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14:一辆自行车的泰国往事

十四:清孔 小城的风情
我已经习惯于我和小单车始终在一起的记忆,我又执着于还原每一天每一刻的真实场景。当我回溯起自己悠闲地漫步在清孔街头时候,经过几次的慢镜头重放,我确定前一篇结尾处的记忆罕见地出了一点小差错,为了忠实于自己的经历,我必须纠正一下,当时我肯定是把小单车丢在了房间,并没有把它推出来。
独自走在清孔的街上,双脚一步一步踩在泰国的水泥地上,虽说前面刚经过了老挝,但泰国更让我有初到国外的欣喜,从头到脚贯穿身处在异域的新鲜感,阳光和空气仿佛都是新的一样,感觉自己像是下凡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新只是我的感觉,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很久,一会儿,我便发现有似曾相识的旧印象。
眼前的街道不宽,两个车道的宽度多一点,两边的楼也不高,最多三四层,马路两边竖着矮矮的电线杆,电线拉的像蜘蛛网一样,也没有古色古香的旧时建筑,基本都是那种水泥楼房,这些景象多多少少让我联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上高中时的那个小县城。
小县城街道上的商店都是一家挨着一家,门面都不大,卖各种商品的都有,杂货、家电、手机和食品等等,没什么特别的,国内有的这儿基本都有,这儿有的,国内也有,看上去和国内基本处于同一生活水平线。如果看的仔细一点,就会发现每家商铺里的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门前三包搞的很好,里里外外都干净整洁。我沿着路边走过每个小商店,看不到有从自家的门面往外挤出来一点,也听不到高音喇叭喊着大甩卖大减价,除了路上来往的汽车声,整条街道安安静静。
我听到了自行车链条转动的声音,一个骑着单车的少年从我身边经过,我往回一看,还有一个小女生骑在后面,我挥了挥手,小女生在我面前停了下来,前面的小男生也掉了头回来。他俩初中生模样,骑着两台比较高档的山地车,一台是美国崔克( TREK),另一台是意大利比安奇 (Bianchi),这两个牌子一般在国内大中城市才见的到,我生活的那个紧邻大城市的小城市里似乎从没出现过。
这两个少年的外貌衣着透出一目了然的清爽,更清爽醒目的是单车上闪闪发亮的变速齿轮,没有一点乌黑的油污,比我的小单车干净多了。而我挥手拦下他们,便是想问问哪里有自行车店,我事先了解到泰国的自行车运动非常普及,出发之前,小单车没有做什么保养和调试,就计划着到泰国来找人帮忙。我用英语问他俩哪儿有修自行车的?他们好像听不懂,又问哪儿有单车店?再指着他们的山地车的链条问,哪儿可以清洗这个?他们还是不太明白。
对于语言不通,我也早有准备。拿出手机,打开谷歌翻译软件,预先下载好了离线的泰语语言包,用中文输入单车店,泰语翻译就显示了出来。给他们一看,他们立刻就明白了,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告诉我,在前面大概一公里的地方。我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骑上单车飞驰而去,好一个追风的少年,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那不也是我自己过去的影子吗?我已不像以前那样怀念过去,骑出了国门,世界于我是新的,我于这个新的世界也是新的。
世界大步踏进了汽车时代,国内马路上的自行车已经成为最小众的选择,泰国也是如此,清孔街道的两边停着不少小汽车,有的停在紧靠自家门口的空地上,有的直接停在了马路边。停在自家门口不影响交通,当然是没有问题,马路边可不能乱停,如果两边一停,中间留出的车道就很窄了,会车可是个技术活。回想每天早上女儿幼儿园门口的那条小路上,总有一些送小孩的汽车、电动车在马路两边随意乱停乱放,来往的汽车经常在人们最为匆忙着急的早晨陷入一阵堵塞,催促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一片嘈杂,早早地给学龄前的儿童们留下了堵乱吵的社会初印象。
家里住的那个小区,起初只在道路一侧划了停车位,但很多没有车位的车主索性就把车停在了另一侧,这样两边一停,中间只能容一辆车通行,经常出现相对而行的车辆梗阻在路中间,有的车干脆骑到路崖上的草坪上停靠,生机勃勃的小草被无情地碾压。物业不得已沿着马路一边摆满一溜大石球,车是不能停了,剩下的宽度仅仅够小心翼翼地会车,本来比较宽阔小区公共路面被人为变窄,公共资源白白浪费。可笑的是,本市某大报竟称赞这是解决小区道路拥堵的好点子,我竟也只能表示基本赞赏。
清孔街道的地上没有划出停车线,只是在电线杆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单日停马路一侧,双日停马路另一侧。从马路前后望去,果然只有一边的马路停着车,另外一边的马路空无一车,狭窄的街道上通行很顺畅,车速也很快。这样两边轮流停车还有一个好处,即停车对两边商户生意的影响是公平的。只要大家自觉遵守规矩,交通管理,就可以是这么简单,泰国的汽车少吗?其实不少,还挺多,换在另一个地方,还真做不到这么有秩序,人太多是最为常见的一个辩解,进而不假思索地推广为很多问题的标准终极答案,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违背了背的滚瓜烂熟的老马哲学原理。
清孔小城只有这唯一的一条商业街道,可谓是寸土寸金,但街道两边没有被商铺完全占据。路边间或有几片开阔的地方,有的是客栈花园般的大庭院,有的是露天大排档,还有的是移民局、警察局、供电局等政府机关的大院。路边的欧美风情小酒吧很别致也很宽敞。总体上让人感觉街道的整体布局很宽松,没有被密集建筑紧紧包围的紧张感,看不出什么统一规划,什么集中开发,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
街道走到了头,也没有看到单车店,是不是刚才听错了?在对面吗?于是走到马路对面往回走,继续寻找。 路过一间寺庙,一直以来受到的各种教育使自己对佛教缺少了解和认识,因而也不太有兴趣。泰国是佛教之国,几乎全民信仰,临行前,补充了一些有关佛教的扫盲知识,什么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泰国佛教属于上部座佛教,具体我也不懂,简单地说,和传到我国的佛教不是同一派。
顺着路边一个不大的门拐进寺庙,里面一个庭院豁然开朗,庭院里安安静静,闻不到香火,听不到诵经,看不到和尚,寺庙的大殿也大门紧闭,也许是傍晚时分,和尚们都休息了,只有一两个游人在寺庙门前拍照留念。旁边的一处摆设却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投票站,在电视上见过,播放外国和宝岛地区选举时,选民投票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投票站由三块黑板简易摆放而成,里面摆一块,左右两边各摆一块,当时投票时中间应该有一个投票箱和一个供选民填写选票的小桌子,后面再拉上一个保护选民投票隐私的帘子。估计这场选举刚进行不久,黑板上贴有四名候选人的彩票照片,个个西装笔挺、精神炼达,旁边写的泰文看不懂,可能是每位候选人的简历和竞选主张。另外一个黑板上公布了每位候选人的得票,15号候选人优势很明显,得了135票,远远多于其他三人。把投票站设在寺庙里,我觉得很有深意。是不是在提醒选民,佛在注视着你的选择,你对佛虔诚,就应当诚实地填写选票,真诚地行使你自己神圣的权力。
来之前,曼谷正经历严重的政治冲突,家人非常担心泰国的社会秩序和人身安全。今年是自己的本命年,年前买了两条红色内裤,说是可以避邪,临走前,妻子非要我丢下,真怕到了泰国有人扒了我的裤子,暴露出我是红衫军,另外一件黄色的骑行服就更不能穿在身上了,那就是明目张胆地表明自己是黄衫军。为了避免无辜地搅入泰国的政治纷争,更是为了打消老婆的担心,我又买了一件蓝色的骑行服。到了清孔,这里的一切井然有序,看不出一丝一毫的乱像和紧张,整个人都觉得特别的放松。曼谷的乱局,泰国相对于周边国家的富足安逸,清孔的安宁,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是不是因为全国各地一个个小小的投票站起到了平衡和稳定的力量?
从寺庙出来之后,继续沿路找单车店,路过几家泰式按摩店,脚步略微放慢了一下。直到又走回到了客栈,也没有找到那个单车店。回到客栈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就不那么令人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