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来的第13次搬家,我终于学会了什么
从2012年研究生毕业至今,我已经搬家13次,几乎以平均每2年3次的速度在更换自己的居住空间。
以至于常常和朋友打趣,说我可能命犯土地公,天生没有安定的命,所以只能不断折腾,接受上天对我的考验。搬家搬出经验之后,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备战状态,怎么打包,怎么拆包,哪些东西不常用,可以直接放好以备下次带走,哪些东西该买,哪些该扔,通通门儿清。
久而久之,我似乎逐渐接受了这种居无定所的宿命,虽然不断搬家、和房东扯皮始终令我头痛,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隐形的好处:总觉得自己有一天是要搬走的,所以不需要花心思布置。生活开始充满灵活性,选择也变得简单:只要哪里我不喜欢,立马就搬,不勉强自己去适应,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经营。
这似乎正好符合我在当时对于"随遇而安"的定义:走到哪算哪,人生嘛,不给自己设限。
第一个转折:养了一只叫做建国的小猫咪
建国是一只英国短毛猫,初来乍到之时,他睁着圆溜溜的大眼睛,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然而仅仅过了半年,他就逐渐暴露出猫科动物(奶凶)的本性,摇身变成了家中一霸,以及我生活的主宰。
在养猫之前,我想象中的养猫生活应该是岁月静好,人和猫和谐共处,相得益彰。然而现实是,养猫远远不是萌宠up主视频里的吸猫撸猫那么简单,更多的是成堆的屎尿屁,以及对于一个生命所需要担负的巨大责任。
猫咪对于环境的要求很高:他们不喜欢人多、嘈杂的环境,爱干净,需要相对独立且可躲藏的空间。相比狗狗的皮实,猫咪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生物:如果长期情绪不佳,可能会导致应激,并引发一系列的身体状况。


比如,前段时间建国就莫名其妙得上了膀胱炎,泥沙状的结石堵住了他狭窄的尿道,导致他尿闭,不得不去插管导尿,惨叫连连。医生说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应激、喝水少都可能是诱发因素,需要非常小心的关注他的吃喝拉撒,并且让他保持身心愉悦。
为了建国小朋友的健康,我不得不在居住空间上做出更多考虑:最好不合租,需要封窗,空间要相对大一点以方便他跑酷,房况比较好,装修新一点的,还要随时保证家里的干净和整洁。当然了,由于他对于陌生环境的惧怕,我还不能经常搬家,否则人和猫估计都容易崩溃。
第二个转折:朋友的家让我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去年的某一天,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不大的空间里充满了主人的气息:看得出他精心为自己挑选了很多丰富生活的家具、家电,所有的物品被很好的收纳起来,香薰、灯光、地毯、两只可爱的猫咪,整个屋子传达出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让我很是讶异。
讶异的是,在深圳这样的一个永远在奔跑的城市,一个房价高到离谱、人员流动性极大的城市,他竟然愿意在一个租来的公寓里,如此费心,甚至可以说是极其郑重地为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并没有考虑过由此所带来的成本,以及如果某一天要搬走,这些物品的去留问题。
被他的公寓感染的我,会经常去他家里坐坐,喝一杯蜜桃乌龙,和他聊聊对于生活的看法。奇怪的是,不管白天经历了怎样的焦虑,只要进入了那间公寓所营造的场域里,整个人都会平静和放松下来,真正去专注当下,专注此刻。

我们曾经聊到过关于居住的话题,在他看来,屋子应该是具有功能性的:所有的布置都是为了人的生活而服务的,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光线、物品的不同摆放方式,对于居住在空间中的人,都是具备不同功能价值的,他们相互作用,为人提供更加美好的体验。而居住在其中的人,也会被自己充满着心意的房屋所感染,为自己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从他家回到自己家的路上,我认真回想了自己这几年来的居住经历,似乎只有住在成都,我自己的房子里的那两年,我才愿意花心思去布置,让自己住得舒服一点。其余时间都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凑合,说服自己,甚至是勉强自己去接受,这就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live with it.
可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在于我内心对于不确定的恐惧。 自己的房子=确定的东西,租来的房子=不确定,对不确定的事物投入成本,意味着更高的风险。
那么,到底什么风险是我不可承受的呢?仔细想来,好像也没有。那么,如果我真的如此享受朋友家里的温暖氛围,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呢?
搬家,让属于生活的都回归生活
当我开始发自内心地接受了生活和居住的概念之后,下一步就是付诸行动去改变了。这一次搬家,我想要为自己选择一个稳定的住所:1、和房东是弱连接的,这样可以免去很多因为房租和杂事带来的麻烦;2、我希望可以自己投入精力去布置和完善这个空间,刻意地创造出沉没成本,也能把自我带入这个空间。
当招商局太子湾这间公寓的房门在我眼前打开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就是它了。木地板、充满阳光的房间、海景阳台,不多不少,刚刚好。


签约之后,就开始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布置它:新买了洗衣机、冰箱、床、床头柜、电视柜、书柜、沙发等各种大件,忙不迭地和师傅约好时间上门安装,好朋友们又送了我鞋柜、地毯、茶几、挂画、落地灯、香薰,一周之内,房子成型了。
接着就是搬家、搬猫。扔掉了一大堆没用的物品,又为了更加舒适的空间而添置了不少东西。为了清洁猫毛,新买了一个戴森的吸尘器,又为了防止猫不慎跳楼,以及兼顾通风,而安了一扇纱门。又折腾了一周之后,一间具备功能性的公寓初具雏形。


8月29号那天晚上,我坐在新家的沙发上,看着阳台外蛇口港的灿烂灯火,为自己开了一瓶Asahi,感受着这个令人愉悦的空间,一种久违的安定感终于包围了我。我终于不再去想自己会不会搬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的家了。我会在洒满阳光的午后窝在沙发上读一本喜欢的书,也会在夏夜的微风中坐在阳台上喝一杯小酒,这个我付出了心意去创造的居所,将会为我开启关于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将包容我的所有,也会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为我提供一块隐秘的栖息之地。
那么,家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我来说,家首先意味着自我表达和自我取悦。当我在客厅挂上Edward Hopper的那幅《海边的房间》,以及在靠近阳台的位置给自己添置一个占地不小的书柜的时候,我其实是在一系列的自我需求中进行了优先级排序,选出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部分,顺应它,满足它。而它们的存在,也会不断反过来提醒我,这是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最为珍贵的部分,要小心呵护它,让它继续为我提供滋养和陪伴。
当然,家也是社会关系的组合,它是我们和外界之间的一个重要连接。我选择在蛇口安家,选择的不仅仅是一套公寓,同时还选择了它所在的街区和社区,选择了和朋友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而当我决定要长期居住在这个社区的时候,我会更愿意去探索公寓附近的瑜伽馆、咖啡店、公园,去认识新的朋友,创造自己在这个社区中的独特记忆。
有趣的是,最近在蛇口区域认识了一些咖啡店主、酒吧老板,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形态,也被他们对于自己热爱和坚持的事业所打动,让我愿意参与进去,为他们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里,家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当我在自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表达和滋养后,我愿意带着这份对于生活的体悟去影响更多的人,而他们和我产生的连接感让我对这个社区,乃至这个城市产生了依赖感和安全感,心变得安定,我终于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


家是基于空间又超越空间的,它的底层逻辑是人,是美,也是爱,和羁绊。而最最重要的是,家最终要教会我们的是创造和经营: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创造一段令人舒服的关系,创造一个安心的社区,然后像一棵树一样深深地扎根下来,去吸收养分,再回馈给世界和周围的人,完成自我的成长和生命的循环。
我特别喜欢的一位女性作家芭芭拉·金索沃曾经在《毒木圣经》的跋里写到:"谢谢你始终坚信,勇于冒险的灵魂总是无所不能"。如果说生活本身才是一场最大的冒险,那我,才刚刚开始上路呐。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呀~

© 本文版权归 HeyMarjor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