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记】
行龙主编,《区域社会史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有些章节空话较多,但也有部分章节对学界研究作了扼要介绍,了解比较方便。
第二章 生存环境与区域特性
第三节 生存环境与区域特性研究的四个维度
一 生态与社会
68 刘翠溶、伊懋可《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
69-70 行龙《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
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
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
二 水利与社会
71 魏特夫、冀朝鼎、魏丕信、蓝克利、斯波义信
72-73 王铭铭《水利社会的类型》、山西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胡英泽、钱杭、董晓萍、鲁西奇、王建革
三 疾病与社会
76 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疾病改变历史》
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
曹树基《鼠疫流行和华北社会变迁(1680-1644)》
77 萧璠《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
左鹏《宋元时期的瘴病与文化变迁》
四 灾害与社会
78 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
79 夏明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郝平《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
第三章 小地方与大历史
第一节 小地方与大历史的建构
84 摩尔根《古代社会》、格雷布纳“文化圈”
85 马林诺夫斯基《库拉交易圈》、费孝通《江村经济》
87 冀朝鼎“基本经济区”
88 年鉴学派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89 施坚雅“中心地学说”
第二节 小地方与大历史的书写
92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勒华拉杜里《蒙塔尤》
93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94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的亲属关系、个性和社会流动性》
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
95 顾颉刚、梁方仲
96 弗里德曼《中国东南地区的宗族组织》
96-97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98 沈艾娣《梦醒子》
99 郭松义《论“摊丁入地”》
99-100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第三节 小地方与大历史的陷阱
104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105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106-107 格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巴厘岛斗鸡”
107 张小军《历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历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
第四章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
第二节 区域社会研究的中观理论
125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史念海、谭其骧
127 通婚圈、宗族理论
128-129 弗里德曼“世系群”
129 社区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
130-131 吴文藻、费孝通《乡土中国》
131 共同体理论 滕尼斯
132-135 市场圈 施坚雅“六边形区域市场理论”
135 祭祀圈 冈田谦、林美容
136-137 国家与社会 哈贝马斯、弗里德曼、韦伯
138 杜赞奇、弗里德曼、施坚雅研究比较
139-141 过密化 黄宗智
141 黄宗智、彭慕兰争论
141-142 关中模式 秦晖
142 淮北研究 马俊亚
143 华南区域社会史研究和历史人类学 陈春声、刘志伟
144 水利共同体研究 森正明、好并隆司、钞晓鸿
环境与水权研究 萧正洪、韩茂莉、张小军、赵世瑜
民生用水与节水研究 董晓萍、胡英泽、邱仲麟
145 水利与文化研究 王铭铭、张亚辉、谢湜
第五章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第二节 多学科交叉的视野
159-166 历史学与社会学
166-173 历史学和人类学
第三节 田野工作与文献解读
173-177 参与观察、民族志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深描”、“地方性知识”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行者》
达恩顿《屠猫记》
183-185 何伟亚《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帝国主义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