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读书笔记
1846年,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是与英国当时的狄更斯齐名的著名作家。他于当年在杂志上连载的自绘插图小说《名利场》,引起极大的轰动,奠定了他作为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的基础。
《名利场》分为上、下两册,共七百多页。主要讲述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富有家庭的女子阿米利亚及孤女丽贝卡两人同时遭遇男方家庭反对而结婚,婚后不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两人各自不同的境遇。
首先,先了解一下阿米利亚这人物。她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父母宠爱,衣食无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养成了思想单纯,善良、质朴、稍显笨拙的性格,优裕的生活也使她缺乏本能的生存技能。
这导致她在丈夫战死沙场后,只能靠一点微薄的抚恤金维持后半生的生活。由于父母的破产,最后不得已,只能接受公公老奥斯本的建议,以领养儿子为交换条件,换取他的经济援助。
作者执着于善有善报的想法,剧情出现反转,最终,阿米利亚与对她痴情的好友多宾喜结连理,大团圆结局。
孤女丽贝卡,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个画师,终日嗜酒,对她漠不关心;母亲是个法国歌女,曾经登台演出,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不被允许的。婚后的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会被视为耻辱。
这也是丽贝卡被人轻视的原因之一,她从小缺乏爱,小小年纪就受到生存的压迫。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她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现实,造就了圆滑、世故、善于奉承、能言善辩的个性,再加上靓丽的外表,这是丽贝卡能在上流社交场合快速打开局面,占有一席之地的资本。
丽贝卡在社交场上的春风得意,带来了欲望的膨胀,使她自食其果,只能漂泊在异国他乡。
《名利场》展现了从贵族到社会底层阶级,为了利益,不惜抛弃人格追求奢侈的欲望,表现出人性丑恶的一面:
罗顿的姑妈克劳利小姐,一生未曾婚嫁,她丰厚的财产,成为众多亲戚争夺的目标。姑且不论罗顿与哥哥皮特爵士的暗中较劲,单说她的婶婶布特太太就十分精彩。
克劳利小姐生病时,布特太太主动帮忙照顾。无论是亲友的探视,还是饮食方面的问题都要
亲自处理。对于罗顿与克劳利小姐的关系,她制造一切机会挑拨离间,甚至强制性阻止罗顿与姑妈见面,这当然引起了克劳利小姐的反感。
不管哪个阶层的人都会热衷于对名利的追求,有时,底层阶级会更激烈,因为他们对于生存的压力更迫切。
布里格斯的亲戚都是些乡镇小贩,为了争得布里格斯小姐每年四十磅的年金,激烈程度居然不亚于克劳利小姐的亲戚争夺她的遗产。
名利虚荣,虚荣名利,人生在世,哪个能幸福?哪个能如愿?即使如愿,哪个又能满足?
全书在结尾处,作者用一连串的开放性问题,点明主题,在故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引导读者关于人性的思考:名利场中,该如何自处?膨胀的欲望,如何克制?创造与读者互动的氛围,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