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映解读高考满分作文——关于哲学“黑话”的对话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哲学家陈嘉映也接受采访,谈了他对作文的看法。
新京报陈嘉映访谈:
高考作文翻译: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你读懂了吗?注释及白话翻译来了!
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哲学专业的胡老师,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
杨杨:胡老师对陈嘉映评价高考满分作文如何看?
胡老师:我已经有段时间不看网文了(视力不好),所以我是刚从你这里知道这个热点。
我能够理解陈嘉映为什么这么评价。一来因为他自己就是从海德格尔的世界走出来的,说不定这篇作文的作者还看过他写的文章或专著。二来,毕竟作者是个高中生,应该以鼓励为主。
这纯粹是因为我个人的偏见,我非常地反感黑话,即便是大师的黑话都反感。比如康德,在他的同时的有一位比他影响力大得多的哲学家,叫摩西门德尔松,是音乐家门德尔松的爷爷。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送给摩西门德尔松,后者根本没法读完,因为他说的不是人话嘛。
那时有不少知识分子家庭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搬到书橱里面做门面,但我相信真正能读完的极少,因为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又臭又长。
后来康德花了不少功夫,把它精简为一本又薄内容又丰富的书,叫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本来这本书才应该被称作经典。
杨杨:博尔赫斯有一个短篇小说叫虚构集。里边儿有一些很神叨叨的故事,有些看不懂他想表达什么,但是讲的故事的内容还是很清楚的。
胡老师:可是很多业内人都觉得,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简化版,逼格不够高。
其实相对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只是一个草稿。而且由于它的晦涩和表达不清楚,遗留了大量没有价值却能够产生博士学位的问题。
我的美国导师之一是一个康德专家,德国人,他当年就读于巅峰时期的哈佛大学哲学系,有一次讨论课上遇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主讲的教授(不清楚是不是罗尔斯)把它提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我的导师在仔细判断之后,指出这只是一个翻译问题。
如果他的原文就不清不楚,翻译的时候再叠加一层晦涩,最后以其昏昏焉能使其昭昭?
康德的思想非常卓越,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未必能匹配他的思想。所谓的敏于思而拙于言,大概就是指这类人。
黑格尔在这点上走的更远。
黑格尔喜欢讨论科学问题,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他的很多讨论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不仅如此,他还把人带进云里雾里。康德讨论科学时是很严谨的,并且留下了成就(康德拉普拉斯星云)。
我想分析哲学的一大贡献就是强调澄清。把事情说清楚,说人话。一些人,比如诺齐克,在变成大家之后,会自嘲当初用黑话建立学术地位的行为。但他一直都是说得很清楚的,只是说年轻的时候会有诡辩,年老了之后非常坦然中肯。
但是分析哲学的缺点在于,把能说的话都说尽,说干。
也就是说,按照分析哲学的原教旨主义做法,“留白”是功力不够的表现。而我们都知道,缺少了“留白”,一篇文章不仅显得冗长枯燥缺乏美感,而且还有低估读者智商的嫌疑。
几乎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里面都少不了留白。拍理智与情感时,艾玛汤普森请李安做导演,就是因为他含蓄得恰到好处。而美国主流导演很可能无法恰如其分地表达英国人的含蓄。在影片霍华德庄园中,主角之间的爱是通过眼神、手势和沉默来表达的,如果这时候加上一句台词,就会大煞风景。而这种狗尾续貂的事情也确实发生过,比如在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中,丧子的高仓健看到那个小孩在地上拉屎,这时张艺谋刻意将节奏放慢,让观众仔细体会。很显然,几乎所有沉静下来的观众都知道高仓健在想什么:他在想他的儿子。
可就在这个关键的应该留白,应该沉默的时刻,突然来了一句内心旁白:我想起了我的儿子。大煞风景,剧本直接扣分。
正因为对留白的需要,海德格尔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按道理讲,后分析哲学时代不应该还有海德格尔的位置。甚至极端一点说,庄子这些都不应该被算进哲学家。可事实却是,我们需要并且欣赏用隐喻讲道理的人和哲学故事。
汤川秀树曾说庄子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甚至某种程度上帮助他发现了根本的物理规律。
庄子的隐喻发人深省,却并不晦涩。富于洞察却又妙趣横生。这是把嘴巴说干的分析哲学家达不到的平衡。所以我既赞成分析哲学家把话说清楚的方法,也喜欢意味深长切中要害的隐喻。
杨杨:前一阵读了庄子,确实。感谢胡老师的分享!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