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我对“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
“集体无意识”应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这一学术定义完全超出我的认知范畴,在我看来非常晦涩。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似乎有许多集体无意识的影子——尽管我在概念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但有些内容的跑题不影响这些现象背后发人深省的地方。
第一撮蜂拥而上的哄抢者,起了个最坏的头。
当运输猪肉、水果、鸡蛋的货车发生交通意外时,一众行人哄抢捡拾他人物品,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行为是否触碰道德底线或逾越法律规矩。这已经无法归结为单纯的从众心理。第一撮蜂拥而上的人,起了个最坏的头。有了第一个,就有跟随者;有了第一批,就有效仿者。除了法不责众的潜意识在作祟,周围人的群体性非正常举动会点燃人性的恶,并在心底发酵,在一拥而上中获得畸形的快感。
第一批敢于和不法行为作斗争的人,如果没有个好下场,万马齐喑的局面恐怕难以扭转。
当调查组或巡视组征集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实地谈话了解被举报人情况时,人们以为掌握的情况和自己心中的意见不足以扳倒坏分子,并且害怕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而被报复,集体失声。第一波敢于和不法行为作斗争的人,如果没有个好下场,万马齐喑的局面恐怕难以扭转。说真话绝对是好事,应该被肯定,说真话的人必须得到相应的保护、激励、褒奖。敢说真话是一种优秀品质,它需要集体的土壤来呵护。在“很难说真话”的情境中,如果不能做到集体无意识,保持沉默不说话至少比昧着良心说假话要更好一些吧。
第一波结党营私的人,如果没有被遏止反而被重用,当他们变成既得利益者,自然会成为被效仿的榜样。
以前的酒桌应酬文化极为考验人品。觥筹交错间,难免充斥着对领导的溢美之词和阿谀奉承、对竞争对手的诋毁造谣口诛笔伐、对周遭同事的提携感恩戴德但又难掩假惺惺。如果你不发言,就是与周围群体作对、对领导同事心藏微词、不愿与大家当“自己人”,自然显得与整个环境格格不入,个体被裹挟着推搡着向前就再所难免。越来越多的酒桌成了拉拢嫡系、打压对手的阵地,再喧嚣聒噪也难掩假热闹。如果第一波结党营私的人,没有被遏止,当他们成为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不成为被效仿的榜样。
第一批因为个体利益驱使而打破学术纯粹氛围的人,如果没有被纠正,容易助推科研风气走向沉沦深渊。
在学术圈,穷尽真理、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是科研工作者至高无尚的追求。我们理应对科研路线秉承求同存异、审慎求证的客观原则,如果让因为小集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抱团取暖的现象成为风气,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走向健康轨道将非常困难。如果不加以冷静思考和道德约束,集体臆症在学术圈也是有可能发生甚至蔓延的。一家之言要慎听,百花齐放才能繁荣,滋生助长学阀现象可谓贻害甚远。
第一批铤而走险营造投机氛围的人,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补牢漏洞,人们很快就会遗忘设置股票交易市场的初衷。
在股市,相当多的人不会去查看公司的基本面和市场行情,只会沉迷畸形的K线,疯狂炒作偏门股票。当赌徒心理主宰大脑思维时,一波波散户会偏信小道消息和所谓的内幕,认为自己是为数不多的先知,却难逃一次次被当成韭菜收割的宿命。当投机者不断编造故事下套获利、投资者却原地踏步甚至跌跌不休时,股市价值投资就会逐渐扭曲成赌博的样子。
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第一个被救的人如果倒打一耙反咬成功,一但形成口耳相传的案例,善恶就会倒置,民众思维和社会风气受到的冲击效应短时间内很难扭转。
面对突发意外、身处困境的求助个体,为数不少的路人第一反应不是挺身而出伸手相救,想到的而是会不会被讹诈、会不会是套路,更有甚者呈围观状,怂恿、奚笑、看热闹,个人悲剧与社会冷漠就这样讽刺地并存着。这种群体行为可能有自我保护和“事不关己”的心理因素,但与我们倡导的热心助人、匡扶正义自然大相径庭。给好人撑腰,替好人作证,自然有更多的人从冷漠的围观者变成伸一把手的热心人。
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
不义之财该不该“捡拾”、涉案问题敢不敢反映、违心假话该不该谄言、学术观点该不该公正、投机倒把能不能有效遏止、路人跌倒敢不敢去扶,其实都是关乎社会风气的大问题。当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集体无意识的土壤,容易滋生个体意识的缺失。一系列社会现象背后的连锁反应和其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和冷静审视。
临近停笔想起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几句话,当作结尾不知是否合适。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孤军奋战;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