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修的十三陵
去年买了2020年的京津冀旅游年卡,100元/张,包含上百个景点,算算看,哪怕就只去三四个也值了,下单购买,欣然收件。
然后,就一直闲置到了现在。
这半年多的时间,我搬家、收拾东西,几乎都忘了年票的存在。偶然想起找出来,卡片簇新簇新的,还包在寄来时的塑料袋里,照片都没贴。退是不让退的,闲鱼转手卖也卖不了几个钱,要不干脆还是用一下吧?
2020年的景点目录似乎比以前有所删减,也是,年卡上的景点大多在6月以后才恢复开放。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了十三陵。9月去一趟远郊正好,再冷一些就吃不消在外头蹦了。
疫情期间,景点都需要提前预约。找到十三陵的公众号,好家伙,总共就神道+三座陵墓开放,硬是分成了四个景点需要分别预约,我耐着性子,在公众号上一遍又一遍地填写信息:神道,购票人1的身份证+手机号+姓名,购票人2的身份证+手机号+姓名,联系人的手机号+姓名;昭陵,一模一样地重复一遍;定陵,再一遍;长陵,一遍。
苍天,就算你们不打算把这四个陵墓打包,就不考虑出一个复制粘贴功能?旅客填到最后,填的不耐烦了,舍弃两个陵墓不去,损失的门票钱不也是钱吗?
大概十三陵旅游景区的人认为并不会有游客因为这个原因而中途放弃,毕竟,四个字,来都来了。
是的,我也默念着这四个字,既然去都去了,总要都看一下才不浪费。沉没成本的概念,学着容易,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实用。
去十三陵的公共交通分为公交和地铁,网上查了,地铁十三陵站其实离十三陵还有很远的距离,下来后还得倒车换公交,倒不如去德胜门直接坐公交,一站直达。
872路半小时一班,我们在8:32赶到,恰好错过,多出的半小时绕着箭楼走一圈逛逛,回来时站牌底下已经站了不少大爷大妈,鲜见年轻面孔。
虽然是始发站,但公交车直到临发车前才赶来,座位极多,一排五座,像廉价航空的经济舱。回来路上也是坐的这趟车,有些人带着大件行李箱就没处搁,只好侧坐,双腿放在过道上,行李箱将靠背和坐垫的空档挤得充实。
按照顺序,计划从神道出发,再去昭陵、定陵、长陵,这是十三陵中对外开放的景点,其余陵墓没有对外开放,但也能在门口看看,我们就作为待定,看时间再说。
到站下车,红墙黄瓦的牌坊就在眼前,但周边景致是一片小平房,挺不像我以为的旅游景区的样子。
牌坊正中的门槛上坐着几个中年男人聊天,我们准备走中门过,一个皮肤黝黑的白T恤站起来,说:你们没看门口的展示牌吧?这里有讲究的。

我们急忙退回去看,原来正中间的门是当年运送帝后棺木的,左右两个门供大臣出入,中间门等闲不得使用。我们表示受教了,没想到白T恤掏出一张地图:“哎,你看,十三陵这儿都是有讲究的,什么风水,龙山虎山,光自己瞎看没用,得请个导游给你好好讲讲。我们这一条龙服务,路上给你包车,还加讲解……”
啊,原来是导游招徕生意,我们还以为是附近村民见多识广,找人聊天呢。婉言谢绝,继续朝前,白T恤在后面喊:“你们要是没人带,就不知道这儿的忌讳和讲究!”得亏您刚刚还坐在中门的门槛上聊天呢,我才不信老朱家的人会在意这个。
神道是第一个景点,白石板路旁林立着各色石像,两两一组,一卧一立,我们慢慢朝前走看过去,有小孩对着指示牌读英语,the crouching lion, 我们俩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这小孩看着最多也就十岁,小学三年级,词汇量已经比当年读初一的我们都强,北京鸡娃太可怕。
出了神道,准备去各个陵墓。
明朝十六个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朱允炆找不到了,朱祁钰被赶下位后,葬在北京西山,所以总共只有十三陵。但这十三陵中也只有长陵、定陵、昭陵对外开放,其中只有定陵挖掘了地宫,其余陵墓大门紧闭,谢绝参观。
昭陵是穆宗的陵寝,虽然他本人没什么存在感,只活了六年,但他爹和他的儿子都大大有名,嘉靖当年选的昭陵这块地其实是给自己父亲准备的,但是没用上,最后自己的儿子用了,也有点意思。
定陵是穆总的儿子万历的,十三陵中唯一一个开掘出来的陵墓,最后成了一场悲剧,许多文物因为技术不到位出土后迅速氧化,又碰上文革浩劫,帝后尸骨无存,连棺木都被不识货的人当做垃圾扔进深山。现在地宫里摆放的文物,除了金器瓷器,基本都是复制品。
长陵是朱棣的,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寝,朱棣迁都北京后,选定此处作为风水宝地。也确实是风水宝地,毕竟和清陵相比,除了定陵被人为挖掘,其他陵墓不可避免地有一些盗墓贼试探,总体上明十三陵还算保存完好。
明清史我总体上不是特别喜欢,以前总觉得这两个朝代固步自封,没有大国气象。但是拜各类历史小说所赐,明史竟然快成为最熟悉的历史。
从朱重八的皇觉寺到最后景山的落日余晖,王朝的兴衰成败,最后也不过都成了眼前的土。
老朱家如果泉下有知,会说什么吗?应该都看开了吧。
从昭陵出来,沿着村里的路慢慢走,这儿就叫昭陵村,路边有许多果树。我们在路边买了两个桃子解渴,桃鲜甜软嫩。

十三陵交通不便,哪怕是已经对外开放的几个陵墓之间也没有专门统一的摆渡车,还得找公交或是坐黑车;旅游设施也差,昭陵要走过一条乡镇小路才能走到,神道入口处要不是有块世界文化遗产的石头,根本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十三陵的开始,边上一派田家农园风光。
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不好好规划这里的线路,统一修整周边的建筑风格,把路做好,陵墓之间搭一条观光车,其余几个陵也完全可以开放,不需要挖掘,只需要能走走看看就行。这里完全可以做成一个成熟的旅游景区,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
后来想想,罢了,成熟舒心的景区还少吗?也许这样更好,荒草埋没,黄土堆积,这才是几百年后应该有的样子。它不需要比高大、壮观、庄严或者展现任何帝王的尊严,它只要在那里,其实已经说明了历史的态度。
村民们靠着陵寝,做点小本生意,卖桃子、做导游、摆渡车,日子过得也蛮好。
什么皇帝不皇帝,不如眼前这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