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内
1、引
小船悠悠荡荡,老翁打摆划桨,孩童在河边追逐打闹,评弹的词曲儿从里边一点的馆子慢悠悠地钻出来。我疲惫的神经突然兴奋又舒展,这里的小桥流水和别处不太一样,这里特别慢,慢得理所当然。

2、吃
据说姑苏的样貌百年未曾大变,护城河水的流向平稳确定,倒像是一种底气。只是现代化的交通策略不会放过这里,修缮时期道路难免有些不好辨认,尽管有导航和各种路标,我还是走了很多冤枉路,才找到别人力荐的哑巴生煎。
递送餐食的小窗格用的彩色琉璃做装饰,很有几分老上海的感觉。老板娘身段窈窕,能关注到每个食客,着实厉害。

苏州食物大多偏甜,我不是很好甜口,吃起来没有很惊艳的感觉。但是有很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夫妻,老奶奶头发花白,步履已经有些蹒跚,看得出来对生煎很满意。
绿豆汤是民宿老板思文带着我去吃的。平江路里头就有一家。说是汤,里面加了糯米和其他食材,都可以直接当饭吃了。汤汁清清白白不带绿,口味清清凉凉又管饱,着实是夏日里的一大慰藉。绿豆汤摊位旁边就是《都挺好》的取景地,杨祐宁出入的地方。
思文说还有一家老店是可以坐在店里跟喝扎啤一样喝绿豆汤的,因为下雨就将就去了那家只能外带的。第二天我冲着这个长得像扎啤的绿豆汤又跑去了定慧巷,一个百年老店聚集的小巷。
小巷里有一家叫做“朱新年”的店,小小的店面,收银台前面写着这家店的历史。我好奇点了两份甜口的汤团,原来以为就是小小的汤圆,谁知道一端上来长那么大,味道其实跟我老家的糯米圆很像,思文说最招牌的是咸口的汤团,没吃过的人会觉得很神奇,不过我估摸着味道跟我老家的咸糯米圆差不多。倒是“朱新年”这个名字,听着就喜庆可爱。

定慧巷对面的双塔市集就是不一样的风光了。
市集的整体设计非常日式,每天的菜价都会做公示,环境干净整洁而且免去了讨价还价的麻烦,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我之前好奇问过思文,为什么苏州的一些设计很日式,思文说苏州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定居的日本人就有三十来万,慢生活的节奏和傲人的gdp,不得不说相当棒了,语气里全是老苏州人的骄傲。后来才知道思文不是苏州人,是一个被苏州吸引了的人。
3、诚品
在平江路逛过,再去一趟诚品书店,大概就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割裂感。这个城市,古朴的地方特别古朴,现代的地方又尤为现代,不同风格的建筑互不打扰,又相互影响,现代的建筑吸收了古城的底蕴,美得一点都不显尖锐凌厉。人在这里,总能找到一个喜欢待的地方。

4、园林
老实说,我对园林没有太多期待。南方的庭院多,游来游去并没觉着有什大不同,家里也有些老物件,精致的雕花见怪不怪。而且我体质招蚊子,还挺怕在花花草草山山水水里逗留的。但是来都来了,最后还是去了耦园。对我而言耦园倒是一个惊喜。
耦园的宅院从功能和命名上来说,离玩乐远一点,离文墨近一点,让江南园林在婉约中多了几分洒脱肆意。

5、评弹
去了苏州,一定一定要去听评弹。
平江路的伏羲文化会馆,每周一到周六晚上都会有吕传芳老师坐镇,昆曲评弹外加单口相声,吕老师扛起所有大旗。
我去的那天晚上下起了雨,快到点了馆子里也没见其他客人,只后来来了一个气质特别出众的小姐姐。
快开场的时候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吕老师把评弹装换成了昆曲装,我们从白蛇传听到西厢记,临了,馆子里一个慕名而来的广东小伙儿,学英语播音的,配合着老师的琵琶弹奏来了一段粤语加客家话的唱词,琵琶的嘈嘈切切烘托着粤语特有的韵律,甚是好听。
馆子的对面就是酒吧,隔音不太好,这厢的莺莺燕燕,激昂铿锵,时而混杂着对面情绪挣扎的吉他声,有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
6、博物馆
苏州的博物馆,真可谓一绝。
昆曲博物馆的老戏台正对着新戏台。老戏台不会再有演出,可是即使沉默不语,却仿佛更能看到它曾经承载的情意绵绵和恢弘大气。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名气响当当,我对建筑没什么研究,期待值也不高,最后却在那儿待了两个多小时。
如果说苏州这个城市本身就包容着极致的古朴和现代,那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神奇的熔炉,你把现代建筑的棱角丢进去,把东方园林的韵味丢进去,反复掂量配方比重,百转千回,最终所有的配方和谐地融为一体,熔成了苏州博物馆。
馆体的配色很简单,主色只有青黑色和白色,馆内的松树则构成了第三种大面积运用的色系绿色,特展馆偶尔会有映衬特展主题的朱红色,黛白红绿四色融合着光影,交织在博物馆层叠的几何形状里,和馆内的物件一同进行着沉默的诉说。

7、民宿
这是我来苏州的第一个理由。我很好奇一家800多条评价几乎全是五星好评的民宿会是什么样子的。
人还没住进去,民宿老板思文就在给我传送苏州的与众不同。
“比苏州有钱的没苏州好看,比苏州好看的没苏州有钱;把古城区设为主城区,护城河内800年没变;物价低,消费低,节奏慢;夏梦以前就住在平江路楼下的弄堂;苏州总共60个状元,平江路附近状元就有17个;民宿里的老电视机是问隔壁巷子的大叔买的,那是欧阳修的第33代传人;状元博物馆就是潘世恩的故居,京城名伎赛金花在苏州的家就在潘世恩故居旁边”,诸如此类,我被带进了一个不同的纪元。
这个男孩子像是个话唠,总有新鲜的事情跟你分享。第一天逛的太累,我下午就回小帐篷倒头睡去。醒来的时候看到一个没见过的姑娘,我以为是新房客,思文说这是之前我那间房的房客,在小帐篷里住了一个月。后来就回原来城市辞了职,在苏州找了工作安定了下来。这样的例子还挺多。
当天晚上托老板的福,吃到了绿豆汤,看到了不那么起眼的《都挺好》取景地,找到了范仲淹建的小学。中途下起了大雨,在猫空躲雨的时候看到了几份很好看的明信片,我突然想起当天在西园寺遇到的几只猫,似乎也出现在了明信片上。老板的一个朋友曾经在西园寺当僧侣,给寺里的猫留下了很多岁月静好的影像,后来被猫空的老板看上,买了版权,做成了明信片。西园寺的猫都有自己固有的领地,也会打架来明确主权 ,看来我反复遇到的那只罗汉殿前的猫说不定是个小老大。

话唠思文也有小老头的一面,爱逛旧货市场,家里有一堆淘来的旧物。倒是和苏州很像,看似割裂的两面,在这个奇特的地方融合得毫无违和感。
民宿的老板娘一一是个娃娃脸的姑娘,跟人对话的时候圆圆的眼睛眨巴眨巴,透着真诚和干净。一一曾经是Airbnb的员工,跑了全国许多地方,对苏州很是钟情。俩人在一次Airbnb组织的线下活动中认识,之前最多的交情也就是分享一下购物链接,再无其他。直到有一天,思文在整理床单被褥的时候给一一发了条微信:“考虑结婚吗?”鲁莽到有些不知所谓。
然而在这之前的一个晚上,山东姑娘一一在她上海的小家里经历了一次午夜惊魂。窗户封闭的情况下,她的门不知怎么开了两次。
然后,然后?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没什么逻辑的爱情,藏满了命运的勾连。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一切都是刚刚好。
8、some tips
一些实用的tips。
时间紧又赶或者是在节假日出游,可以避开拙政园这样的大景点,耦园之类的小园林也很好逛。
昆曲博物馆在固定的时间段会有免费解说,耦园在固定的时间段会有免费的评弹演出(时间很短,大概一分钟,但是老师唱得很美,恰巧赶上就非常值得一听,专门去等就不太值得),苏州博物馆需要提前预约,苏州大学进不去,苏州本色美术馆不定期会有独立艺术人的展,出入展馆的买卖双方都很美,值得一去,最近的一场在9月18号。
最后附上酷到双眼失焦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