的露天活动和运动场所。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裸体竞技为艺术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体的条件,使他们对于人体美有较早的领悟和表现。希腊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创造出古代世界最杰出的艺术,给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最珍贵的遗产。
古罗马艺术特点
罗马美术的主要成就是建筑,而建筑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体现国家强大以及歌颂独裁者的大型公共建筑,他们运用三合土作为建筑材料,广泛采用了伊特鲁里亚人的拱券,并使之得到了发展。万神殿是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它是罗马与希腊神庙相结合的综合式的建筑。它的圆形大厅规模宏大、建筑精巧,墙面没有开窗户,屋顶的中央留有一个圆洞做采光用,随着天气变化,室内的光线和气氛也随之产生变化。科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它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竞技场的形制对现代体育场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旋门是古罗马的重要的建筑,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而建造的,通常是单独横跨在道路上,君士坦丁堡凯旋门是现存最晚的凯旋门,规模雄伟,但装饰略繁琐臃肿,失去了早期的简洁之美。罗马人在肖像雕刻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希腊雕刻艺术对罗马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希腊不同的是罗马雕刻突出个性基础上的美化,这种个性化和美化的例子最突出的是《奧古斯都像》。雕塑家把矮小体弱的奥古斯都表现成高大健美的统帅,他身着戎装,左手拿着权杖,右手高高举起,正在向士兵发号施令,显示出崇高的威望。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壁画被分为第一风格镶嵌风格、第二风格建筑风格、第三风格埃及风格、第四风格庞贝的巴洛克风格。
-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异同
(1)罗马人是一个冷静、务实的农业民族,他们的艺术没有希腊艺术那样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幻想的成分,而是具有写实和叙事性的特征。(2)罗马艺术风格不像希腊那样单纯,它的渊源复杂,既受了伊特鲁里亚美术的影响,又受到了希腊、埃及、两河地区文化的影响。在同一时期,罗马帝国各个不同地区艺术风格也都各有所异,除了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帝国正统艺术以外,帝国各行省还存在着各种地方风格(3)希腊艺术主要用于敬神,围绕神庙和祭祀、纪念活动进行创作,带有理性化的色彩。罗马人的艺术则大多数是以给帝王歌功颂德、满足罗马贵族奢侈的生活需要为目的的。(4)希腊人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但罗马人在肖像雕刻艺术方面却有独特的成就。希腊雕刻强调的是共性和民族精神,而罗马人要求的是个性特征鲜明的肖像。(5)在建筑上,罗马人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他们在技术上首先开始运用三合土,在结构上广泛采用各种拱券,在建筑类型上比希腊更为丰富。希腊主要是神庙和剧院建筑,而罗马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各种类型的实用性和纪念性建筑。罗马人在建筑的空间处理、节约材料、耐久实用和美观等方面都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为以后西方的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总之希腊和罗马艺术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比较: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罗马艺术是实用主义的、享乐的、强调个性的、宏伟壮丽的。
二、欧洲中世纪美术
早期基督教美术特点
早期基督教美术主要出现了墓室壁画、建筑和雕塑三种艺术形式。墓室壁画主要描写未来世界及死后的拯救,多采用寓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故事情节和环境经常被省略,画面带有许多抽象说教的成分。人物往往直立,缺乏体积感,衣服、手等细节描绘得极为简略,背景也用平面方法处理,具有浓厚的希腊罗马痕迹。建筑方面借用了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叫“巴西里卡”,它是一种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割过廊的公共建筑,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雕塑方面,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在表现手法上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大差别。
拜占庭美术特点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穹顶结构被加以变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穹顶连续构成开阔高达的内部空间的特殊样式。到拜占庭帝国的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首先,它的平面结构、窗间壁柱外的飞梁仍能使我们想起巴西里卡式的特征。其次,圆顶是在四个拱门之上,上面整个圆顶的重量都经过四个拱柱传达到四个角的方块柱上,而拱门下面的墙并没有负担重量的功能。从这两点上说,拜占庭的圣索菲亚教堂混合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气魄雄伟的混合建筑。
而镶嵌画也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拜占庭的艺术家们把平面描绘的人物融入金色背景的抽象空间中,对构图的处理使画面陷入静止状态;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动态被处理成机械的运动,艺术家的任务只是为了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而排除具体人物的个性刻画。镶嵌画的色彩不是模仿物体的自然颜色,而是取其象征性的含义。如:基督用蓝色或樱桃红色,或为金色的衬底,圣徒用黄色,圣保罗用紫红色等,注意运动补色并列和色块对比。广泛地使用金色背景,并覆以玻璃片以获得平面的闪光效果,使人们发挥无穷的想象,进入一个超凡的世界。代表画作: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镶嵌画。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侍从》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侍从》。
拜占庭镶嵌画特点
镶嵌画也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拜占庭的艺术家们把平面描绘的人物融入金色背景的抽象空间中,对构图的处理使画面陷入静止状态;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动态被处理成机械的运动,艺术家的任务只是为了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而排除具体人物的个性刻画。镶嵌画的色彩不是模仿物体的自然颜色,而是取其象征性的含义。如:基督用蓝色或樱桃红色,或为金色的衬底,圣徒用黄色,圣保罗用紫红色等,注意运动补色并列和色块对比。广泛地使用金色背景,并覆以玻璃片以获得平面的闪光效果,使人们发挥无穷的想象,进入一个超凡的世界。代表画作:意大利拉文纳的圣维他尔教堂镶嵌画。在教堂的主祭坛上方是镶嵌画《荣耀基督》,两边是表现皇室参拜的镶嵌画,一边是《查士丁尼皇帝和侍从》一边是《皇后提奥多拉和侍从》。
加洛林文艺复兴
到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经历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起加洛林王朝。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同时也希望借此恢复罗马帝国的封号。将辉煌的文化传统注入到这些半野蛮民族血液中的愿望使这位皇帝亲自领导了这次文艺复兴。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次复兴的重大意义在于将北欧的日耳曼精神与地中海文明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罗马式美术产生条件
罗马式美术的起止时间约为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在欧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哥特艺术以前的所有艺术都称为“罗马式”,或者指在13世纪以前凡是与地中海艺术传统有关的东西。按这个标准,查理曼帝国和奥托帝国的艺术都应称为“罗马式”。10世纪之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教会势力也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道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
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掀起了各地朝拜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罗马式”概念的含混性意味着罗马式艺术与加洛林文艺复兴、奥托王朝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之外,罗马式艺术还有许多不太明显的外来影响:古希腊时代的古典艺术,早期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拜占庭和克尔特-日耳曼的传统。所有的这些风格在11世纪最后完全融合在一起。
罗马式建筑特点
罗马式教堂是从古罗马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并开始用石头屋顶代替过去的木顶,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显得厚重、简洁而庄严。拉丁十字形为罗马式建筑的主要代表形式,罗马式教堂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距地面较高。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坚固,沉重,显示当时封建宗教的权威。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建筑内部雕刻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夸张和变形,表情恐怖、冷漠,构成中世纪艺术中特有的造型方式,注重装饰性 带有地方特色,较少写实风格。代表建筑有英国杜勒姆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雕刻与建筑结合起来,主要在建筑正面,尤其教堂入口处最为重视,大门的圆拱和半圆形的附柱,门楣无一不精工细雕,与周围阔大无饰并略显粗糙的壁面形成强烈对比。罗马式教堂的圆柱雕刻大多以人物像为主,抛弃了植物纹样的纤弱效果,给人以力的感受。壁上浮雕人物被夸张和变形,拉长的比例、细小的头部、不自然的动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构成了中世纪艺术特有的造型方式。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已不是城堡式,变罗马式的半圆形拱为尖角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结为整体,尖顶变得比较轻巧,从而使墙变薄,内部空间增大。墙上设计了许多高大的窗户,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门为“透视门”,即一层层地逐层递进。钟塔和教堂轻巧、高大、垂直,众多的垂直线给人轻盈升腾感,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充分体现宗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均饰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圣德尼教堂首次系统地应用了肋穹结构为基础的新建筑体系,开始使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他们比半圆形拱顶更坚固更灵巧,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允许使用彩色玻璃面,礼拜堂之间的墙被拆除形成了统一的空间效果,昏暗的罗马式室内被宽敞、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巴黎圣母院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它保留了罗马式教堂的特点,但尺寸的窗户,明亮的光线,形体瘦长的人物造型都创造了一种显著的哥特风格。教堂内部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的直线,因此室内空间也拥有了哥特风格所有的“向上高升”的感觉,这与罗马式强调巨大的支撑力是大不相同的。
中世纪建筑特点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的平面结构和万神庙式的圆穹顶。穹顶结构被加以变化,形成由大小不同的弯顶连续构成开阔高达的内部空间的特殊样式。到拜占庭帝国的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希腊十字式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成为控制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的主要因素。罗马式教堂是从古罗马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并开始用石头屋顶代替过去的木顶,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显得厚重、简洁而庄严。拉丁十字形为罗马式建筑的主要代表形式,罗马式教堂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石墙很厚,窗户小,距地面较高。教堂前后往往配置碉堡似的塔楼,坚固,沉重,显示当时封建宗教的权威。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建筑内部雕刻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夸张和变形,表情恐怖、冷漠,构成中世纪艺术中特有的造型方式,注重装饰性 带有地方特色,较少写实风格。哥特式建筑已不是城堡式,变罗马式的半圆形拱为尖角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结为整体,尖顶变得比较轻巧,从而使墙变薄,内部空间增大。墙上设计了许多高大的窗户,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门为“透视门”,即一层层地逐层递进。钟塔和教堂轻巧、高大、垂直,众多的垂直线给人轻盈升腾感,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充分体现宗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均饰有各种精美的雕刻代表建筑如法国巴黎圣母院,夏特尔教堂等。
cr《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