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感悟
1)什么东西都有保质期。
包括人。
这个体会最近有点深。
接近40岁,接近过期的身体,和意志。
瑜珈的练习,让我真切看到自己的失控,就算已经坚持练习了3个月,那种微乎其微的坚持感,其实一戳就破。
但我没有办法执着。
因为轮不到我执着。
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事情,憋着一股气就能做好的那种劲头没有了。
甚至孩子能不能认真做功课,也让我深感无能为力。
我也不想yell,yell真的只能反映出自己的无力,但我还是失去了控制。
于是我对自己感到羞愧。
这个也不能执着了。
练习了2个月的茶艺考试,第一趟茶序录制,没有做成功。
于是我意气难平地吃了3/4个月饼。
心里更羞愧了。
保质期到了,我可以努力不执着地慢慢接受,但心里还是难过的。
乘风破浪的姐姐?可惜并不是人人都像宁静,能用意志去突破,从而战胜自己的“不能”。
关于将过保质期的解决方案:接受自己慢一点,还是坚持下去,希望把过期日尽量往后推推推推推。
2)需要为茶艺“一壶六杯”的学习写个总结
|学到了什么?
泡茶从完全的“自由主义”,到初步规则的建立。
“一壶六杯”的茶序,讲究茶器具的选用,讲究茶席布局的规范,讲究左右手的分工,讲究气感在茶序过程的融入,讲究每个步骤的先后及动作、力点的标准。
经过两个多月对茶序的习练,初步掌握了在李曙韵老师的体系里、从水到茶的步骤;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标准,去判断及摒弃一些看似美貌但我认为的“假”茶席或“假”的“不好”的茶序动作。(说明:当然,我想在茶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标准,美不美,好不好,还是凭个人的主观及修为,因此,“假”和“不好”是基于我个人理解的判断,加双引号)
这套“一壶六杯”的茶序,我想,会是我日后品茶的一个基础,对冲泡、品饮的精进,对美的理解,对茶人精神追求的探索,都可以在这个地基上进行提升。
|关于应用与进一步学习的反思
一
如李曙韵老师所说,“一壶六杯”是源自台湾的一个茶席的基本形式。
每一个茶家,都可能有自己对茶席的不同标准,比如陆羽要求茶席只用三杯,不过五杯。
怎么喝茶自己最舒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比如经常独酌就没必要用上N个杯子,学以致用,从已学的知识体系中取适合自己运用的部分加以调整就好。
二
“一壶六杯”的茶序,可以类比瑜珈里的体式Asana,用于每天习练的体式是打通身体与灵魂的方式与路径,需要完成所有高级体式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体式仍然远远不是瑜珈的目的,目的是对三摩地/三昧Samadhi之空无的达成。
所有修行,最终的指向总归是精神的。
茶之所以拥有大量而多元的受众,因为茶的世界是自由的。
TA既是口腹的,味觉的享受,可以加不同的东西来品饮(传统的有八宝茶、擂茶,现代的有喜茶等各种茶饮),也可以不加,无论对TA的饮用是单一的(单一的茶也有丰富的不同茶种,不同产地,结合水火气的不同冲泡方式),还是复合的,TA都带来无穷的趣味和可能性。
展开一点,TA可以成为生活美学的追求。
无论是茶器具、茶席、茶序的仪式,都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美学游戏,让人乐此不疲。
再往上走,TA可以承载高远的精神追求。
组成茶之道背后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文人从中找美学寄托,茶人以此修行道德,需要用时间去精修与领悟。
因此,后面的路还很长。